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
如果有朋友告訴你,她常遭丈夫毆打,你一定會勸她離婚,但是,如果你常打你的孩子,你可能不會想到孩子遭到了傷害。你為什么只同情你的朋友而不同情孩子呢?很簡單,這是傳統(tǒng)的觀念使然:拳棒之下出孝子。
但事實告訴我們,體罰只能“造就”兩類不正常的人。
一是罪犯。暴虐、暴政和極權(quán)主義誕生于幼兒期。對“壞孩子”施以暴力,可能會造就一個真正的壞蛋,使他們崇拜暴力,視暴力為正常和合法。他毫無愧意所干出來的一些暴行,往往是他少兒時遭遇的翻版。研究證實,青少年暴力犯罪,特別是強奸罪,與他孩提時代受到的待遇有關(guān),這包括蠻橫的對待和情感上的忽略,是他們的父母在他身上種下了暴戾的種子。
二是“孝子”,英國精神分析學專家米勒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米靳出生于波蘭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爸爸是銀行家,媽媽是家庭主婦。父母想要米勒成為最好的孩子。但那個時代的許多父母不知道人在嬰兒時期就有情感維系、體膚相親和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她母親唯一關(guān)注的是讓米勒盡可能地順從他們。米勒在經(jīng)常性的體罰下成長為父母所期盼的好女孩,一個“孝女”,她媽媽成功了。如果不是因為米勒在50歲時拿起畫筆的話,她也許永遠也無法知道自己所受傷害之深重與隱秘:“父母為我安排好了一切,然而,我是在厭惡這種安排的情緒中成長起來的。我父母的這種拳棒式教育讓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自己對藝術(shù)的感受力和需要被抑制了,因為無人在這方面關(guān)注和理解我?!边@是一個精神分析學家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也是對拳棒式教育的最好總結(jié)。
然而,要父母們決不打孩子似乎困難重重,障礙來自幾種錯誤的觀念:
體罰可以教訓孩子體罰的確可帶來短期的回報:順從。于是,這些被打的孩子自己成為父母后,他們會忘卻身心的痛苦,繼續(xù)“該出手時就出手”,使體罰成為一種正當?shù)摹敖逃侄巍薄?/p>
輕體罰不會造成傷害“偶而打一下不會有什么傷害”,這是我們父母說的,父母又是從上一代那兒聽說的。但是長期以來,有誰對這種假設(shè)作出過考證?只是認為“對我沒造成傷害,也就不會傷害我的孩子”。正是這一信念,使一代又一代人都成了體罰的承受者和執(zhí)行者。
打孩子純屬私事,與他人無關(guān)的確,法律無法進入神圣的私人領(lǐng)地——家庭。但是如同核武器擁有者一樣,他總不能說“這是我自己的領(lǐng)土,所以我可以自由使用核武器”。孩子最終也會成為社會人,他們得對社會負責,當他們成為暴力少年犯或吸毒者時,說這話的父母往往就會將問題歸罪于社會。
有那么多孩子被打,但他們并未成為暴君事實的確如此,原因是幸虧有人充當了保護人,才使這些孩子長大后不再重復這些錯誤。這樣的保護人可以是孩子的親友、他的隔代親人、教師甚至是鄰人。
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已經(jīng)證實,在孩童期,尤其大腦發(fā)育影響最大的0~3歲,孩子遭受的精神壓抑或創(chuàng)傷可在體內(nèi)暫時“貯存”起來,進入潛意識,成人后,它們會悄悄地施加影響,參與行為和思想的控制。有一項測試還證實,早在媽媽的肚子里時,胎兒的這類反應(yīng)就已孕育形成。
當見到欲對孩子出手的家長時,我們每個人看來都有責任喝一聲:放下你的拳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