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c)-0022-06
Cultural Loss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aqing Spirit (lron Man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LI Zhuo
(DaqingOpen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163311,China)
Abstract:TheexhibitionhalsofDaqing Spirit (Iron Man Spirit)serveasamainchannelforth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of DaqingSpirit(IronManSpirit).AsaiconicredbannerofDaqingOilCitytheefectivedisseminationofDaqingSpirit (IronMan Spirit)playsapowerfulbostingoleinbuildingDaqingsredtourismbrand.TheEnglishtranslationtextsserveathemostportant chanelforinteatioaltouriststounderstandDaqingSpirit (onManSpirit),onsitutigindspesablefoundtioallinguisticate rialsforitsinterationalcommuncationToaceleratetheefectiveglobaldisseminationofDaqingSpirit(IronManSpiritasrd tourismbrand,tissudydoptsEcoTranslatolgaitsthoreticalfoundationUsingbilingal(ChineseEnglish)textsonteDaqing Sprit (Iron Man Spirit)from Daqingsredtourismexhibitionsastheresearchcorpora,tepaperfrstanalyesthecurrentstateofEnglishtranslationsbeforeproposinghow\"1O-tion”co-translationmethodscanenhancethetranslationquality,thebreadthanddepth 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textualcontentwithinthetranslationalcosystem.Thefindingsaimtoprovideactionablesight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practices of red tourism texts across China.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1O-tion\"eco-translationmethods; Daqing Spirit(IronMan Spirit); English translation;Red tourism; Cultural loss
近年來,大慶市積極響應國家及黑龍江省發(fā)展紅色旅游號召,持續(xù)推進本土紅色精神傳承與傳播,2024年1月大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文件,將傳承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列入《大慶市大力發(fā)展特色文化旅游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旅游發(fā)展重點。僅2023年大慶市內紅色旅游景點接待游客數(shù)量就超過200萬人次1。在大慶油田石油開發(fā)建設史中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大慶市紅色旅游的核心組成,并于2021年成為我國首批被納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2。高質量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英譯文本,即準確、完整、地道、規(guī)范的英語文本是實現(xiàn)其有效國際化傳播的前提條件。本文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十化”譯法體系分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英譯文本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探索文本的生態(tài)翻譯學優(yōu)化譯法,旨在為外國游客提供可讀性高的文本,進而促進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有效國際化傳播。
1國內關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相關研究概述
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至2024年,10年間的相關文章共有838篇。近10年,從對外傳播視角研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論文僅有8篇,其中外宣翻譯論文占6篇。以“大慶紅色旅游\"為主題再次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顯示近10年相關期刊論文僅6篇,碩博士論文6篇??梢?,以往關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外宣英譯的研究較為匱乏,大部分為定性研究,缺少語料支撐;個別文章有零星語料數(shù)據(jù)支撐,但考察的地點較少,主要集中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對于相關英譯材料的規(guī)范性、存在問題分析論證不夠深入、全面,部分研究理論基礎缺失。目前,國內紅色旅游外宣翻譯文本研究大多基于功能主義理論進行闡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英譯文本研究集中在跨文化傳播視角,理論層面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依托,中國知網(wǎng)上僅有1篇以功能主義、生態(tài)翻譯學為共同理論基礎開展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英譯文本研究、1篇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對鐵人事跡英譯策略的研究。
2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漢語文本英語配文翻譯的理論依據(jù)
近年來,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我國學者首創(chuàng)的專門翻譯理論,在國內外翻譯界蓬勃發(fā)展,已形成系統(tǒng)性的譯學話語理論體系[33-4,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翻譯學理性支撐與實踐指導。本文通過生態(tài)翻譯學的全新視角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英譯文本進行分析與闡釋,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在實踐層面的縱深發(fā)展。
2.1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
生態(tài)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由我國學者胡庚申創(chuàng)立4,是一種從生態(tài)視角綜觀翻譯的研究范式,立足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的同構隱喻,以適應選擇理論為基石,研究翻譯環(huán)境生態(tài)(譯境)翻譯文本生態(tài)(譯本)和翻譯群落生態(tài)(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xiàn)的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35642。其核心理念包括“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適應選擇、翻譯即生態(tài)平衡\",強調\"譯有所為”。
2.2“十化\"譯法體系
“十化\"譯法體系(以下簡稱\"十化\"譯法)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同譯者應具備的“十種意識\"相適應的方法論。這“十種意識\"分別是仿生、延生、簡約、完整、自然、生機、多樣、原生、適境和綜衡意識。對應形成了仿生化、延生化、簡生化、補生化、自然化、生機化、多元化、原生化、譯生化、綜衡化十種翻譯方法72。具體翻譯方法的界定見表 1[7]12
3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漢語文本英語配文翻譯現(xiàn)狀分析
課題組實地走訪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并與展館工作人員反復溝通,搜集到中英文講解詞,通過現(xiàn)場拍照及后續(xù)圖片轉換文本的形式獲得兩個場館展板的中英文基礎語料。
3.1整體翻譯特點及分析
兩個展館漢語文本與英語譯文整體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狀態(tài),中式英語現(xiàn)象突出,譯文文字冗余較多,不符合英語國家本族語者語言與思維習慣,呈現(xiàn)出整體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平衡的狀態(tài)。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翻譯人員應發(fā)揮譯者中心作用,保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譯文在譯語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存、長存。翻譯質量不佳會讓外籍游客對譯本的印象大打折扣。此外,英譯文本中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書寫混用,美式英語使用較多。例如,meter是美國習慣用語,而luggage是英國習慣用語。翻譯人員在做英譯工作時未考慮到英語國家本族語者在譯文文本閱讀與理解中可能出現(xiàn)的跨文化障礙。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看,翻譯人員作為“生態(tài)人\"未充分發(fā)揮其平衡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作用,在文本“移植”上未能實現(xiàn)全面、準確地成功“移植”,未能保證原語漢語文本生命在譯語英語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長存。
表1生態(tài)翻譯“ + 化”譯法的基本定義和區(qū)別特征簡表
展館、展板英語屬于外宣翻譯中的公示語翻譯。早在2004年,針對外宣翻譯我國學者黃友義8就提出了要堅持“外宣三貼近\"的原則,其中“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這一點是他認為在外宣翻譯中最需要注意的。2022年,黃友義再次提出,外語人應該肩負起“通過翻譯對外介紹中國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外宣翻譯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文化的差異,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兩個展館中的部分內容為我國時政類文本。2023年1月,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xié)會、中國翻譯研究院等部門聯(lián)合編寫的《中國時政話語翻譯基本規(guī)范·英文》(第二版)出版,書中對時政類文本的翻譯明確提出“準確傳神、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則,同時提出了“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開展翻譯工作;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努力跨越文化差異\"[]的總體要求,為我們做好相應的文本翻譯提供了權威的參考。
3.2“十化\"譯法應用舉例及重譯嘗試
3.2.1“石油大會戰(zhàn)”的英譯
當前,關于“石油大會戰(zhàn)\"的英譯有多個版本,分別是 the Great Battle for Oil、A Great Oil Campaign、the battle for oil、Daqing Oilfield Campaign。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展板上大部分譯文采用的是“thebattleforoil\";而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英文講解詞中“大慶油田大會戰(zhàn)\"譯為“DaqingOilfieldCampaign”,且無論是在選詞上,還是首字母大小寫上都不統(tǒng)一,我們將其歸納為“同詞異譯”。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需兼顧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GreatOilCam-paign體現(xiàn)規(guī)模性,但在交際維上易和西方競選等政治運動產(chǎn)生混淆,與生產(chǎn)大會戰(zhàn)生態(tài)錯位,同時Great未體現(xiàn)出會戰(zhàn)的緊迫性;battleforoil弱化了集體主義,容易導致外國游客誤讀為中東石油戰(zhàn)爭等資源爭奪戰(zhàn),違背適應性選擇原則;OilfieldCam-paign雖在交際維上為中性,但“國家意志\"維度上缺失,難以傳遞大會戰(zhàn)的全民性,弱化了生態(tài)記憶,“鐵人精神\"“集體主義\"的文化符號缺失,三種譯法都存在文化失真或虧損。
綜上,可運用“十化\"譯法中的譯生化、補生化、綜衡化譯法對現(xiàn)有譯本進行生態(tài)重譯。大慶石油大會戰(zhàn)是為改變我國石油工業(yè)落后面貌而開展的一場全民性的石油勘探開發(fā),從1960年到1963年,我國通過大慶石油大會戰(zhàn)實現(xiàn)了石油的基本自給,也進一步破除了“海相生油\"的學說,而在會戰(zhàn)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就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谶@一歷史背景,在翻譯過程中要保留大會戰(zhàn)的中國特色,傳遞出“國家動員”\"艱苦奮斗\"的集體主義精神。運用譯生化譯法,在語言維上選擇能適配“生產(chǎn)運動”“國家意志”\"艱苦奮斗”的mobilization或drive,用pioneering強調開拓精神,體現(xiàn)出“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在文化維上保留“Daqing\"地名,強化地域符號,運用補生化譯法補償歷史背景,如加注時間(1960)加注政策(“自力更生\"方針),以括號標注年份的形式激活歷史語境,形成生態(tài)記憶;在交際維上避免與“戰(zhàn)爭\"(現(xiàn)譯本中的battle)或者“競選\"(現(xiàn)譯本中的campaign)混淆,突出“國家建設”目標。同時,結合綜衡化譯法對該術語進行歷史背景的全面考量,平衡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蘊含的緊迫性與建設性,形成如下重譯文本 :Daqing Oil Pioneering Mobilization(1960—1963)。若需補充文化背景可以在括號中年份后加注 a national effort to achieve self-sufficiencyinoil。這一譯文實現(xiàn)了語言準確性、文化傳遞和交際效果的最佳平衡,傳達出了歷史背景與精神內核,滿足了生態(tài)翻譯學對適應性選擇的要求。
3.2.2“三老四嚴”的英譯
關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部分重要的核心概念也存在“同詞異譯”?!叭纤膰繺"在兩館中分別被譯作 Three Principles of Honesty and Four Principles ofStrictness、Three Values and Four Musts 或 ThreeValues,F(xiàn)ourMusts?!叭纤膰繺"的科學求實精神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四大精神內涵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但譯法的不統(tǒng)一很容易讓外國人士誤認為是不同的內容,造成觀念性混淆。ThreeValuesand FourMusts 的現(xiàn)譯本主要內容是“speakingfrankly,work carefully and be an honest man. Anyone must work hard and treat every case with grave at-titude.”。在生態(tài)翻譯學層面,首先應該提取出中心詞“老\"和\"嚴”,第一個譯本可用\"十化\"譯法中的簡生化譯法將Principlesof去掉,減少冗余成分,提煉出文本的\"生命元素\"精華,突出中心詞,簡化為ThreeHonesties and Four Strictnesses,相對于 Three ValuesandFourMusts在語義的傳達上更為準確。其主要內容也可以簡化譯成Be Honest in Word,Deed,andAction; Be Strict in Standard,Organization,Attitude,and Discipline?!叭纤膰繺"屬于口號性的術語,這樣的譯文更加朗朗上口。為促進“三老四嚴\"英譯文本的廣泛傳播,還可以采用多元化、原生化譯法增加其文化維度,先用音譯譯出“三老四嚴”,再對其進行解釋,即 San Lao Si Yan (Three Honesties Four Strict-nesses,a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ethos emphasiz-ing integrity and discipline),Three Honesties and FourStrictnesses。多次出現(xiàn)時不妨簡寫為\"3H-4S\"以加強記憶。
3.2.3地理位置等基礎信息的英譯
鐵人紀念館中“大會戰(zhàn)\"漢語介紹剛開始的一段內容:“來自陜、甘、青、新等省區(qū)石油系統(tǒng)參加職工會師荒原\"英文為:Employees fromtheoil industryofShanxi, Gansu, Qinghai, Sichuan, Xinjiang and otherprovinces...其中\(zhòng)"陜\"是陜西的簡稱,但英譯文本中對應的Shanxi則是山西的意思。由于漢語有語調差異,英語中不存在語調,所以出現(xiàn)了陜西和山西在英譯時的文本相同,針對這一情況我國翻譯界一般將陜西英譯為Shaanxi,這一譯法在《中國時政話語翻譯基本規(guī)范·英文》(第二版)一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盡管只是少了一個字母a,但對于外國游客來說卻會產(chǎn)生歷史性信息的誤導,這是不應該出現(xiàn)的翻譯錯誤。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譯者對部分內容的通用規(guī)范性譯法不熟悉。上述內容中提及的省份較多,對于外國游客可能會造成信息過載,運用補生化譯法在句子最后標注上這些省份的位置分布,如 the above provinces mainly in central andwesternChina,即可讓譯語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清晰,讓外國游客迅速獲取中心信息,減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翻譯。
再如,鐵人紀念館“王進喜因國家缺油,感到恥辱而流淚,就發(fā)生在北大紅樓附近的‘沙灘'街。這是當年的北大紅樓”這句話中“北大紅樓”的英譯是BeidahongBuilding,對外國游客來說,這樣的譯法完全傳達不出任何含義,只能得到這是一個“樓”的信息。北大紅樓是北京大學的一棟樓,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學第一院。因為這個樓的墻體主體部分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人們俗稱它為“紅樓”。運用綜衡化和補生化譯法結合其產(chǎn)生的歷史環(huán)境進行翻譯,將“紅樓”中濃縮的信息給“稀釋”出來,重譯為TheRedBuilding of Peking University(the first faculty buildingwhose main body is made of red bricks,in PekingUniversity)則語義更加準確。
鐵人紀念館中鐵人辦學的電子展板中提到:鐵人帶著工人們建起了一所“土窩窩\"小學。其中的“土窩窩”一詞沒有翻譯出來,存在文化虧損。鐵人紀念館中的漢語文本及英譯配文如下:
漢語文本:鐵人看到鉆工子女沒處上學,整天在荒原上玩耍,就親自帶領工人在解放村附近挖了一個面積5平方米的土窩窩,支起一頂帳篷,壘起幾個王臺子辦起了大慶油田第一所“王窩窩\"小學。
英譯配文::..seeing that the workers‘children had no school but played outside the whole day,Iron Man led some workers to dig a pit around 5 square meters,pitching a rent and building some clay platforms.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in Daqing oilfield.
針對“土窩窩\"的文化虧損,可以運用仿生化、補生化譯法將其文化信息再現(xiàn)。在漢語文化中“土窩窩”一般指簡陋但溫暖的居所,也常被稱為“土房”,這個概念帶有庇護、鄉(xiāng)土、樸素的聯(lián)想。綜合分析“土窩窩\"中土的材質和窩的安全感、溫暖感,并將“土窩窩\"作形狀仿生的藝術化處理,用nest(鳥巢)作為仿生具象,仿生“窩窩\"的形態(tài),讓外國游客立刻能聯(lián)想到這個學校雖簡陋,但又是在當時不可多得的讓孩子們在室內上學的場所。同時,nest這個單詞在國內外跨文化傳播中具有符號的普適性,在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語言中均具有清晰的象征意義,能觸發(fā)外國游客對“土窩窩\"的聯(lián)想,達到情感層次的一致性。綜上,用材質加仿生具象的方法翻譯“土窩窩\"小學可以譯成Clay NestPrimary School,這樣能重構漢語中的文化意象,保留了鄉(xiāng)土質樸、溫暖庇護的原始意境,達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佳平衡。
3.2.4計量單位的英譯
盡管公制單位在國際上早已推廣開來,但美國、英國等個別國家和地區(qū)依然習慣使用英制。在英國,年輕人更熟悉公制,但年長人士更熟悉英里(mile)、英尺(foot)等英制單位??紤]到更廣泛的國外游客群體的閱讀習慣,我們應該對兩館中重要的距離、長度、深度、重量、溫度等數(shù)據(jù)提供相應英制的對應值英譯配文或用括號標注上準確換算或估算公式。例如,美國溫度計量單位是華氏度,如果文本中僅用攝氏度,美國游客需要現(xiàn)場換算,就會影響游客體驗,如在攝氏度后面擴注上多少華氏度,那么游客一眼就能掌握這個文本的信息;再如,對于公里和英里的轉換可以用準確公式,即英里數(shù) ?= 公里數(shù)×1.609344,或估算公式,即1公里 ≈0.6 英里,用譯生化和綜衡化譯法關照國外游客的計量單位使用習慣,選擇適應譯語生態(tài)系統(tǒng)。例如下面的漢語文本和英譯配文。
漢語文本:經(jīng)過3天3夜的拼搏,38米高的井架聳立在茫?;脑稀?/p>
英譯配文:After3 daysandnights of struggle,thederrick of 38-meter height stood on the wild land.
這一段的漢語原文向讀者呈現(xiàn)出了火熱的工業(yè)場景,有一種激昂奮進的勞動場面既視感,但英語配文并沒有將這一場面呈現(xiàn)出來;同時,計量單位沒有進行英制轉換,存在多處文化虧損??梢圆捎醚a生化、綜衡化譯法將原文畫面生動譯出。在38-meter后面括注上“ ≈124.64 -foot”,并經(jīng)過其他優(yōu)化修改后最終形成英譯配文:Afterthreedaysandnightsofrelentless effort,a38-meter( ≈124.64? -foot)derricknow towers over the boundless wilderness.
通過英制計量值的轉換能夠讓英美等國家游客更準確地了解當時大慶地區(qū)石油的儲量、開采情況等重要數(shù)據(jù),增加英美游客對歷史事件細節(jié)的關注,讓外國游客從這些具體數(shù)據(jù)中體會到大慶石油大會戰(zhàn)過程的艱辛,以促進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更優(yōu)傳播。
展館中,王進喜乳名“十斤娃”,展板英譯配文為10-jinbaby,這樣的配文對于外國游客起不到信息傳遞的作用。英美等母語為英語的國家中一般用“磅\"來稱重,“斤\"作為我國一個市制計量單位和磅的換算如下:磅數(shù) ≈ 斤數(shù) ×0.9072 ,或1斤 ≈1.102 磅。試想如果“十斤娃\"的英語配文是11.02pound,那這一信息的傳播效果將會是快速、準確且有效的。
3.2.5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文化負載詞承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意識形態(tài)或民族精神,可能在其他語言或文化中難以直接對應,具有特色文化內涵,而這些詞的翻譯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國際化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干打壘”一詞就是一個典型的物質文化負載詞干打壘誕生于大慶油田大會戰(zhàn)時期,是為解決大會戰(zhàn)四萬多人和上萬臺設備、車輛過冬問題,就地取材臨時搭建起來的原始的夯土墻房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對“干打壘\"的英譯為“abobehouse”,這個譯文是正確的,abobehouse在以前的中東、非洲、美洲等地就是用夯土搭建的房屋。但大會戰(zhàn)時期的干打壘不僅是abobehouse,更是承載了人們在會戰(zhàn)時期艱苦拼搏、齊心協(xié)力辦大事、集中智慧去解決問題的精神。我們可以運用原生化譯法用音譯保留原語文化,再用補生化譯法加以解釋,即GanDalei,abobehouses born in Daqing Oil Pioneering Mobilization(1960-1963)。讓干打壘(GanDalei)像餃子(jiaozi)
和粽子(zongzi)一樣深入國外游客的心中。
4結束語
生態(tài)翻譯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態(tài)轉向的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與全新的理論闡釋渠道,其“十化\"譯法也為紅色精神文本的英譯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方法,翻譯人員通過選擇、適應與整合,產(chǎn)出適應譯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佳譯文,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英譯文本打造成大慶市一張靚麗的紅色旅游名片,為講好“大慶故事”塑造“大慶符號”,建設紅色旅游品牌城市提供強勁引擎,助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出\"大慶、“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李世峰.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優(yōu)勢 做大做強特色文旅品牌[J].奮斗,2024(11):35-37.
[2]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fā)布[EB/OL].(2021-09-29)[2025-05-16].www.qstheory.cn/yaowen/2021-09/29/c_1127917931.htm.
[3]方夢之.走向國際的生態(tài)翻譯學[J].外語電化教學,2024(1):3-8.
[4]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胡庚申,李曉曉.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系統(tǒng)建模與具象呈現(xiàn)[J].中國翻譯,2024(4):5-14.
[6]商靜.生態(tài)翻譯學視閥下旅游景區(qū)公示語翻譯的“三維\"轉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2-46.
[7]胡庚申.以\"生\"為本的向“生\"譯道:生態(tài)翻譯學的哲學“三問\"審視[J].中國翻譯,2021(6):5-14.
[8]王穎,呂和發(fā).公示語漢英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9]黃友義.翻譯要為國際傳播與社會發(fā)展服務[J].上海翻譯,2022(4) :1.
[10]丁立,馮鑫,賀軍,等.中國時政話語翻譯基本規(guī)范英文[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24.
[11]鄒琳.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以江西紅色旅游語篇為例[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