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股市最近這半個多月來一直在下跌,雖然有QFII機制推出的利好消息,深滬兩地的股市仍然下跌了一成左右,并且跌到一年多來的最低點。股市下跌,最容易引起的后果之一就是輿論上的紛擾,在升市中大家不注意或者沒有留意的問題,在下跌市中都會被抖出來,引起大家爭吵不休。
各地不同價格難論高低
其中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所謂的“泡沫”和“推倒重來”論,具體到數(shù)字的討論上,則爭論中國股市的價格是不是太高,市盈率是不是太高,凈資產盈利率是不是合適等等。
其實這種討論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即使是在完全開放的市場,因為社會文化和制度的不同,其市場特征都有很大的不同。極端的例子如美國和日本,上市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市盈率,兩地無法相比,但并沒有引起日本的資金蜂擁到美國去購買價格更低的股票。更何況中國的市場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封閉體系,因此就更不具備可比性。
比如深圳的揚州炒飯和揚州的揚州炒飯,可以進行價格比較,但卻不存在(相對意義上的)誰更高或者更低問題。
資本市場是購買資產的市場。投資者有自己的回報預期值,這個預期值也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美國投資者較看重企業(yè)利潤,其回報預期很高,美國上市企業(yè)的凈資產盈利率往往相當高。日本的投資者對企業(yè)有效忠成份,更看重企業(yè)的成長和價值,對利潤的預期反而較低。這和日本整個資本回報的背景值——利率也有關系,日本幾十年來都是低利率環(huán)境,所以日本的企業(yè)傾向以極低的利潤水平大力擴張規(guī)模,日本上市企業(yè)的市盈率高,凈資產盈利率就低。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神話的時期,日本的模式被認為導致公司行政主管較有長遠眼光,所以日本公司比美國公司更為成功。但到了9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衰落,日本模式又被批評成不具有靈活性,所以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落伍,美國模式更成功。
顯然,價格“高”和“低”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唯物”和邏輯問題,而且也更有比較形而上的內容。美國有人統(tǒng)計過,兩種人在投資(投機)市場最成功,即軍人和哲學家。前者因為嚴格執(zhí)行風險計劃而能成功,后者卻是通過“自我反省”而躲避盲目動作。
A股逐漸回落明年中或有轉機
中國的情況也頗有意思。和日本一樣,中國也基本上是一種追求規(guī)模的經濟文化類型。這種文化尤其是在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那里尤其凸顯,所以真正有能力控制或者影響企業(yè)運作的股東,都傾向擴張企業(yè)的規(guī)模,而不是分掉更多利潤,當然,小股東除外。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投資資金的機會成本卻很低,許多時候,這些投資資金幾乎沒有其他的投資渠道。這就形成了中國股市的高價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投資在資本市場的機會成本不高,因為沒有太多的其他投資機會,但隨著經濟的逐漸發(fā)展,國債、期貨、基金、企業(yè)債券以至最近的信托項目投資等等,都形成了其它的投資機會,以至投資股市的機會成本開始升高。
有評論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以中國上市公司維持高價位是合理的。這是一種大而化之的說法,實際上中國投資者看到的,是公司上市后“一年績優(yōu),二年績差,三年ST”。事實上,除了今年以外,之前的三四年,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都在退步,而這些年中國的經濟都是在高速增長之中。
所以這些年中國股市價格逐漸下降,是一個合理過程。
明白了這個道理,便容易知道QFII機制為何短期內不會對A股市場有太大幫助。但是QFII就像一個單向閥門,雖然進水不多,但總不會有水流出去,而且閥門既然打開了,總會有一些資金進來的。
筆者倒不過分看淡A股市場,但中國目前處于敏感時期,11月份中共十六大之后,還有明年3月的人大,到時政府將要換屆。在那之后,新班子的治策才會慢慢顯露。所以我們總是說,明年中以后滬深股市才可能有真正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