楊學(xué)政 劉 婷
距寧蒗縣城72公里的瀘沽湖像一顆晶瑩的寶石,鑲嵌在滇西北高原的萬山叢中。在美妙絕倫的湖光山色之間,生活著國內(nèi)外罕見的延續(xù)著母系氏族特點的摩梭人,那獨特的“阿夏”婚姻、自然而原始的民俗風(fēng)情,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染上了一層神秘而美麗的色彩。這里,被稱為神奇的東方女兒國。
女兒國風(fēng)情萬千,一是因湖畔世代居住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大家庭制和男不娶女不嫁“阿夏婚”習(xí)俗;二是摩梭人“崇母尊女”的文化傳統(tǒng)及其宗教中已和某些風(fēng)俗習(xí)慣融合在一起的女神崇拜。
摩梭人以及西部方言區(qū)的納西族都有崇拜女神的古老傳統(tǒng)。摩梭人信奉的女神是“巴丁喇木”和“格姆”女神;納西族信奉的女神是“喇木”或稱“老姆”。雖然各地的女神名稱不同,但無論過去和現(xiàn)在都盛行女神崇拜則是統(tǒng)一的,而女神崇拜也是他們民族宗教所獨具的特點。
一
“巴丁喇木”女神的“化身”是一尊酷肖女性的鐘乳石,窈然深藏在“烏角尼可”(或稱“喇孜尼可”)巖穴里。烏角尼可巖穴位于今四川省木里縣烏角區(qū)的烏角山崗上,這里是木里、鹽源、寧蒗三縣的交界處,也是摩梭人聚居的地方?!鞍投±尽笔遣卣Z、普米語和摩梭語的復(fù)合詞,含義為“西蕃女神”。
當?shù)啬λ笕?、普米族和藏族自古以來都共同崇拜祭祀這尊“巴丁喇木”女神,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巴丁喇木”是他們共同女始祖的神話。傳說巴丁喇木是一位身材高大、容貌美麗、威武能干的女神,她性情頑野,游走無定,身居深山巖穴,常跟永寧縣境內(nèi)的“瓦汝布拉”男山神、鹽源左所境內(nèi)的“哈瓦”男山神、前所境內(nèi)的“則支”男山神和“阿沙”男山神等結(jié)交“阿注”(或稱“阿夏”),過著無拘無束的走婚生活。
摩梭人和普米族、藏族所崇拜的“巴丁喇木”女神的婚姻傳說,再現(xiàn)了他們的先民在古時期的婚姻習(xí)俗,當?shù)啬λ笕撕秃苌贁?shù)普米族至今還保持著像其女神“巴丁喇木”一樣的婚姻習(xí)俗。在唐代,藏族的先民吐蕃,居住在今大渡河之南和雅礱江下游一帶,那時吐蕃盛行的是“重婦人而輕丈夫”的原始母系婚姻?!杜f唐書·西南蠻·東女國》說:“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fù)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戶四萬眾,勝兵萬余人,散在山谷間”,“俗重婦人而輕丈夫”。唐代東女國的居民,主要是今藏族的先民—吐蕃,但是東女國“重婦人而輕丈夫”的原始母系婚姻習(xí)俗,則不但吐蕃如此,在唐時就跟吐蕃雜居的普米族先民西蕃和摩梭人也是這樣。
在過去,寧蒗摩梭土司,永寧摩梭土司,鹽源左所、前所、中所、后所摩梭土司,木里藏族土司等封建貴族統(tǒng)治下的摩梭人和少數(shù)普米族,盛行“雖賤庶之女,盡為家長,有數(shù)夫焉,子從母姓”的原始母系家庭及婚姻習(xí)俗。可見摩梭人和普米族的女神崇拜,與他們現(xiàn)在的婚姻形態(tài)和家庭結(jié)構(gòu),是有密切聯(lián)系和歷史淵源的。
同時,摩梭人也信奉“巴丁喇木”女神是司管婦女的最高之神,她主宰婦女的生育、婦科疾病、身材美丑和嬰兒發(fā)育的正?;蚧蔚?。摩梭婦女若患不孕癥、生育力不旺盛、婚事不和諧以及其他婦科疾病,都須祭祀“巴丁喇木”女神以求除邪康愈。達巴口誦經(jīng)和東巴象形文字經(jīng)都有祭祀“巴丁喇木”女神和“老姆”女神的專門經(jīng)典和祭儀。在摩梭人的達巴教里,除了摩梭婦女不定期地去朝拜“巴丁喇木”女神的宗教活動外,還有一套祭祀“巴丁喇木”女神的宗教活動。
婦女們朝拜“巴丁喇木”女神時,常邀約親朋,成群結(jié)隊,備供物和炊具、飲食等,騎馬或步行到木里縣烏角區(qū)喇孜尼可巖穴。洞內(nèi)空曠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她們每人手執(zhí)一束火把,徐徐依次入洞,在“巴丁喇木”女神的化身—一尊酷肖女性的鐘乳石前焚香、獻祭品,祭品為牛奶、五谷雜糧、銀元、手鐲等。她們長跪于女神石像前閉目禱告,祈求女神保佑生育、多育、育健兒、消除不孕疾病。祭畢,在女神石像上裹纏麻線和患者的數(shù)縷頭發(fā),然后在女神石像前的幽泉里舀幾碗泉水飲下,此泉水表示神水和生子露,傳說能治愈婦女的不孕癥和其他婦科疾病。祭祀完畢,出洞下山,返回村寨。
請達巴到家祭祀“巴丁喇木”女神和攆鬼的活動,一般由一個達巴主持。達巴到患者家后,便用溫水沐浴,焚香熏身。然后,頭戴五幅冠,身披法衣,盤腳端坐正屋。接著洗凈巫棒(巫棒長約一市尺,六邊形,每邊都刻有不同的神鬼圖案。“巴丁喇木”女神圖案是袒胸露乳,披頭散發(fā),赤足騎騾),在“巴丁喇木”女神圖案上抹一層酥油,用濕面團壓之,取下即成“巴丁喇木”女神面像。達巴置其像于患者家中神龕上,在其面像前點三盞酥油燈,供九碗清水、七碗牛奶。其后還要在巫棒的女鬼圖案上,用濕面團壓成一具女鬼面像(牛頭馬面人身),用鍋煙灰把頭部涂成黑色,頭上粘一縷患者的頭發(fā),把女鬼面像置于一個木盆里。最后再在巫棒上刻有病人圖案的一面,用濕面團壓成一個代表患者的面人,置于女鬼面前。若患者是不孕癥,則在面人腹部塞一個雞蛋,使之呈鼓腹狀(表示攆鬼后便能懷孕);若患者是月經(jīng)不調(diào)之類的病癥,則在面人腹部上注九滴羊血或雞血(表示月經(jīng));若患者是其他病癥,則不在面人上顯示特征。
神、鬼和病人三種替身面人備齊后,達巴即開始作法,左手搖銅鈴,右手晃巴浪鼓,朗誦“喇木戛拉庫”(意為請女神除穢)經(jīng),此經(jīng)為達巴世代口傳,無文字經(jīng)。
“喇木戛拉庫”經(jīng)需背誦三小時左右,誦畢,達巴即持面鬼象征性地把患者全身擦一遍(表示患者疾病已被女鬼帶走),便叫患者家屬把面鬼拋到村外西方的路口上;“巴丁喇木”女神面像則需在神龕上置放三天,三天過后才能拋上屋頂供作雀鳥食(表示“巴丁喇木”女神是至高無上之神,不能將其面像棄于地上,以免玷污其圣潔);代表患者的面人則可在祭祀、攆鬼活動結(jié)束后,棄于槽內(nèi)喂牲畜。
而據(jù)普米族的汗歸說,普米族有用于宗教的古老文字汗歸文寫成的“巴丁喇木”女神的記載,也有汗歸文的“巴丁喇木”女神經(jīng)書。汗歸教認為“巴丁喇木”是繁衍普米族的女始祖,她是一位美麗能干的女神,身著白衣白裙,騎白騾,只飲清泉水和牛、羊奶,因此,普米族至今奉獻“巴丁喇木”女神的供物只限于牛奶、羊奶、麻布、麻線。汗歸主持祭祀、攆鬼活動時,則由兩名汗歸參加,一名主祭,另一名作助手。若患者患不孕癥,則用栗樹根削成的女木頭鬼(周身用麻布裹纏)裹纏成挺腹狀;若患者患月經(jīng)不調(diào)之類的病癥,則用羊或雞的鮮血把木頭鬼腹部涂成鮮紅色,面部用鍋煙灰涂成烏黑色,頭部束一縷患者的頭發(fā)。汗歸在削木頭鬼時,必須嚴禁患者家屬及其他人看見,一般是在患者家里的一間屋里秘密進行。誦經(jīng)時,助手汗歸坐于主祭汗歸之下,擊鼓、吹螺、幫腔。在作法時,主祭汗歸手舞鐵刀,念念有詞,雙目微閉,隨著助手汗歸的鼓點鈴聲,旖旎舞蹈。停舞立定后,又雙目圓睜,厲聲對患者家屬說:“鬼躲藏在你家某處,快點找出攆走!”助手汗歸則急忙去到預(yù)先安排的地點,挖取或?qū)ふ摇澳绢^鬼”,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出示一下,又很快把其棄于村外的野地里?;颊呒凹覍僖姞睿鶠橹拷Y(jié)舌,且驚且喜。驚的是鬼確實在自己家里,喜的是鬼已被汗歸攆走。
藏族歷來也崇拜“巴丁喇木”女神,他們的梭模亦有一套祭祀“巴丁喇木”女神、攆鬼的儀式和贊頌“巴丁喇木”女神的經(jīng)文。木里縣、鹽源縣和寧蒗縣的藏民,稱他們早期固有的原始宗教為扎巴教或梭模教;西藏的藏民稱這種早期固有的原始宗教為“黑本教”。目前,少數(shù)偏僻山區(qū)的藏民仍然崇拜信仰鬼神和自然物的梭模教。
梭模祭祀“巴丁喇木”女神和攆鬼的活動,與達巴、汗歸大體相同,但各有特點。梭模至患者家,用溫水沐浴、焚香熏身后,便用酥油捏成一具婦女騎騾的“巴丁喇木”女神像,置于患者家神龕上,并在其像前供七碗清水和七碗牛奶,另置一壺牛奶和一壺清水,壺中插一束青松毛,再在酥油鬼頭上粘上一縷患者的頭發(fā),把酥油鬼的面部用鍋煙灰涂黑。在供物和酥油神、鬼準備停當后,主祭梭模便盤腳端坐正屋,兩名助手分坐左右。三人齊聲念誦《汝角處呂》經(jīng)文(“汝角處呂”按藏語意為禱請女神除穢),每念完一段經(jīng)文,梭模便用青松毛蘸一點牛奶和清水,往“巴丁喇木”女神酥油像灑一遍(象征獻給“巴丁喇木”女神享用),兩名扎巴則擊鼓、搖鈴、吹螺。經(jīng)文約需念誦三小時,誦經(jīng)畢便把酥油女鬼往患者身上象征性地擦一遍,在太陽未落山之前,棄于村外向西方的路口,到此祭祀儀式告終。接著為攆鬼活動,其方法是:梭模先在患者家里作法攆鬼,主梭模由兩名助手梭模侍候,穿上繡有龍、蟒、虎、豹的長袍,頭戴圓錐形的法帽,坐于一條高凳上,腳前焚一爐香,兩名助手梭模分別侍立于主梭模左右。一名梭模持一張弓,握四支箭,另一名梭模持一把長刀。兩梭模一邊念經(jīng),一邊擊鐃敲鼓。主梭模則雙手合掌于胸前,雙目微閉,默誦《茨牦》經(jīng)(“茨牦”藏語意為攆鬼),約兩小時后,《茨牦》經(jīng)念畢,主梭模便佯裝“巴丁喇木”女神已附于其體,抓耳撓腮,以至抓得皮破血流,同時伸臂捶腰,前俯后仰,欷流涕,作支持不住之狀。這時,患者及家屬便拜伏于梭模膝前,祈禱“巴丁喇木”女神除邪消災(zāi)。梭模則撫摩患者及其家屬的頭部,頻頻點頭,喃喃細語。接著,又驀地立起,怒容滿面,雙眉陡豎。這時助手梭模送來刀、弓,主梭模便在原地舞刀弄弓,旖旎舞蹈。舞罷,兩名助手梭模攙著主梭模的胳膊,家屬隨后,飛快地跑往事先已布置好的村外法場上,主梭模繼續(xù)舞刀弄弓,旖旎舞蹈一番之后,便拈箭搭弓,朝東、西、南、北方向各射出一箭(象征射四方女鬼),然后兩名助手梭模把主梭模扶回患者家里,攆鬼活動到此結(jié)束。
二
當?shù)啬λ笕撕筒刈?、普米族除崇拜“巴丁喇木”女神以外,永寧壩和四川鹽源左所一帶的摩梭人還崇拜另一位女神“格姆”?!案衲贰迸竦摹盎怼笔怯缹?、左所和前所交界的“格姆”女神山(漢稱獅子山)。探究原義,“格姆”一詞實際是藏語,全稱為“探覽斯根格姆”,“探覽”在藏文經(jīng)典中的含義是“涅盤之地”(指永寧地區(qū)),“斯根”指“獅子”,“格姆”為“高大的女子”。摩梭人取后面“高大的女子”原義而取名“格姆”山(女神山),并沿用到現(xiàn)在。
永寧壩和瀘沽湖地區(qū)的摩梭人信奉“格姆”山為他們的女神山,篤信“格姆”女神司管當?shù)啬λ髬D女的生育、發(fā)育、婦科疾病,并能保佑當?shù)厝诵笈d旺,谷物豐收,風(fēng)調(diào)雨順。當?shù)啬λ笕岁P(guān)于“格姆”女神山的神話傳說很多,尤其是關(guān)于她婚姻的傳說。傳說遠古時代,瀘沽湖畔沒有山,格姆女山、則支男山、哈瓦男山等是從北方的古介哩飛來瀘沽湖畔洗澡的。他們經(jīng)常在夜里飛來湖里洗澡,談情說愛,拂曉雞鳴時又飛回北方。某夜,格姆女山姍姍來遲。眾男山等待了一夜,好不容易格姆女山飛來了,他們正要嬉戲敘談,可是雄雞報曉,東方發(fā)白,他們飛不回去了,于是格姆女山便留在了瀘沽湖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格姆山。眾男山簇擁在她的周圍,分別變成了哈瓦男山、則支男山、瓦汝布拉男山等。還傳說,格姆女山和她周圍的男山結(jié)交“阿注”,過著無拘無束的阿注婚生活。某夜,格姆女山正和則支男山睡在一起,瓦汝布拉男山也正巧來訪居,他見此情景,勃然大怒,揮刀把則支男山的生殖器砍掉,傳說如今永寧達坡鄉(xiāng)的山崗就是則支男山的生殖器。
當?shù)剡€有格姆女神的神龕和畫像。格姆山的南麓松林中,依山面湖建有一個神龕,龕內(nèi)供一披發(fā)跣足、騎牝鹿的格姆女神畫像。此外,瀘沽湖畔冷格島上也有一神龕,內(nèi)供一騎馬、張弓的格姆女神泥塑像。這尊女神像是受藏族喇嘛教中的“獨瑪”女神影響而塑造的,其形象及色彩是喇嘛教的風(fēng)格。
應(yīng)該指出,各地摩梭人雖然盛行女神崇拜,但其奉崇的女神名稱和形象并不統(tǒng)一,除上述的“巴丁喇木”和“格姆”二女神比較統(tǒng)一和有較大影響外,各地還有一些名目不同的女神,這些女神多是各地突出的和富有特征的山崗以及巖穴內(nèi)的鐘乳石,他們把這些自然物人格化,賦予女神的形象和地位,頂禮膜拜。
三
摩梭人還把女神崇拜和民俗習(xí)慣結(jié)合在一起,既是女神崇拜,又是突出婦女尊貴地位的風(fēng)俗習(xí)慣。就現(xiàn)代來說,這種以婦女為主的宗教遺風(fēng)和民風(fēng)是摩梭人所獨具的特色。
永寧摩梭人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五日都要舉行祭祀朝拜“格姆”女神的活動,摩梭語稱之為“格姆刮”,意為“轉(zhuǎn)女山”。朝拜目的是祈求格姆女神保佑永寧壩人畜興旺、風(fēng)調(diào)雨順、谷物豐收。
屆日,太陽初升,各村社的青年男女身著盛裝,攜帶祭品和飲食,絡(luò)繹入山。祭祀以“斯日”(母系親族)和“爾”(家庭)為單位,在達巴和喇嘛的主持下,于格姆女神廟(位于格姆山腰)焚香、生篝火、獻祭品,叩頭祈禱,并往篝火上灑酒、丟鮮花。祭祀完畢,或轉(zhuǎn)格姆山一周,或下山轉(zhuǎn)瀘沽湖一周。入夜,就地露宿,白天則賽馬、跳鍋莊舞。這已成為他們一年一度的狂歡盛會,他們稱之為傳統(tǒng)的“轉(zhuǎn)山節(jié)”和“轉(zhuǎn)湖節(jié)”。
在青壯年朝山的同時,村落內(nèi)的婦女也以家庭為單位,在村邊燒起堆堆篝火,獻糌粑、牛奶、蜂蜜等供品,向格姆女山叩頭朝拜,祈求女神保佑家庭人畜興旺,谷物豐收。當?shù)啬λ笕苏J為,由于格姆女山面向永寧壩,永寧壩便受到格姆女神的保佑,因而永寧壩的女子長得漂亮能干,谷物亦連年豐收,故而永寧壩的摩梭婦女對格姆女神特別膜拜,至今仍篤信不疑。但是,距格姆女山較遠的拉伯、托甸、加澤、蒗蕖等地的摩梭人對格姆女神則不甚信奉,他們信奉的是當?shù)刈约旱呐瘢促x予人格化的自然物。他們的宗教觀念認為,神在哪里顯靈,就要在哪里享受人們的崇拜、犧牲和香火。這種宗教觀念意識,實際上是靈物崇拜的另一形式。靈物受崇拜,但要使崇拜者如愿,若祈求不靈,常被崇拜者虐待和拋棄。摩梭人的女神崇拜是原始女神崇拜,處于低級階段,但它反映了在母權(quán)制度社會里婦女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明摩梭婦女從古至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摩梭人的母系氏族社會是尊重婦女的,也流行對女性的膜拜。但隨著母系氏族的逐步解體和父權(quán)制的出現(xiàn),他們的原始宗教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男神地位開始上升。當?shù)氐闹饕袷前投±救槭透衲飞?,而后起的男神也被賜予了山的形象。如永寧盆地的阿沙山(亦稱哈瓦山),就被視為男神的化身,阿沙山腳下有一個落水洞,被認為是男神的居住場所。除了阿沙男山以外,各地還有一些男山神。如四川左所把附近的永特拉布山奉為男神,前所的摩梭人把村落前的普蘭山視為男神。特別突出的是永寧中心區(qū)的巴措古村北面有兩座一高一低的小山崗:高的山崗名“阿汝瓦”,意為男神;低的山崗名“郁青瓦”,意為女神。當?shù)啬λ笕藗髡f,郁青瓦女神是阿汝瓦男神的妻子,阿汝瓦男神要永遠按住郁青瓦女神的頭,否則郁青瓦女神一抬頭,永寧壩就會發(fā)生旱、澇、雹等災(zāi)害,人畜患病,谷物歉收。
以前當?shù)氐慕y(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利用宗教麻痹群眾,大力鼓吹男神的威風(fēng)。永寧土司和西藏活佛都親自到阿沙男山燒香祭祀,目的是為父權(quán)制的統(tǒng)治制造輿論。元代以來,永寧摩梭人的母系氏族逐步解體,男神崇拜逐漸興旺,元朝時,當?shù)啬λ笸燎鯕w順朝廷并因征戰(zhàn)有功而被封為當?shù)氐氖酪u土司,土司由男性傳遞,因而土司家族一般實行父系制,正式娶妻以確認土司的父系血統(tǒng)。由于土司的帶頭實行,百姓也有實行男娶女嫁和父系制一夫一妻婚的,因而原始宗教的女神就逐漸演變?yōu)橛赡猩裰?,并有石祖崇拜流行。其次,元代是摩梭人地區(qū)盛行藏傳佛教(喇嘛教)的時代,喇嘛教中女神地位較低,達巴教受喇嘛教的影響,因而女神地位逐漸下降,男神地位日益提高。
但是,就現(xiàn)狀來說,女神崇拜在女兒國的原始宗教中仍占有突出地位,這跟他們現(xiàn)在仍保持母系家庭和阿注婚姻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只要婦女在生產(chǎn)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那女兒國傳統(tǒng)的女神崇拜也將繼續(xù)存在。
(題圖:晨光中的瀘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