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靈活的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的行動者。每個幼兒都有自我發(fā)展的需求,探究活動能順應幼兒玩的天性,在尊重其年齡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性差異的前提下,滿足他們自主發(fā)展的需求。教師有機整合活動內容,開展豐富的探究活動,能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探索契機,支持其學習與發(fā)展。
一、多維辨析,明確幼兒探究活動的價值
(一)響應課程改革新要求
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通知,決定設立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qū),幼兒園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不斷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在課程游戲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積極深化改革,將取得的有益經驗積極推廣。特別是2022年自教育部印發(fā)《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后,如何遵循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關注其學習方式,讓他們在“玩中學”,通過體驗、操作、探究等方式,在自然、生活場域情景下獲得感性經驗,已經成為當下幼兒園課改行動中的重要突破點。探究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索機會,讓他們在探究活動中主動探究,獲得發(fā)展。
(二)呼應活動實踐新站位
高質量實施課程是幼兒園的重要使命,課程能否得到最優(yōu)化的實施,取決于教師能否優(yōu)化教學。無論是從幼兒學習的眾多方式還是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來看,都需要特別關注幼兒園活動如何優(yōu)化的問題,幼兒探究活動亦在其中。
(三)構建幼兒學習新方式
探究活動中教師堅定兒童立場,以幼兒發(fā)展為核心,追隨其興趣、需要及經驗,與他們共建游戲環(huán)境,支持幼幾運用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操作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多元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地表現和創(chuàng)造。
(四)建設場景學習新樣態(tài)
探究活動致力于建設場景學習新樣態(tài),在幼兒園現有多功能室的基礎上,打造“木工坊”“STEM探究室”“智創(chuàng)館”等新場景,并打破場館的限制、年齡的約束,讓幼兒在場景中探究、創(chuàng)造、游戲,體驗探究活動的快樂,收獲成長。
二、聚集現狀,盤點幼兒探究活動的問題
(一)“兒童立場”理念落實不到位
探究活動過程中,有時活動內容難度過大,會挫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有的課程內容過于簡單,缺乏挑戰(zhàn)難度。幼兒一味地重復原有經驗,難以得到提升和發(fā)展,究其根本原因是:“以兒童為本”這一理念沒有真正被理解、落實到課程建設過程中。
(二)探究活動“唯操作、弱思維”
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探究活動的價值,在活動中往往只注重幼兒觀察、探究、記錄等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了探究的精髓是幼兒思維的深度參與,導致探究層次淺、走過場,幼兒在思維層面難有收獲。因此,有必要解決探究活動唯操作、弱思維的問題。
三、實踐探索,梳理幼兒探究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頂層設計,厘清活動脈絡
緊扣探究活動的核心理念,設計形成“培養(yǎng)目標 $$ 內容結構→實施策略 $$ 多元評價”的活動框架。以“樂科探”“享科創(chuàng)”“悅智創(chuàng)”為探究活動建設的切入口,甄選幼兒感興趣、符合年齡特點、富有教育價值的活動資源,進一步明晰活動理念,確立活動目標、內容、結構、資源、實施策略等,根據資源的不同特質和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他們進行深度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探索。
(二)有效利用,打造活動資源庫
1.盤活資源庫
充分挖掘社區(qū)中的環(huán)境資源、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等,為探究活動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環(huán)境資源有常州北站、高鐵公園、森林公園、濱江生態(tài)園等適合開展遠足活動的地方。人力資源有家長、社區(qū)人員、周邊高校教師和學生等,如:邀請旅游商貿烹飪班的師生來園開展動手制作點心活動。文化資源有新北區(qū)圖書館、新北區(qū)規(guī)劃館、道鄉(xiāng)書院、新橋商業(yè)大街等。
2.豐富玩料庫
充分利用家庭的廢舊物質資源,建立長期收集物品制度,家園合力組建“班級”“走廊”“公共區(qū)”三域材料資源庫。在大廳、走廊或班級門口設立資源箱,鼓勵幼兒隨時將家中清理的生活廢品,如紙箱、紙盒、瓶罐等投入材料資源箱。教師將收集來的資源進行篩選、分類,動態(tài)地流動到班級的材料區(qū)和課程資源室,進一步豐富材料資源,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
3.打造玩樂場
整體開發(fā)園內班級、走廊、專用活動室和戶外活動場各個空間,打造“樂科探”“享科創(chuàng)”“悅智創(chuàng)”三大特色場館。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安全舒適、多元發(fā)展的游戲環(huán)境,并由室內延伸至室外,由園內擴展到園外,實現有機融通,打造滿足幼兒個性化需求的探索游戲場。
4.組建玩伴團
挖掘幼兒家長、同伴和教師等人力資源,用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盤點。登記家長的愛好、專長等信息,收集周邊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的信息,了解教師的擅長領域,研判幼兒的發(fā)展狀態(tài),組建幼兒探究活動的玩伴團。
(三)穩(wěn)扎實踐,探索活動實施范式
1.兒童立場,優(yōu)化時空方式
(1)調整“彈性作息”
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是真實的,且每個幼兒都存在個體差異。我們通過“板塊設置-班級自主規(guī)劃-落地實施-實踐調整”這一系列方法優(yōu)化“彈性作息”,保障幼兒每天有足夠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獲取更多的新經驗,實現自主發(fā)展。
(2)自主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我們給予幼兒充分的理解與信任,將空間創(chuàng)設的權利交還給幼兒。通過“調查了解 -交流討論- 自主設計- 合作創(chuàng)設- 反思調整”五部曲,引導幼幾自己探索,動手改造活動環(huán)境,包括班級活動環(huán)境、戶外活動環(huán)境、公共活動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
2.兒童主體,變革學習方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指向的是幼兒的學習,是幼兒體驗的過程。在探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積極落實《指南》精神,確立兒童的主體地位,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教師根據探究活動的具體內容,綜合應用多種方式指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主題需要,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讓其在操作性、探究性、體驗性、合作性等多種學習方式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提升他們健康、探究、創(chuàng)想三大素養(yǎng)。
(四)注重成效,建設活動評價體系
1.把握探究活動評價理念
(1)關注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創(chuàng)設貼近幼兒現實生活的評價情境和任務,教師、家長、幼兒等多個評價主體采用觀察、取樣、調查、統(tǒng)計分析等多種形式多方取證,保證評價材料、評價數據收集的全面與客觀,提高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
探究活動的評價重點在于幼兒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探究欲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主張幼兒關注與自己過去相比有什么樣的變化或進步,更注重個人體驗與成長。
(3)重視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
幼兒個性化的發(fā)展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每名幼兒都具有發(fā)展的潛力。第二,每名幼兒的發(fā)展都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既要關注幼兒在探究中獲得的知識、技能與能力以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興趣愛好等,還要看到幼兒在探究中體現的發(fā)展?jié)摿?、成長變化和獨特表現。
2.建構探究活動評價方式
(1)以幼兒探究為陣地,實施多元化評價
探究活動的評價以幼兒探究為主陣地,關注幼兒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表征和表達。評價主體多元,幼兒、教師、家長和社會等都是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多元,將幼兒自評、教師互評、專家點評、家長參評等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實施多元評價。
(2)以活動設計為載體,開展適宜性評價
探究活動的評價包括活動目標和價值、活動內容、活動環(huán)境和材料、活動過程、活動效果等,教師通過調研觀摩、集體研討、現場記錄等方式,剖析探究活動的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調整探究活動實施方案。
(3)以多元發(fā)展為抓手,進行多形式評價
幼兒的評價注重多元評價和發(fā)展評價,通過日常觀察、談話交流、作品分析等方式對其健康、探究、創(chuàng)想三大核心素養(yǎng)能力進行評估,定期對幼兒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
3~6歲幼兒正處于感知世界的重要階段,他們對自然、社會、科學等領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較高的探索欲。探究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探究性、個性化和互動共享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實踐中自主探索,發(fā)現、記錄、表現和表達,助推他們觀察力、思維力、探究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