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華
謝國楨先生《江浙訪書記·常熟圖書館藏書》云:《情味集》四卷,清虞山陳王齋在之著。在之事跡不詳。書前有“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日晚生趙微介序”稱:何義門屺瞻,自吳門來訪余而言曰:“在之先生老于詩,吾欲讀其詩,今日始知先生有《情味集》四卷、《獨酌詩》一卷?!w明季詩人,避世而隱于酒者?!?三聯(lián)書店一九八五年版)
博洽似何焯,也直至來到常熟才得知陳在之有兩部詩集,則其生平事跡確是近乎湮沒不彰了。但在之同鄉(xiāng)王應奎的《柳南隨筆》總算零散地保存了一些資料,可以使后人窺知大概。
陳在之,名玉齊(《訪書記》誤作“王齋”),邑諸生。少時,以“十里青山半在城”之句受知于錢謙益。南明弘光時,錢氏為禮部尚書,在之投詩有“千年王氣歸新主,十里青山憶謝公”之句。他把錢氏比作東山再起的謝安,不免肉麻,卻很投合對方的心理,自然再次受到激賞。清蔣廷錫懷在之詩有“一生知遇托青山”語,就是記這事。在之詩學同縣馮班,盡得其指授,背后卻詆毀老師不遺余力,甚至以詩揭馮氏懼內之短。馮氏把他比作忘恩負義的逢蒙,遍訴邑中士大夫,不料,在之反而因此得名,以至師從馮氏的后進之士,竟有效仿在之以攻擊老師而求名的。在之晚年頗為窮窘?!峨S筆》記他與同縣鄔因仲相遇,握手道故,唱然嘆曰:“吾輩垂髫相友,如昨日事,不謂一轉瞬間,各已衰老若此?!币蛑僭唬骸安惶乩弦玻覍⑺酪?!”在之曰:“爾我貧苦一生,此事豈尚不免乎?”因仲曰:“免則貧苦無已矣!”遂相對大笑。(見《隨筆》中華書局點校本1頁、6——7頁、50頁)
在之的事跡約略如此。觀其行事,人品似不足稱,恐怕不是何焯想象中的“避世而隱于酒者”。《情味集》書板早在王應奎著書時便已毀去,因而他的名字即使在故鄉(xiāng)常熟也少有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