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蔡儀同志的《新美學》問世,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著作。這本書的序言明確宣稱:“舊美學已完全暴露了它的矛盾,然而美學并不是不能成立的?!薄缎旅缹W》的撰寫證實,在科學的美學建設上,“以新的方法建立新的體系”,完全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新美學》曾以它的鮮明的戰(zhàn)斗性和堅定的黨性原則引人注目。一方面,它對三、四十年代正在我國泛濫、并把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的種種唯心主義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批駁;另一方面,又力求以新的觀點、新的方法來建立新的唯物主義美學的體系,也就是堅持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充實、推進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科學。
當然,《新美學》也明顯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因此,早在新中國誕生的初期,作者就主動要求上海的出版社不再印行《新美學》,并且打算修改或重寫這本著作。可惜,由于種種的干擾,這個愿望遲遲未能實現。直到十年浩劫結束,蔡儀才真正又獲得從事美學研究的權利,縈懷心頭久遠的夙愿終于在耄耋之年將至之時開始得償。
不久前,《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已與讀者見面了。盡管這僅僅是《新美學》改寫本中的一部分,但已展現出嶄新的面貌;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風格上,不僅充分地體現出蔡儀在美學思想上的躍進和發(fā)展,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示著現代唯物主義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
《新美學》改寫本首先在內容上對舊作作了相當大的擴充,把原來僅僅只是提綱挈領地提出的某些重要的論點,如自然美、社會美等問題,以大量新的事例從新的角度進行了展開的論述。又如在《敘論》中增寫了《美學史的回顧》的專章;它從美論史、美感論史和藝術論史上對西方兩千多年來的美學思想作了系統的、理論的清理,使讀者對于現代唯物主義美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一開始便具有清晰的歷史脈絡。
更為重要的是,新補寫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當前流行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美學”述評》各章表明,要建立真正的現代的科學的美學,就一定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去探索、研究和說明美學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而不能隨意地把馬克思主義的詞句當作標簽,到處亂貼濫套作為門面,甚至不惜曲解和歪曲馬克思主義的原意。照我看來,《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的“新”,首先、并且主要表現在這一點上。
就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規(guī)律”來說,它長期未引起研究者們的足夠重視。有些專門探討馬克思美學思想的著作,甚至不屑于理睬“美的規(guī)律”的論說。蔡儀則指出,有關“美的規(guī)律”的提出,是“一段重要的關于美的言論,見解精辟而內容豐富”,“只要認真學習,深入鉆研,仔細探索”,就能夠在諸如美的本質等問題上求得正確的答案。
蔡儀認為,“美的規(guī)律”至少可有如下的理解:首先,美的規(guī)律是美的事物的本質,即規(guī)定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本質,事物的美與不美就在于符合還是不符合美的規(guī)律;其次,由此又可以說,美就是一種規(guī)律,即事物的所以美的規(guī)律;最后,既然美是一種規(guī)律,而規(guī)律都是客觀的,美是客觀的便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證。因此,“馬克思的美的規(guī)律這個論點,既堵塞了通向主觀的美論這種唯心主義的漏洞,同時也杜絕了導致美是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這種機械論的途徑?!?/p>
不僅如此,蔡儀還進一步從“規(guī)律”、“尺度”、“物種的尺度”和“內在固有的尺度”等內在的邏輯關系上指出,一方面美的規(guī)律和事物的物種的本質、普遍性相關,另一方面,美的事物的物種的本質又不能不表現在事物的現象或形象上。所以,美的規(guī)律必須具有兩方面的因素和關系,是這兩方面的因素實際結合的一種特殊的關系。更具體地說,“這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現象充分地表現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以非常鮮明、生動的形象有力地表現事物的普遍性?!边@樣,就自然而然地、合乎邏輯地得出了“美的規(guī)律就是典型的規(guī)律,美的法則就是典型的法則”的結論。按照這樣的總的原則,又順理成章地可以分別說明自然事物、社會事物和藝術的美的規(guī)律。
當然,關于“美的規(guī)律”目前也存在著另外的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把美的規(guī)律看作是左右物質朝向一定目的的組合而運動的規(guī)律。又如有的提出美的規(guī)律是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社會生產”的,或者說它是“現實的感性具體的對象所具有的必然性同人的自由兩者的統一”。蔡儀認為,這些觀點不但不符合馬克思提出的“美的規(guī)律”的原意,甚至還是對美的否定、美學的否定、藝術的否定。
這里有必要涉及美學中的實踐觀點問題,因為這是目前美學爭論中帶有根本性的分歧之一。在國內外美學界,圍繞著這個出發(fā)點而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的看法。在《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中,蔡儀詳細地闡述了自已對于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及其美學上的意義的意見,并且同那些認為實踐觀點或勞動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前提的主張展開了論戰(zhàn)。蔡儀認為,勞動實踐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影響,這當然是不應也不能否認的。因為“勞動使人具有一般的認識能力,也包括使人具有審美的能力”。“馬克思正是由于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在認識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的、機械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在歷史觀上克服了脫離實踐的、脫離現實生活的、唯心主義的傾向,簡單說來,也就是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強調革命的實踐對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兩方面的意義雖然不同,但都是有決定性的;因此就標志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的世界觀的萌芽?!边@才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來的意義。
然而,目前某些人在美學中宣揚的“實踐觀點”,卻是把實踐與認識相分離,企圖超越“認識的范圍”,斷言人的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生產規(guī)定人的審美活動,而審美活動又是規(guī)定和制約著客觀事物的美的規(guī)律,這就明顯地顛倒了美的存在與美的認識、美的創(chuàng)造的關系,也從根本上歪曲了客觀事物的美的規(guī)律與人對這種規(guī)律的認識、掌握和運用的關系。蔡儀尖銳地又是實事求是地批評了這種美學上的“實踐觀點”。
也許有人以為,這種批判似乎是過于嚴厲、過于尖銳,或者象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好象已超出了所謂“就美的本質問題本身展開討論和爭辯的傳統方法”。但是,這僅僅只是停留在浮淺的表面現象上來看問題。其實,它所涉及的論爭都是美學上的根本問題、關鍵問題;特別是對于馬克思有關美學的重要論點的理解以及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闡述,只有通過原則的說理的論爭,才有可能明辨是非。
當《新美學》的改寫工作正在進行的過程中,蔡儀曾經在《美學論著初編序》中寫過下面的一段話:
“首先想到,即使要做點學術工作,也會遇到不少的困難,要進行不斷的斗爭的。有的是預料得到的,而大部分是預料不到的;有的是有意義的,而大部分是無意義的,因而要不怕斗爭而又不宜糾纏于無意義的斗爭。其次,既要做點學術工作,還要不怕戴‘帽子’,可能要戴上各種各樣的‘帽子’。‘帽子’自然有可怕的,但是怕也沒有用;還是要檢查自己的錯誤缺點如何,不合適的‘帽子’本來是用不著怕的。再次,看見那種有好些馬克思主義詞句的文章,也不能只被它的文字弄迷糊了,而應看清它的思想實質。最后,要堅決維護黨中央英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科學、繁榮文藝的唯一正確的方針?!?/p>
從《新美學》改寫本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這番話并非是一位美學前輩的無謂感慨,而是飽含著對美學事業(yè)高度熱忱的肺腑之言,同時也是這位美學戰(zhàn)線上的老戰(zhàn)士在學術研究中孜孜不息地一貫追求的指導原則。
二
《新美學》是一部嚴謹的、獨樹一幟的學術著作,這在它出版的當時就有人指出并為學術界所首肯的。改寫本不僅保持了原有的邏輯嚴密、概念明確、論必有據、言必有本的嚴肅認真的學風,而且對舊本作了全面的、仔細的審訂。改寫本既在結構體系上又同時在具體內容上,都與過去相應的部分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缎旅缹W》改寫本第一卷所涉及的內容,僅僅是舊本的第一、二、四數章,即《美學方法論》、《美論》和《美的種類論》部分。目前的第一編《敘論》把原有的第一章已擴大為四章,新增的便有以上我們已涉及到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當前流行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美學’述評》,以及內容簡明扼要的《美學史的回顧》。這些部分對于一部完整的、新的體系的美學論著完全是必要的,它們與整部著作的其他部分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即使是原有的《美學方法論》的一章,雖然章、節(jié)的名稱都沒有改變,但內容卻差不多全部作了更動。至于目前改寫本的第二編《現實美論》,固然基本上是原有的《美論》和《美的種類論》的合并,但除了一些基本的觀點保持未變外,結構、論點、論證與原來均大有不同。單從這樣一些重大的變動上來說,《新美學》改寫本無疑是一部經過長期深思熟慮、精益求精的新作。
《新美學》問世以后,曾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特別是解放后圍繞著這部著作的評價,在我國美學界曾經掀起過不只一次的或大或小的爭論。五十年代持續(xù)若干年的美學大論戰(zhàn),這部書也曾是各方都在議論的中心之一。關于這些批評和論爭,蔡儀在《新美學》改寫本的“序”中回答說:“在這里我首先應該說,自己當時思想單純,缺乏考慮,表現著‘還未脫掉青年的稚氣’。其次還應該說,正是由于這些意想不到的批評,使我對原書作過認真的檢查,并打定主意改寫全書。現在這一卷既改正了一些自己所能認識到的缺點和錯誤,也進一步闡述了自己認為尚須堅持的基本觀點和主要論點,這就形成了改寫的這一卷的現有面貌。因此,這些批評對我來說還是有好處的。”這樣的話他曾在其他的地方說過、寫過多次。這表明了他的真誠、鄭重地對待批評的懇切心情。
例如,關于美具有客觀屬性和美是典型原是《新美學》早已提出并為蔡儀一直堅持的兩個基本論點,也是我國美學界爭論最多批評最多的兩個重要問題。在改寫本中,蔡儀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基本觀點,可是在具體的論證和個別提法上又顯然作了補正。他說:“過去我曾說過,美就是物的屬性,是指事物的典型性。但是這一說法,在理論上既沒有講清楚,而對一般人又容易引起誤解。因而我曾說明,所謂美是物的屬性這一說法是不妥當的。在一般人看來,所謂物的屬性,大約不外是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除此之外,還能有什么特殊的美的屬性嗎?又因為我主張自然事物也有美,自然事物的美也在于自然事物本身,于是就有人認為我主張美就是自然屬性,是所謂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屬性云云。其實這是不符合我的說法,也不符合我的意思的,如果這不是一種曲解,也是一種誤解?!边@就既坦率地承認了《新美學》中某些說法的不妥而作了公開的糾正,又指出了批評中某些有意無意的曲解和誤解,還附帶幫助解釋了這些偏離于原意的批評的由來。這不能不說是對待批評的嚴肅負責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承認客觀事物有美的屬性,與主張美是事物的屬性,兩者的意思是有區(qū)別的。正如蔡儀所指出的,事物可能有美的屬性,或者說,事物的屬性可能是美的,如金銀的天然光芒色彩就是金銀的美的屬性;而金銀因為有這種天然光芒色彩,金銀就是美的自然礦物。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認為美就是物的屬性;把客觀事物有美的屬性,或者美在于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美就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兩者完全等同起來,就有可能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有可能混淆客觀事物的美和客觀事物的一般屬性,如產生出美就是客觀事物的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等等屬性之類的誤解和謬誤?!缎旅缹W》原來在個別的地方出現過這樣的說法是欠妥當的,改寫本明顯地更為完善。但是蔡儀并不僅僅滿足于個別提法上的簡單的更正,他從馬克思的“美的規(guī)律”的論點受到啟發(fā),進一步說明了美在于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指美就是一種規(guī)律,是決定著客觀事物之所以美的規(guī)律。再具體和明確一些,這美的規(guī)律即典型的規(guī)律,也就是事物的非常突出的現象充分表現了事物的本質的規(guī)律。這一系列的論證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又如以上所說,無論是《新美學》舊本還是改寫本,對于唯心主義的基本立場是持批判的態(tài)度的。但這絕不是不作任何具體分析的簡單否定,一筆抹煞,而是嚴格地按照馬克思主義對待文化遺產的有分析有鑒別的慎重原則,給以正確的實事求是的評價?!缎旅缹W》改寫本強調美學思想史上唯心主義傾向占著主流地位,首先指出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美學流派在根本上否認客觀的美、否定美的真實性、否定美的規(guī)律、顛倒美和美感等等的錯誤。但是接著便指出,美學史上的現象是特別復雜的。如果只是從哲學的根本原則上來看待某種美學理論,那就未必能闡明它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和意義?!耙话闶挛锏陌l(fā)展往往要走迂回曲折的道路,未必是一條直路能到達的。何況美學問題根本上還是美的本質的認識問題,也就還是關系于人的審美意識作用的。因此在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中,不能不有時須要強調主觀意識的作用,這就有可能流于唯心主義的傾向。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首先必須認真辨別它的強調主觀意識作用是否有必要?是否有積極意義?又是否流為唯心主義?如果是必要的,對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有積極意義的,即使流于唯心主義傾向,也要看到這種不良傾向很可能是歷史限制性的表現,而它的積極意義還是要充分肯定的?!毕蟆缎旅缹W》改寫本對于中世紀美學家圣托瑪斯的美學理論,一方面指出他的根本觀點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是為宗教服務的,另一方面又肯定他的某些具體論點還是很有重要意義的,如認為美是一種見出秩序的東西、肯定美感中認識的首要意義以及肯定美的認識和理性有關系等等。關于康德的美學理論,則指出他“作為大思想家既按照觀點立論,卻也還有按照事物說話的一方面”,如他的美論根本是形式主義的,但同時又承認存在著依存美或從屬美。至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新美學》改寫本概括說:“這個美的論點,不用多說是虛偽的、錯誤的。但在某一特定意義上來說,又是對于過去美論在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上的較為全面的總結?!拿勒摷仁抢硇耘c感性的統一,也是對象的實質與形式的統一。因此,黑格爾的美論,可以說是對于過去的有關理論作了一次全面的總結,也為后繼者準備了前進的條件?!边@些例子都很好地說明了改寫本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對過去的唯心主義思想給予了全面的、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評價。
這里又涉及到美和美感的關系問題,美學界至今還經常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缎旅缹W》改寫本沒有回避這個爭論較多、涉及面較廣的復雜問題,而是盡可能地在理論上作出全面的、有說服力的回答。蔡儀指出,第一,承認客觀現實中存在著美的事物,首先就是承認美的現象是屬于客觀事物自身的;也就是說,欣賞者所感覺到的美的現象,不是屬于欣賞者的主觀意識的。人的認識固然有它的主觀形式,但首先不能不有它的客觀內容。如果否認人的認識的客觀內容,那就只能是無中生有、無稽之談。所以美的現象只能是人所感覺到的客觀的美的事物的現象。第二,美的現象和美的本質是不能截然分開而是互相滲透的,它們都是屬于客觀事物的;客觀事物的美的現象不過是美的本質在外部的某種表現。因此,美的現象和美的本質都在于客觀的美的事物本身,而不在于客觀的美的事物之外,也不在于欣賞者的主觀意識之中。第三,任何美的事物作為欣賞者的對象,是能夠引起美感的;但是欣賞者主觀意識的美感,只不過是主觀意識對于客觀對象的美的反映或反應,而不是反過來欣賞者有了主觀意識的美感才會產生客觀對象的美。所以,作為欣賞對象的美是第一性的,而欣賞者的主觀意識的美感是第二性的。第四,美的藝術品誠然是由作者的主觀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誠然也表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但必須通過客觀現實的題材、包括實際的物質材料來表現,這樣才得以成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得以成為欣賞者的外在對象。所以,美的藝術品對于欣賞者說來也是客觀存在的對象,不是由欣賞者的主觀意識所產生、所決定的。第五,不過,美的藝術品究竟是由作者的主觀意識所創(chuàng)造的,作者在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首先是自己不能不發(fā)生美感,否則就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引起美感的藝術品。因此,在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上,作者的美感是要起一定的作用的。但是,決不能由此認為藝術品的美根源于作者的主觀的美感,而只能是根源于客觀世界的美,根源于社會生活。第六,從原則上說,沒有客觀存在的美就沒有主觀意識的美感,而客觀存在的美就是主觀意識的美感根源。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人的主觀意識隨實際生活而不同,隨階級地位而不同。正如反動的、沒落的階級的某些觀念,往往不是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而是主觀臆造的東西一樣,反動的、沒落的階級的某些美感,也往往不是客觀對象的美的正當的、正確的反映或反應。因此,美感還有正確的與錯誤的區(qū)分。最后,由此不難理解,我們既要了解客觀存在的美,要擺正美和美感相互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解人的主觀的美的認識和美感的享受。如果不顧及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美的認識和由此而引起的美的感受和感動,美學的研究就是不可能的、無意義的。美學的研究客觀現實的美,是要根據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美的認識,根據客觀現實的美對人們的影響即美的感受和感動的。所以,研究客觀事物的美不得不憑借主觀美感的經驗,也就是不得不受主觀美感的制約。歷史上相當多的美學家都是從美的認識或美感入手來研究美學,有的甚至把這作為美學的主要領域或唯一領域,雖然是不正確的,但卻是可以理解并有合理之處的。
通過以上的概述,我們清楚地看到,《新美學》改寫本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不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特別著重于嚴密的科學的有層次的論證和分析。
三
自然美的問題是美學界長期激烈論戰(zhàn)的一個焦點,也是美學研究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一個難點。有人說,美學界各派的分歧和爭論,在自然美的問題上最為界限分明;也有人說,如果誰能在美學上把自然美徹底解釋清楚,那么他的理論才有牢固的基礎。這些說法雖不全然準確,卻也并非毫無道理??梢哉f,關于自然美人們最熱衷于發(fā)表各種各樣的議論,但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向來又缺少系統的切實的研究。黑格爾這位學識淵博的美學大師,不屑于把自然美放入他的美學視野,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心靈才是絕對,才是真實,才是美的境界,當然也就導向這一結論。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論斷“美是生活”,同時還強調要注意活生生的自然美,可是他的說明不僅空泛而粗淺,而且自相矛盾,難于自圓其說;如說自然事物的美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或預示人格才有美的意義,這豈不是又否定了自然界本身、現實生活本身“是徹底地美的”、“是完全令人滿意的”?而克羅齊則根本不承認有什么自然美,因為美只是主觀的直覺。類似的觀點在我國美學家中也有過。
蔡儀的《新美學》與以上這些觀點都有所不同。蔡儀認為,美的種類的劃分,并不能機械地按照客觀事物的一般分類標準,雖然美在于客觀事物本身并是客觀的。比如客觀事物可以分為礦物、植物和動物,固然也可以說礦物的美與植物的美動物的美是不同的,但是這樣卻無法指出它們的美的特征,而只不過仍然是就事物本身的性質所作的區(qū)分。又如事物還可劃分為氣體的、液體的和固體的,這是按照物體的形態(tài)所作的物理學的劃分,美的分類同樣也不能依照這樣的標準;盡管可以說美的固體與美的液體、美的氣體各有不同之點,然而這種分類在美學上并無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同樣也沒有明確指出美的不同的特征?!缎旅缹W》對美的種類的劃分,一是按照客觀事物的產生條件,這就有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它們不僅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且在性質上也有各自的特點;二是按照客觀事物的構成狀態(tài),它們便分為單象美、個體美和綜合美。
什么是自然美呢?它與社會美、藝術美的區(qū)別在哪里呢?《新美學》堅持唯物主義的原則,指出了自然美是不參與人力的純自然產生的事物的美,自然美在于客觀的自然事物本身,它是自然事物的本質真理的具體顯現,即顯現著種屬一般性的自然事物的特性。自然美顯現著自然的必然,它不是人力所得干預,也不是為著美的目的而創(chuàng)造的。自然美又主要的是個體美,即自然事物本身可感覺的實體美,它大致和快感的伴隨是一致的。顯然《新美學》關于自然美的論述,主要是針對著舊美學家大都否定自然美的錯誤,明確而肯定了自然美的客觀存在,并且簡要指出了自然美的特性,即自然美與社會美、藝術美的主要不同之處。當然,這里的論點和論證還是初步的、概要式的;但也不是象某些批評者所說的那樣,是“把物體的某些自然屬性和體積、形態(tài)、生長等等從各種具體的物體中抽象出來,僵化起來,說這就是美的法則”。
在《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中,“自然美論”已經成為獨立的專章,而且大大地擴充和豐富了原有的論點。蔡儀在這里坦率地承認,固然一方面不能抹煞自然美,要堅決駁斥否定自然美的種種謬論;但是另一方面,“自然美又確實是很復雜的,也很煩難的。要肯定它,不能只是承認它作為美的存在的事實,還要能夠說明它,分析它,論證它作為美的自然之所以美的理由。這卻是很不容易的。我在這次本書的改寫中,對于原本《新美學》所論自然美,就有相當大的補充和改正,不用說,就是由于原本關于自然美,有的沒有論到,有的論得不確。即如我們現在所論,也還只是淺顯的,初步的,并不是論得很夠的?!彼终f:“我們知道,在美學史上要以專章專節(jié)比較系統的來論自然美,還不過是一種嘗試。我們愿以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它,認真的研究它,以求能更正確地理解它,更恰當地說明它。雖然未必能做好,卻是我們真誠的愿望?!边@番話確是在學術上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嚴肅的實事求是的表白。從改寫本中不難看出,關于自然美的論述不但比以往要充實得多,而且的確有些重大的改動。
改寫本非常突出地以“美的規(guī)律”的原則來說明自然美。它指出,自然事物的美在于它作為自然事物形成的規(guī)律;而自然事物的美的規(guī)律,就是自然事物以異常的現象充分地體現著它的本質,以突出的個別性充分地體現著它的種屬性。既然自然事物的美原本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美的規(guī)律,那么,自然美當然也就在于客觀的自然事物本身,它是客觀的而并非人為的產物。這是自然美的總的說明。但是,自然界美的事物和現象又是無比豐富多彩、變化萬端的,盡管它們都遵循著共同的美的規(guī)律,然而在表現形態(tài)上卻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因此,關于自然美的論述,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籠統的美的規(guī)律上,還要進一步作出具體的分析?!缎旅缹W》改寫本正是在這一方面比起舊本來增添了大量充實的新的內容,對于各種形態(tài)的自然美都作出了細致的、恰當的描述和分析。
蔡儀按照“美的規(guī)律”的總的原則,認為自然美的進一步的分類,應該考慮美的規(guī)律在自然界事物上表現的主要特點,也就是應該考慮自然美的表現的主要特點。按照他的看法,由于一般自然事物的美都和它的自然現象或個別性關系非常密切,其中許多自然事物的美只是現象的美;另有許多自然事物的美顯然關系于它作為實體事物的存在形態(tài),即關系于它的本質或種類性的表現形態(tài),所以又形成為種類美(或種屬美);而人體美作為自然美的最高形態(tài),其主要的特征則表現在豐富的個體上,于是又出現了個體美。這樣,自然美便可分為現象美、種類美、個體美三種主要形態(tài),它們的成因、情況和性質都是各自不同的。
對于自然美的這種分類,舊本原稱單象美、個體美和綜合美,新本有明顯的改變。首先是在分類的原則上堅持按照貫穿全書的“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這不僅在體系上前后統一,而且也更加科學。其次是目前使用的這些名稱不但比過去通俗易懂,同時也更加名符其實、一目瞭然。另外,由現象美開始,繼而論述種類美,最后講到個體美,并且由此而過渡到社會美,這種順序應當說是符合客觀自然界中美的現象和事物的發(fā)展序列的,也就是符合于客觀邏輯的,因而它在理論上的邏輯論證,就更為嚴密、有說服力。
《新美學》改寫本根據自然事物美的規(guī)律的表現形態(tài)的分類,即根據現象美、種類美、個體美的劃分,又分別對各種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事物的美的特征作了具體的細致的分析和說明。例如,屬于現象美的自然事物既有天空中的春晨紅霞、秋夜明月、晴空麗日、/夕照彩虹等等,又有地面上的層巒疊翠、萬木染丹、珍珠瑪瑙、翡翠琥珀,還有下等植物或動物的蒼苔綠藻、蜻蜓、蝴蝶等等,它們都屬于最顯著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普遍的美的自然現象。這些事物和現象都可以用現象美的規(guī)律來說明。又象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的美,如獅、象、牛、馬各自成匹,松、柏、桃、梅各自成株,但同種類的各匹、各株之間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同種屬的如果是美的則大致都美,這就屬于種類美。它們則是自然美的另一種表現形態(tài),但同樣也可以用美的規(guī)律得到說明。而人體美作為自然美是具有顯著的個體和個性特征的,這種美存在于人的個體之中,表現于強烈的個性特征上,所以是不同于現象美、種類美,并且在品質次第上又高于現象美和種類美的,這便是個體美。但是,自然美的這三種主要形態(tài)的劃分,又完全不是絕對的、機械的,它們相互之間在某些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上往往可以是并存和交叉的關系。例如個體美雖不同于現象美和種類,但在某一方面卻又具有現象的美和種屬性的美。當然,在自然界的復雜的現象中,它們實際上又往往是綜合的。如許許多多自然風景的美,就是既有山、水、煙、云等各種現象的美,也有花、木、禽、獸等各種種類的美,還可以有人的個體美以及人為的美,它們互相陪襯或互相對比,往往相得益彰,美不勝收。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是顯著地存在著的。不過,如蔡儀自己所說,過去在《新美學》舊本中把它也作為美的表現形態(tài)中的一種,即所謂綜合美,如果從美的規(guī)律的要求去考慮,則是不確實、不合適的,因而改寫本沒有再使用這一名稱。
《新美學》改寫本增補了“社會美論”的專章,這更是一個重大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進展。如果說,關于自然美的探索和研究,過去往往被忽略或不夠細致深入;那么,在美學史上社會美問題的探討則幾乎是一個空白,甚至連社會美這個術語也是不見經傳。有些美學家雖然已經看到某些不同于自然美、藝術美的社會美現象,如黑格爾提出存在著“自由的美”、“倫理的美”等等,又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指出由于不同階層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于是便會有不同的美的觀念和理想等等,但是他們都沒有提出社會美的概念。因為他們對人類社會還沒有、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從而也就不能從整體上看到社會的美與自然界的美以及藝術創(chuàng)造的美的根本區(qū)別。
現在,我國美學界和學術界已逐漸開始重視對社會美的研究,然而有的教科書和美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仍然沒有社會美的地位,甚至對社會美這個詞語也是諱莫如深。有些作者表面上也大談社會美,可是實際上又把自然美混同于社會美。例如,有的同志公開宣稱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自然性,而在于“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質對象化”,即所謂自然的社會性,而且由此延伸到任何美都在于客觀的社會性。既然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本質都在于同樣的社會性,那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根本性質的區(qū)別呢?這種把任何現實美的本質都籠統地歸結為所謂社會性的觀點,一方面固然是否認了自然美的真實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并未真正地肯定社會美。
《新美學》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的科學原理,提出社會美是客觀現實美的主要部分,也應當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它明確地指出,社會事物的主要的決定條件,其基本形態(tài)是勞動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也就是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即生產關系。而在有階級的社會中,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又成為生產手段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的階級關系,于是這種階級關系浸透于其他一切的社會關系,成為社會事物的主要的決定條件,也成為社會美的主要的決定條件。社會美主要是指社會關系中人的美,它有人的性格美,人的行為美,社會事件的美等等。但是,《新美學》舊本關于社會美并沒有展開來論述,特別是對幾種不同的社會美它只是附帶地提到而缺乏仔細的論證。這就不能不造成在全書中這一部分顯得過于簡略和單薄的印象,因而不能突出社會美的重要地位;盡管作者從提出這個問題本身來看,就是非常強調它的重要性的。
《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完全克服了原有的缺點,《社會美論》不僅擴充成為內容相當豐富的專章,而且還緊密地結合實際,以它嶄新的體現著時代精神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梢哉f,無論是論點、論據、論證還是所舉的大量實例,在這個問題上都特別顯著地表現出作者獨樹一幟、老驥伏櫪的追求。
蔡儀認為,應當承認在客觀存在的事物之中,既有自然界的事物又還有社會事物,兩者的本質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也就應當承認在自然美之外還有社會美。自然事物的美即在于它的自然性,而社會事物的美則在于它的社會性。但社會美在于社會事物的社會性,并不等于說美就是它的社會性,正如說價值在于商品,并不等于說價值就是商品一樣。從“美的規(guī)律”這個基本觀點來看,社會美就是符合“美的規(guī)律”的社會事物的美,它既和社會的真理是一致的,又和社會的善實際上是一致的。那些鮮明而突出地體現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傾向,充分地表現出先進的或革命的本質的社會事物,也就是合乎美的規(guī)律的社會事物,才是美的社會事物。自然美主要是有關事物的實體的美,而社會美則主要是屬于事物的關系的美。它既包括直接表現社會關系的行為美,以及由社會關系規(guī)定的性格美,同時還包括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和社會風氣充分地表現著歷史發(fā)展趨向的社會環(huán)境美。
在改寫本中,蔡儀列舉了大量現實的和歷史的生動實例,分別對行為美、性格美和環(huán)境美一一進行周詳的闡釋。他指出,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美主要就是社會關系中人的美;而人的體現社會關系又主要是通過行為,因而人的社會美首先就是人的行為美。人的行為如果能充分體現先進的社會傾向或革命的階級要求,這種行為就可能是美的。如歷史上晉代劉琨的“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祖逖的渡江擊楫、誓清中原;解放戰(zhàn)爭中革命烈士董存瑞的舍身炸敵碉堡;十六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不懼宗教迫害,提出“太陽中心說”,畢生堅持真理等等,都屬于人的行為美。這里既有為國家為民族而獻身的行為美,也有為人民為革命而斗爭的行為美,還有為真理為正義而奮戰(zhàn)的行為美。然而,人的行為是發(fā)于內而見于外的,也就是說,行為是根源于性格而和性格緊密相聯的,于是便又有人的性格美即整個的人格美。但是人的性格美又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種種行為的總和,它是關系到整個人的品德和人格的,是行為美的提煉和升華。蔡儀論述了三種主要的性格美,即道德型的性格美,如文天祥的浩然正氣、驚天動地,方志敏的信仰堅定、赤膽忠心;政治型的性格美,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恩來同志德高望重、言傳身教,光明磊落、公而忘私;思想型的性格美,如屈原的為國為民、堅貞不渝,“哀民生之多艱兮,長太息以掩涕”、“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魯迅在文化戰(zhàn)線上沖鋒陷陣、震古爍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竦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而環(huán)境美主要是人的集體關系的美,它的基本形態(tài)有體現先進的或革命的社會本質和發(fā)展傾向的人的關系的和諧一致、共同前進;有人們同心協力抵御外患的上下一心、緊密團結;還有充滿戰(zhàn)斗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了建設一個理想的新世界的團結奮斗、萬眾一致。
當然,正如蔡儀所說,這樣的分類只是相對的,只是就它們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大致上所作的劃分。實際上,比如許多具有性格美的人物,象上面我們所舉的屈原、魯迅、周恩來等等,往往在多方面兼而有之;只是為了在理論上便于說明問題,才單就他們所處的突出地位和起過的突出作用,歸并于某一類型中而作為最好的社會美的例證。而且,在每一種社會美的類型中,還有各種具體情況的不同、程度的不一致,如古人和今人在思想品格、道德理想上的質的區(qū)別等等。這些在改寫本中也或繁或簡地向讀者作了適當的交代。作者還特別強調,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大力提倡的“五講四美”活動,其中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正是屬于這里所論述的社會美。這樣,也就更加突出、顯示了這個問題的現實的重要意義,明確了它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
綜觀《新美學》改寫本第一卷,我們已不難窺見這部巨著的新穎的全貌。這部著作雖然仍舊堅持了作者在美學上的一些基本觀點,如美是客觀的、美在于客觀事物本身、美是典型等等,但是無論是在體系結構上還是在具體的論點、論證上,都比過去要豐富和充實得多。作為我國美學界公認的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的一個學派的代表,蔡儀同志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不斷奮進的成果,將在這部獨具卓見的學術論著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的體現。這無疑地是對我國的美學事業(yè)的巨大的貢獻。
目前,關于美學上的許多問題,國內外都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分歧,有些問題的爭論還是長期而又激烈的。學術上的眾說紛紜、學派林立并不是一件壞事。然而真正的學派的建立也并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人們早就提出,美學上的各派各家最好都能把自己的觀點全面而系統地擺出來,讓大家權衡比較,自有評斷。這是對一個學派起碼的但又不易做到的要求。然而,尤其重要的是,任何一個學派都應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充實和發(fā)展,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必將為歷史淘汰。在相隔四十年后,蔡儀又重新改寫他的《新美學》,這是否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呢?
蔡儀同志曾經不止一次地自謙地說過,他在美學上提出的一系列論點,嚴格地講還只是一種假說,需要繼續(xù)進行認真的研究;但是這些想法的提出,也不是沒有事實的根據和理論的因由的。實際上,任何科學理論都不可能完全離開假說。科學的假說經過實踐的檢驗被認為是正確的,也就會成為無可辯駁的真理?!缎旅缹W》改寫本第一卷已用有力的事實向我們顯示,作者在向科學的真理前進的大道上,又邁出了重大的、關鍵的一步。雖然目前的第一卷還只是蔡儀多年來潛心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豐碩成果的一小部分,但卻已預告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唯物主義美學的科學體系,必將更加豐富和完善。我們急切地盼望著八十老翁蔡儀同志《新美學》改寫本第二卷、第三卷的早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