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放
站在瀟水岸邊這個叫白萍洲的地方,身后是永州古城,我猜想:在1200年前的公元805年,冬季的那個下午,柳宗元是否從這個青石碼頭上岸?
“永貞革新”失敗后,33歲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帶著70歲的老母和堂弟,一葉扁舟,趕赴永州。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順宗即位。他在東宮20年,比較關(guān)心朝政。唐順宗即位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癥,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坯等人進行改革,二王原先都是順宗在東宮時的老師。他們和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集團,主張加強中央集權(quán),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反對宦官專權(quán),推行“內(nèi)抑宦官,外制方鎮(zhèn)”、免除苛繁的賦役等政策,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實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鎮(zhèn)手中,而革新派則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帝,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們的控制之中。
146天后,革新失敗,憲宗即位,順宗退位。革新派紛紛被貶斥,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坯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逝。柳宗元、劉禹錫等6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
柳宗元現(xiàn)在職務的全稱是: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員外置”是編制之外的意思,和今天的“退二線”或“協(xié)理員”、“調(diào)研員”差不多。
孤獨的烏篷船從江陵順長江而下,進入洞庭湖后,靠近了那條小小的汨羅江。
被放逐的柳宗元停舟在汨羅江上,作《吊屈原文》: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
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
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
既蝓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柳宗元一直景仰屈原,這在他的《天對》和一系列的文學作品中,毫無疑問地得到了印證。柳宗元從永州生活起,一直喜歡種植柑桔,這是否受了屈原《桔頌》的影響,以桔來表明心跡呢?
永州當時是世人眼中的蠻荒之地。但就在這蠻荒之地,柳宗元一呆就是10年。(10年后,柳宗元再被貶到當時比永州更蠻荒偏遠的柳州。)
“五年之間,四為天火所迫?!?/p>
柳宗元在《與楊京兆憑書》中,對自己居住的龍興寺遭遇火災這樣輕描淡寫地敘說。
他的父親早在長安與親人分手離去。他結(jié)縭三年后,妻子楊氏也病故。年近七旬的老母隨他到永州之后,也因勞碌奔波,水土不服,愴然撒手人間,僅留下他和表弟盧遵、堂弟柳宗直三人相依為命。時乖運蹇,柳宗元一天天清瘦下去,無端地雜病纏身,平時被朋友所夸贊的超人的記憶力也明顯差了,往往一篇文章讀幾遍還記不住。
按理說,每座寺院都有專人在早晚打掃庭院房間,內(nèi)外都十分整潔,可為什么龍興寺偏偏在五年間遭遇四次大火呢?這火是在傾吐世道對柳宗元不公的憤懣之情嗎?還是在渲泄柳宗元心頭那不可澆滅的生命之火?
被貶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生命和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的10年。他傳世的作品共計600余篇,其中有近400篇作品是在永州寫就。在《游黃溪記》中,他寫到“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shù),永最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嗚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說》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黔之驢》
柳宗元的作品中,反映著永州的山光水色、風土人情,字里行間景象萬千。
在這些如畫之文中,人們看到了“往來翕忽”的魚兒“似與游者相樂”,看到了“赤首烏翼”的大鳥“方東向立”,看到了“視之既靜”、卻“其聽始遠”的小石渠風光,還看到了“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的西山景象。那“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的愚溪,那“有樹環(huán)焉,有泉懸焉”的鈷鉺潭,那“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的西小丘,那“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的小石城山,那“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的袁家渴(“渴”字意為水之支流)……每處都是無盡的美麗。
《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南霽云睢陽廟碑》、《河間傳》、《閔生賦》等文則揭示了民生與行政。如《捕蛇者說》里發(fā)出“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聲音。
在《宋清傳》、《童區(qū)寄傳》、《李赤傳》、《種樹郭橐駝傳》、《牛賦》、《吊樂毅文》、《乞巧文》、《閔生賦》之類的作品中,柳宗元敏銳地看到周圍人和物身上的悲劇性,忍不住說出來記錄下來。
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是一位心志秀瑩、富有同情心、關(guān)心現(xiàn)實的士人。
愚溪邊今有柳子廟。站在愚溪邊的西山上,我們可以看到柳宗元當年生活場景的錄相式的回放:在建小屋時,柳宗元與工匠交談,從多個角度審視房子的美觀與大方;在春天山花盛開的小道上,柳宗元和一些田翁農(nóng)夫赤足而行,肩上也同樣扛著鐵鋤,鋤把上還挑著一個黑陶瓦茶罐;有人謝世了,柳宗元接受主家的邀請,像模像樣地寫上一篇悲戚的悼文;山崖前采藥,一位銀須老伯拉了柳宗元一把,然后二人席地而坐,老伯向他介紹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和用途;在明月初升的傍晚,幾個孩童蹦蹦跳跳過了小木橋,代他們的父母邀請柳宗元去吃晚飯,一鍋野味,幾斤燒酒,大伙兒喝得歡暢。一支松明火把點燃了,那是幾個大嫂護送柳宗元回家……
這是一片至善至美的土地!
碧綠如練的瀟水繞城而下,在下游萍洲與湘水匯合,溫存優(yōu)雅地奔向遠方。
兩條河從遠處而來,幾乎浸潤了永州大部分版圖,或湍流飛瀑,或平緩蔓延,蜿蜿蜒蜒,輕輕快快,終于在萍洲合為一體,浩浩蕩蕩地向北方前去。河道時寬時窄,窄處流聲如琴似鼓,寬處有小洲小島兀立河心,洲上綠樹蔥蘢,宛若放大了的盆景。河邊人汲水洗衣,牛羊解渴,河中小船上下,竹木排緩行。
當你踩上這片土地時,是在平原中,抑或在盆地里,良田平展,莊稼茁壯,民房隨意地撒播,屋前有芭蕉如樹,屋旁有小池塘叢生蓮荷。而抬眼四望,不遠處便有丘陵,小山上松杉蒼翠,柑桔噴吐清香。行至山頂,這時你會猛地發(fā)現(xiàn),在幾十里地外的云紗霧障之中,卻有巍峨的大山連亙于天半,一如大地高昂的脊梁,支撐著懷抱里的萬類生靈自由自在地生活??拷鼜V西那面的地域里,有像桂林的那般呈駝峰狀的小山密布,也有更為壯觀的山峰列成倚天的屏障。永州的山使永州處處都是優(yōu)美的美術(shù)作品。
回首遙遠又遙遠的石器時代,我們的老老祖先古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活。距永州城15公里外的黃田鋪中學校園內(nèi),有一個石棚,它由四塊巨石搭砌而成,考古學家認定這是兩萬年前人造的“家”。
永州是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地方。在它南部的道縣玉蟾巖的“玉蟾”口中舌頭的下面,含有一萬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
這里還是大舜文化的起點。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零陵就是永州。在四千多年之前,這里的人民沐浴著舜文化的甘霖。在中國夏朝的地圖上,古地名僅有34個,我們的零陵就是其中之一。時至秦朝,零陵縣就上了地理書的銅版冊,一直用了下來。
柳宗元貶黜到永州,使他得以歷史文化的蔭庇。唯有源頭活水來,他那不竭的文思肯定是得益于古文明的灌輸?shù)摹?/p>
永州是民風淳樸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永州人以勞作為生,是那樣的淳樸憨厚,他們在和平安靜的日子里生活,向往永久的和平安靜,甚至相信山外也都是一樣的和平安靜。這使他們能默默地承受外界的壓力,諸如捕蛇者們的遭遇也能在哀嘆中熬過來。他們崇拜舜帝,本能地將文明的傳統(tǒng)一代代承襲下來,直到今天,我們?nèi)阅苈牭皆S多路不失遺、見義勇為、奮勇抗災、扶貧幫困的動人故事。
在柳宗元之前,永州有蔣琬、黃蓋、元結(jié)、懷素,在他之后,有周敦頤、黃庭堅等上百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或是永州人,或曾在永州居住過。
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的柳子廟,經(jīng)過近千年來的幾次重修,盡管保留了許多原始的物件,還是少不了摻和進一些現(xiàn)代的痕跡。
進門的古戲臺是人們祭祀柳宗元的一個必備的場地,廟內(nèi)前、中、后三殿橫梁及廊柱上的楹聯(lián)和匾額,盡心盡情地對柳宗元進行謳歌。那“文冠八家”、“都是文章”、“文名萬古”、“八愚千古”的匾額是時人所作,側(cè)門上題的“秀澈”和“清瑩”則是清代同治年間永州知府楊翰所題。
“利民”兩個字鐫刻在后殿的柳宗元塑像上方的橫梁上。梁很高,但字體卻不大,便不引入注意。凡是介紹柳子廟的文章、簡介中,均未提及它,我始終不知它是何人所寫。
“利民”這兩個字才真正是這座廟的核心、這座廟的靈魂。這是柳子人格境界和文采的深刻體現(xiàn)。
“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候”,生活在長安的年輕的柳宗元也曾這樣地炫耀自己的家族。是永州這實在的最底層生活完成了柳宗元的利民意識。正如一顆炸裂了外包裝的松子一樣,從高高的四周明亮的樹枝上跌入黑暗的卻溫暖的泥土中,最終發(fā)芽長出一棵大樹。在永州,他的作品主人翁大多為普通老百姓,有賣藥為生的小民,種果樹為業(yè)的農(nóng)民,生不逢時的小吏,被損害的女子,還有鄉(xiāng)村牧童、江湖浪人等等,對農(nóng)人、商人、漁翁、秀才、流民、和尚、道士等都或多或少有著動人的描述。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捕蛇者蔣氏。
永州大地上,柳文化的泉流潤澤了一千多年。翻開永州的史冊,九疑山發(fā)源的舜文化有柳宗元的傳承;在寧遠縣,宋代建成的文廟也閃爍著柳宗元的祥光,它是我國現(xiàn)存的江南最大的文廟;在道縣,那以《愛蓮說》名揚天下的周敦頤,正是讀了柳宗元的許多論文而成長的;在祁陽縣,那浯溪摩崖石刻群中,記錄著柳宗元崇拜者的無數(shù)動人故事;永州縣那樣多的古代的學館,永州府學宮、濂溪書院、白萍書院、群玉書院、萍洲書院等等,他們曾用柳宗元的文章作教本;永州有那樣多的大屋場,全家大屋、謝沐村、濂溪村等等,他們的祠堂里都供過柳宗元的塑像。
瀟湘水長,綿綿柳思。
(題圖:永州九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