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作章
己卯兔年過去,庚辰龍年來臨。
龍與武術有著不解之緣。福建省七大拳種之首——就稱之為龍拳(俗稱龍尊)。龍拳又叫“太子游宮門”,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勇猛兇獷、靈活多變而威震天下。
龍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傳清朝初期,少林高僧飛鈸禪師幻想黃龍滾水之勢演練而成。經飛鈸禪師不斷充實、改進,逐步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拳法體系,后傳于黃衣真人和鐵杖和尚。鐵杖和尚傳鐵柄、鐵珠、鐵鞋和尚(俗稱少林四武僧)。據傳,龍樁拳(龍拳)出手之際,先豎四,就是懷念四師祖,后來的抱拳請禮就是由此而來。
據福州龍樁拳老拳師潘祥松講龍樁拳傳至民間是清朝雍正年間,由于官府圍剿少林寺,寺內僧侶流離失所,身懷龍樁拳絕技的鐵珠和尚進至福建,龍樁拳也隨之傳至福建。
關于這段歷史,有這樣一種傳說,鐵珠和尚到福建,本欲到永春縣訪李春(俗稱安海,永春縣武術總教師,所向無敵,有“江南第一腿”之稱),但行至泉州,已身無分文,加之饑寒交迫,疾病染身。途中被一豪杰搭救,他見和尚兩目有神,知其來歷不凡,便將其接回家中,關懷備至。鐵珠為報相助之情,乃以拳術授之。此人平生酷愛武術,而且疏財仗義,對鐵珠和尚施禮甚勤。但鐵珠和尚訪李春心切,不愿多留。此豪杰便以金銀相贈,但鐵珠和尚拒不收。他只好在師父動身之日,做一簍燒餅,送于路上食用。當鐵珠肚饑食燒餅之時,方知每塊燒餅中都夾有銀片。終被此人真摯的情義所感動,立即返回,將精湛的龍樁拳(龍拳)絕技盡傳于他。然后又到永春,將龍樁拳(龍拳)盡授于李春,從此少林寺龍拳正法便流傳于福建民間。
龍樁拳法流傳于福建泉州、仙游、寧德、古田等地,主要是由吳申天仙翁和仙游縣米山老師秘密傳授。米山傳彭德成,彭傳朱金山,金山在古田縣小洋鄉(xiāng)傳瑤先生,瑤傳余來正。來正傳余其賢。余其賢練龍樁拳法造詣極深,名揚南北。當時寧德府著名拳師黃勤茂,以開館授徒為業(yè),桃李滿園,與人比武,均占上風。他慕余師之名,前往古田,以拳會友,交手之際,被余師輕易挫敗,黃感慚愧,拜余為師。師徒來往甚密,余其賢便將龍樁拳法授之。黃勤茂回寧德后,閉館辭徒,精練龍樁拳法,更將原有的武技融匯其中,編出了具有特色的拳法,稱之為“少林寺龍拳對打一百零八法”。余其賢在古田又授徒多人,最出名的是崔達年。潘祥松老先生19歲從師崔達年學習龍樁拳法,后到寧德又幸遇師伯黃勤茂。當時黃已是古稀之年,見潘祥松聰穎過人,忠厚正直,便將龍樁拳法中“對打一百零八法”絕技授之。
龍拳法,猶如真龍得水,兩肩如龜,胸內含,含深則水注。背弓如蝦,能伸能屈,似龍行 ,呈綿軟起伏之勢。因此,吞吐浮沉,運氣彈力,起伏滾浪乃龍樁拳法之要。此拳是由三子法、四午法、三關法、三斗法、四海法、三牛一燕子法、六虎法和城峰邊欄、七錘八锏、三獅、四門、二十八宿、配打拳、七步纏身、遮臉、角錘戰(zhàn)、鐵橋、三十六馬、龍鶴、十三太保等十三式套路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再加之潘祥松老人獨傳的“龍拳對打一百零八法”組成的。龍樁拳要求:沉如水流而下,水紋旋轉不瀉;浮如山,似小浪潑起;吞如龍戲珠,又似貓兒戲鼠;吐如虎過山,又似虎出林。以氣促勁,有移山倒海之勢。起手寸寸軟而有勁,腳動步步柔而有根。欲消諸拳、諸杖、諸刀、諸劍,用此一字分身之妙法,可保一身而無慮。
由于龍樁拳法詭毒難防,因而,從不輕易傳授。民間練此拳者眾,但深知拳法奧妙者卻為數不多。
這里補插一段趣事:全國武術遺產挖掘整理成果展覽會召開伊始,福建省古田縣拳師張壽民成了新聞人物?!度嗣袢請蟆?、《北京晚報》、《體育報》、中央電視臺、《中華武術》等新聞媒體紛至沓來,采訪、錄像忙個不停。還有四家外國使館人員也來湊熱鬧,觀看他的表演。
張壽民成為新聞人物,緣于他那套練功行頭:頭戴一尊重96斤的石帽(清朝一武進士所傳,上有陰陽八卦圖),牙銜一把重119斤的石鎖(張年輕銜162斤),左右手各拿一副重70斤的啞鈴(兩手合之),兩腿還各綁鐵砂袋一只。這個行頭使人們嘆為觀止。
張壽民自幼嗜技擊,曾向其舅學北拳,不幸舅舅中年夭折,使之一度無所追隨。后張壽民四方覓師,幸遇龍樁拳名師鄭益水,拜為義父。從師凡六稔,不辭三伏三九,不舍酷暑嚴寒,聞雞起舞,踏月而歸,不敢間斷。后義父壽高而終,死前七日,才將龍樁拳譜親授于他,囑其不可輕易傳于世人。
他表演的龍樁拳風格獨特,令觀者賞心悅目。此拳剛猛強悍,看似拙、慢,實則一招一式皆藏兇險殺機。此拳逢虛則入、逢橋(手臂)必斷,風格穩(wěn)重,含而不露。龍樁拳譜有言:“自顧自己,后相他人。招招軟而有勁,步步柔而生根。五氣調元,百無一失。”
龍樁拳還講究“以勢奪人”。如演練“蛇形”時,脖頸粗紅,目如閃電,使人以為有毒蛇巨莽悠然而至,咝咝吐信,立于當道,令人不禁毛發(fā)悚然。張壽民更是將此拳演練得出神入化,令人不禁贊賞不絕。
臺灣省基隆市有一家青龍武術館,館長陳基官也是練龍樁拳的,聞張壽民之名已久,回鄉(xiāng)探親時,特意要“會會”他。有朋自遠方來,張壽民以禮相待。只一席對龍樁拳的研究和探討,陳基官便知自家所學甚淺,只能算是張壽民的學生輩,于是屏聲斂氣,洗耳恭聽,并委婉道出自家有繼續(xù)深造之打算。
張壽民見其誠懇,便悉心對他點撥了一番,此人回臺灣后,自是靜心苦練,技藝果然大有長進,此事在當地也被傳為佳話。
無獨有偶,在巴蜀大地也流傳著龍拳——火龍拳。
流行于四川民間的火龍拳是峨嵋特有的拳種。有關火龍拳的源說不一。一說古時四川德陽一位民間武術家在峨嵋山上觀看青猴格斗之后創(chuàng)編而成;一說清朝嘉靖年間黃林所授;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火龍拳出自丹道家一個宗派——太陽宗。相傳太陽宗為明崇禎帝的長公主和明朝遺老顧亭林所組織,其最好的練功方法即為火龍功。據《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一書記載:“火龍功是一種養(yǎng)生保健的功夫,練好了可以把氣煉成一團火球,像鴿蛋一般大小如珠走盤,在全身經絡道路上,循經滾轉,不住流走。”火龍名稱之源恐怕出于此處?;瘕埲褪窃诨瘕埞A上發(fā)展而來的?;瘕埲推渌脶遗扇g一樣,強調動功和靜功相結合,既吸收了道家的動力,又有佛家禪修煉氣的基礎。
火龍拳的架式以前虛后實的含機樁式為主?!昂瑱C”即等待時機之意。含機樁包括含機手和含機步。含機手是把兩手內合到人體中線位置之后,變成袖底勁。左掌在下,右掌的袖底架在左腕上面,正對左掌虎口,兩肘微曲、兩掌正對胸前。含機步有虛實之分。右腿微蹲,足踏實地,腰脊筆直,全身重點集中在右腿上,是為“實”;右足踏向正前方,與左足相距一尺遠,膝微屈,以左足尖點地,左足后踵虛懸,左腿放松,是為“虛”。
在技擊上,火龍拳以擰腰轉胯為主,以巧打人,借力使力,充分體現了矯健柔韌,以柔克剛的風格。詩曰:“逢中用提手,高來用破手,低來用彈手,傷人用劍手”。由于火龍拳善用三叉手,又有詩曰:“此名三叉手,英雄十萬家。二郎真妙絕,無義不傳他。若得有此手,任君走天涯?!?/p>
火龍拳的套路有火龍拳、四平拳、蹲樁三種,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步法不同?;瘕埲牟椒ㄒ躁P、盤、央、提為主,全套有一百六十多個動作;四平拳的步法有一氣步、二冀步、四相步等,全套有五十多個主要動作;蹲樁的長三步較多,全套有三十多個主要動作。
百派本同流,四海為一家。我國武術派別分南北,素有南拳北腿之稱。南派重拳,皆以短橋短手居多;北派重腿,均多長橋大馬。
人們?yōu)榱松?,與猛獸搏斗時,學飛禽走獸之形,逐漸演變而成為今天世人所稱的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彪等十大象形拳。就龍而言,尚有龍形正宗拳。龍形正宗拳法口訣云:“五枚拳訣世罕流,吞胸凹肚臀要收。落膊沉睜神貫指,馬步轉移不滯留。追擊橫拳分左右,雙手胸前護著頭。龍形塌腰手似箭,眼若流星足如鉆。若問如何打得正,謹記拳訣法理求。入門學技須口授,功夫不息法自收?!?img align="center"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00/08/12/qkimagesjiwujiwu2002jiwu200223-4-l.jpg">
龍形八卦推手為著名技擊家萬籟聲辦兩廣國術館時,五虎將之一的傅振嵩所創(chuàng)。他是八卦大師董海川高足弟子賈岐山之徒,習八卦掌八年,練得一手上乘功夫,聞名于太行山一帶。
龍形八卦推手,手眼身法步高度統(tǒng)一,行如游龍,掌如穿梭,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此外套路尚有龍門拳、雙龍拳、魚龍斗實、臥地龍、跳地龍。器械有青龍劍、龍形劍、龍鳳雙劍、子龍槍、盤龍棍、黃龍棍、降龍棍等。對練有青龍劍對練、盤龍棍對槍、降龍棍對槍等。
黑龍江省劉志清老人的龍行刀,演練起來龍飛鳳舞,輕盈優(yōu)美,是力的功底和美的旋律的巧妙結合,為武林一絕。除了龍行刀,劉老先生還精通龍行掌、龍行劍、龍行槍等龍行門拳械,不愧為“龍行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