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駿
一個在農(nóng)場工作的青年因母親突患疾病想請假回城探望,可請假報告交給連隊領(lǐng)導(dǎo)后卻石沉大海。每次去打聽,連長總回答說:研究研究。這一“研究”就是三天,小伙子有點沉不住氣了。后經(jīng)一老職工“點撥”,小伙子買了一條香煙兩瓶酒給連長送去,第二天請假報告馬上就被批準(zhǔn)了。原來這“研究”之本意乃“煙酒”也。上述為前幾年的事,時至90年代,煙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上了一層樓。
灑在生活中
如果說抽煙對健康沒有絲毫益處的話,那么適度的飲酒,卻可調(diào)整身心功能,對健康不無好處。這恐怕就是今天全世界都在提倡禁煙,卻鮮有禁酒的原因吧!確實,酒遠(yuǎn)不如飯、水那么重要。幾天不吃飯不喝水就會危及生命,而不飲酒未必會影響生存。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不接觸酒的人恐怕也寥寥無幾。
“你們什么時候辦喜酒呀?”
“定在五月一日,到時候你可一定來喝喜酒!”
在中國,喜酒已成了婚禮的代名詞。孩子滿月,擺一桌酒席,也是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死了人,辦完喪事少不了也要辦幾桌,謂之“豆腐飯”,自然也不能沒酒。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這已構(gòu)成了中國酒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至于平時小酌的機會那就更多了:有客自遠(yuǎn)方來,須飲酒洗塵;有朋欲辭別去,當(dāng)飲酒餞行;三兩知己難得一聚,走,喝兩盅去;就是心情不好時,也會來個“借酒澆愁”……上海有一位記者嗜酒如命,妻子頗有微詞。有一回喝醉了酒,妻子一怒之下,把家里所有的酒全部倒了。不久有客人來訪,主人盛情留客人吃飯,做妻子的不等丈夫吩咐,便主動又買回了酒。無酒欠敬意,不管是貪杯者還是惡酒者,恐怕很少有愿意承擔(dān)“怠慢客人”這樣的名聲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飲酒更成了一種重要的公關(guān)手段?!案星樯钜豢趷?,感情淺舔一舔”,“寧可傷身體,不能傷感情”……在那樣的氛圍中,誰能不喝?三杯酒下肚,彼此的距離便大大縮短了。酒酣耳熱之際,自然什么事都好商量。有一位廠長到某地推銷自家的產(chǎn)品,當(dāng)?shù)匾晃毁I主開了個條件:“你喝一杯白酒,我訂你一噸貨,喝多少訂多少?!边@個廠長平素滴酒不沾,此時為了企業(yè)的利益,硬著頭皮連干幾十杯。貨是賣出去了,可自己卻趴下了……于是,為了適應(yīng)新時期工作的需要,一種謂之“陪酒專員”的新職業(yè)應(yīng)運而生。不少廠長經(jīng)理參加社交、公關(guān)活動,都要帶上一二名“海量”者,宴席上既可保護(hù)自己,又可滿足對方。有一首民謠,說的就是如今的“喝酒風(fēng)”: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fēng)鍛煉了胃。喝得夫妻分床睡,計劃(生育)指標(biāo)全作廢。氣得丈母娘直擦淚,告狀告到紀(jì)委會。紀(jì)委說:能喝不喝也不對,紀(jì)委同樣天天醉??h長說:管他喝醉不喝醉,反正都是招待費……
飲酒習(xí)俗談
酒發(fā)明于何時,至今尚未考證出,但我國為世界上最早制作酒的國家當(dāng)是無疑的。早在周朝,就有杜康善造酒的民間傳說。據(jù)記載,杜康生于今天的陜西省白水縣,先后在河南省伊川、汝陽一帶釀過酒,當(dāng)?shù)刂两袢阅苷业蕉趴翟炀铺幍倪z址和取過水的泉。相傳周天子喝了杜康釀的酒后,大為贊賞,杜康酒也因此而出名。曹操有名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他喝的當(dāng)然不可能是杜康釀的酒,而是借杜康來泛指美酒了?,F(xiàn)在白水、伊川、汝陽都建有杜康酒廠,都產(chǎn)杜康酒。至于哪家的杜康酒最得酒仙杜康的衣缽,那只有在品嘗過后才能下結(jié)論了。
盡管民間傳說杜康是釀酒的創(chuàng)始人,但在不少古籍中還有儀狄發(fā)明釀酒的記載,他是夏禹時代的人,推算起來,當(dāng)比杜康還要早1000多年。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有黃帝與醫(yī)家岐伯討論造酒的話,那么,中國人釀酒的歷史看來可以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了。
中國地幅廣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各民族喝酒盡管都有各自的習(xí)俗和講究,但對酒的喜好幾乎是一致的。
筆者曾在黑龍江生活了8年,也許是因為氣候寒冷的原因,當(dāng)?shù)氐哪信仙俨畈欢喽寄芎壬蠋卓诹倚跃?。他們喝酒不?xí)慣用酒杯,喜歡把酒倒在大碗里輪著喝,人多則用幾只碗。每次喝酒不醉倒幾個就不算完。筆者有一年去大興安嶺,在林區(qū)碰到一位老伐木工人在獨自喝白酒,從中午喝到晚上,也沒有下酒菜,僅把一根鐵釘放在嘴里吮吸。用鐵釘味下酒,恐怕也是聞所未聞的。
北方人嗜酒名聞遐邇,其豪飲的程度也常令南方人嘆為觀止。其實南方人的善飲與北方人相比并不遜色,且往往巧立名目,更講究飲酒的情趣。那年筆者去安徽某地,在一家小飯館和當(dāng)?shù)貛讉€朋友小聚。光酒杯每人就有大小三只,白酒、葡萄酒、飲料分得清清楚楚。每次提議喝酒者須說一番祝酒辭,謂之“師出有名”,被敬者自然不能不喝;干杯者如杯中留有殘酒當(dāng)罰,謂之“滴酒罰三杯”;上魚時服務(wù)員隨手一放,魚頭沖誰誰就得喝酒二杯,面對魚尾者得喝一杯,謂之“有頭有尾”……雖說白酒杯子不過盛二三錢酒,但在名目繁多的敬酒中,難免有人不勝酒力了。后來有人告訴我,干脆一開始滴酒不沾,主人也不會勉強;一旦沾了酒,不喝到最后是不能罷休的。
至于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喝酒的習(xí)俗就更是五花八門了。且不說北方那些豪放不羈的民族,云南的傣族素以溫文柔順著稱,有客上門,必以自家釀制的米酒招待。傈僳族待客,沒有飯菜可以,沒有米酒可不行。按照傈僳族的傳統(tǒng),誰酒量大,醉的次數(shù)多,誰就是好漢。
在滇西北高原與四川省交界處的瀘沽湖地區(qū),居住著一個至今保留著遠(yuǎn)古時代母系民族社會某些習(xí)俗的民族摩梭人。去他們家里作客決不能空手去,否則要被視為不吉利。而最受歡迎的禮物則是一瓶白酒。再貧窮的摩梭人接待客人,也會拿出自己釀制的蘇里瑪酒,摩梭人幾乎家家都會釀酒。筆者曾有幸到摩梭人家里作客,品嘗過蘇里瑪酒,這種酒呈金黃色,香味醇厚綿長,略甜,很有點像半干型白葡萄酒。不過摩梭人不會勉強客人喝酒,多喝少喝乃至不喝,悉聽客便。
居住在四川北部的羌族,每遇喜慶或有貴客光臨,會抬出一個大酒壇,放在地上。大家圍坐在壇子周圍,每人手持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壇中,邊談邊笑地從壇子里吸飲酒汁。喝到高興處,人們還會跳起舞來。受此氣氛的影響,哪怕不會跳舞的客人也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投身于跳舞者的行列。也許吸吮酒時要咂嘴的緣故吧,這種飲酒形式叫“咂酒”。據(jù)說不少地區(qū)都有咂酒的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