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天
在《辭?!窏l目“主觀和客觀”中,編者認為,“客觀指人的意識以外的物質(zhì)世界,或者認識的一切對象?!痹谖铱磥?,這一定義使“客觀”概念的外延存在歧義,因而不夠妥貼。
首先,按照這一定義,“客觀”概念的外延可以僅限于自然界,定義前半句中的物質(zhì)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物質(zhì)的高級運動形態(tài)。作為物質(zhì)世界一部分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有顯著的區(qū)別,按照列寧的說法,有意識的生物的社會(即人的社會)必須依賴于有意識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發(fā)展(《列寧選集》第二卷第331—332頁)。這就是說,在人類社會這種特殊的物質(zhì)運動形態(tài)中,“人的意識”作為類意識內(nèi)在地包含于其中,它是人類社會的有機部分,并且,正是這個特殊部分的存在,才使人類社會區(qū)別于自然界。因而,當“人的意識以外的”作為定語加在“物質(zhì)世界”前面,而“人”的意識又理解為“類”的意識的時候,人類社會實際上被排除于“客觀”概念之外了。
其次“人的意識”也可以理解成“個體的”或“人們的”意識,在作這樣理解的時候,“客觀”概念的外延就把人類社會囊括于其中了。人類社會無疑是在個體的或人們的意識以外的物質(zhì)世界。
第三,定義的后半句“認識的一切對象”具有比上述兩者更寬泛的外延。認識的對象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包括社會意識。例如,為了全面了解一個社會,單單認識它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狀況和社會生產(chǎn)方式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它的傳統(tǒng)、風俗和習慣,認識它的文化背景。不僅如此,個體的人的心理和思想也是人們認識的對象?!罢J識你自己”,這句古希臘德爾斐的古老神廟前的一塊石碑上刻著的箴言,成為許多思想家追求的目標。
在上面關(guān)于客觀的三種不同外延中,前二種外延過窄,它們都把社會意識排除于“客觀”之外。實際上,雖然社會意識是個人主觀活動的產(chǎn)物,但是,當它們在歷史的演化中成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不斷地積淀下來的時候,它們就構(gòu)成了社會的文化的和精神的背景。這種背景雖然是精神性的,但它存在于個人之外,不依個人的思想、意識為轉(zhuǎn)移。因而,正如人類社會的客觀性一樣,社會意識的客觀性不在于它要排斥人的參與,而在于它是人一生下來就碰到的一種既定事實。
與前二種不同,第三種的含義則過分寬泛。嚴格說來,人對自己的認識是自我反思,是在主體內(nèi)進行的精神活動,這種活動及其對象不能認為是客觀的。
據(jù)于這些分析,我冒昧地提出自己對“客觀”概念的一種定義:“客觀指獨立于個體意識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