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瑜
有一位父親得知兒子用一輛嶄新的玩具火車從同伴那里換了一根跳繩,大光其火,把兒子罵了一頓;而另一位家長看到兒子把家里的鬧鐘拆得七零八落,則狠狠地把兒子打了一通。在日常生活的教育過程中,很少有家長對這些行為進行反思,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么。他們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問是非地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批評、否定,以大人的眼光去審視孩子的世界。
大人有大人的心靈世界,孩子有孩子的心靈世界,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童年時期,正是無憂無慮、自由嬉戲的時候,不該死死圈住他們,并強加給他們一些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能承受和理解的東西,以世俗的眼光對孩子的世界橫加千涉,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和尺度來衡量、規(guī)范與約束孩子,使孩子的個性得不到自然的發(fā)展;更不該基于功利觀念去撞碎他們的夢想,因為這些夢想既是人生之舟啟航的助動器,又是其航行的燈塔。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孩子的發(fā)達?!?/p>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先行理解”呢?一位作家的話也許會對此有所啟示:“有一次,我偶然和孩子一起看風景,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視野里,這世界是多么地不同!”孩子們做的許多事情,要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是怎么也想不通的,但如果你蹲下來,用孩子的眼睛來看孩子的世界,那么你就會明白:在孩子的心中,那一輛玩具火車與一根跳繩給他的樂趣是不一樣的,對他而言,那跳繩更有魅力;同樣,那一只鬧鐘之所以被拆得七零八落,只是因為他想弄明白這鬼東西怎么可以日夜不停地走,如果不是那頓打,這只鬧鐘原本是可以重新走下去的。去掉大人的成見,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你就會明白,在孩子的眼中,雪化了并不一定只是水,雪化了,還會變成一個春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