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省渭南市)人,北宋時期杰出政治家、詩人。他一生剛正不阿,歷仕宋太宗、宋真宗兩朝,既是澶淵之盟中促成真宗親征的關鍵人物,亦是北宋政壇以直言敢諫著稱的重臣。宋太宗曾贊譽道:“朕得寇準,猶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徵也。”與其同朝為相的畢士安稱贊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
年少登科" 理政有方
寇準自幼聰慧,年少時便能作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睋?jù)史料記載,他不僅儀表堂堂,且潛心鉆研《春秋》三傳,深厚的經(jīng)學修養(yǎng)為其日后在政壇上的卓越表現(xiàn)奠定了基礎。
十九歲時,寇準踏上科舉之路,考中進士。當時,太宗選拔人才傾向于考察提問,且對年輕考生持保留態(tài)度,導致許多應試者因擔憂年齡因素影響仕途,不得不采取虛報年齡的方式來應對這一選拔機制。然而,寇準卻堅守自己的原則。他認為剛踏入仕途便欺騙君主是不可取的行為。最終,寇準憑借自身的真才實學,順利進入官場,被授予大理評事之職,先后任職歸州巴東知縣、大名府成安知縣。
在地方任職期間,寇準展現(xiàn)出卓越的理政才能。面對征收賦稅、攤派徭役,他改變傳統(tǒng)做法——不再簽發(fā)官府文書并派官吏挨戶催繳,而是將鄉(xiāng)民姓名及各家應繳賦稅、應服徭役明細張榜公示于縣衙門前。這一舉措秉持公平透明的原則,既避免了官府過度干預可能引發(fā)的矛盾,又有效防范了官吏徇私舞弊??此坪唵蔚淖龇?,實則體現(xiàn)了對百姓的信任與尊重,從而促使民眾自覺配合政令。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寇準升任兵部侍郎,擔任三司使。當時鹽鐵、度支、戶部三司合并,事務繁雜混亂,各部門權(quán)責不清,文書積壓嚴重??軠实饺魏?,首先進行機構(gòu)改革:將三司事務劃分為六個專項,委派判官各司其職;建立部門聯(lián)席制度,要求各司主官當面核銷往來文書;針對歷年積壓的賬目,他親自督辦重點案件,如查實一筆滯留五年的二十萬貫軍費,責令相關司局限期結(jié)清。經(jīng)過系統(tǒng)整頓,三司運轉(zhuǎn)效率顯著提升。
直言進諫" 剛正不阿
寇準性格剛直,在朝堂之上從不畏懼權(quán)貴,敢于直言進諫,甚至面對皇帝,也毫不退縮。一次,他在宮殿中向太宗奏事,因意見不合,與太宗產(chǎn)生激烈的爭論。越聽越生氣的太宗猛地站起來,轉(zhuǎn)身準備離開。如果換作別人,早就嚇得不敢出聲了??軠蕝s毫不畏懼,上前拉住太宗的衣袖,執(zhí)意請?zhí)诨刈^續(xù)議事,直到事情商議決定后才肯退下。這種大膽的行為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朝堂中極為罕見。然而,正是寇準的這份執(zhí)著和堅定,讓太宗看到了他對國家大事的負責態(tài)度。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天,持續(xù)大旱導致災情嚴峻,太宗趕忙邀請親近大臣詢問時政得失。面對災情,眾人多含糊其詞,用天命之說敷衍塞責,試圖將責任推給不可捉摸的天意??軠蕝s與眾不同。他援引《洪范》中“天人感應”的學說,直言大旱之災恐系刑獄失當之應。這一言論直接挑戰(zhàn)了當時盛行的“君權(quán)神授”思想,太宗聽后十分生氣,起身走進宮中。待怒氣稍平后,太宗意識到寇準的話或許另有深意,于是又召見寇準,詢問刑罰不公正的具體情況??軠首プC會,詳細稟報了祖吉與王淮兩樁受賄案的懸殊處置:祖吉身為地方轉(zhuǎn)運使,僅收受下屬六百余貫賄賂即被處以極刑,家產(chǎn)盡沒;而參知政事王沔之弟王淮,憑借兄長權(quán)勢侵吞官財達千萬貫之巨,僅受象征性杖刑后旋即官復原職。寇準的仗義執(zhí)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一,他通過兩案“同罪異罰”的鮮明對比,揭露司法體系的特權(quán)問題;其二,其不畏強權(quán)的膽識令太宗為之動容。太宗先是嚴厲訓斥徇私的王沔以整肅綱紀,繼而破格提拔寇準,先授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再擢同知院事。經(jīng)此事件,太宗對寇準的評價從“性剛自任”轉(zhuǎn)變?yōu)椤罢嫔琊⒊家病?,寇準的政治地位由此顯著提升,逐漸成為影響朝政格局的重要力量。
高瞻遠矚" 澶淵定策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北宋邊境州縣紛紛淪陷,戰(zhàn)火迅速蔓延至黃河北岸的澶州。消息傳至北宋京城,朝廷上下一片震恐,大臣們慌亂不已,紛紛提出應對之策。多數(shù)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鋒芒——有的提議逃往金陵,妄圖憑借長江天險,茍且偷安;有的建議遷都成都,憑借蜀地的山川險阻,偏安一隅。怯懦之聲甚囂塵上。
在這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寇準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決主戰(zhàn)。他敏銳地洞察到遼軍孤軍深入,雖來勢洶洶,但后勤補給線拉長且深入宋境,處境其實頗為兇險。若此時朝廷怯懦遷都,不僅會大傷民心士氣,更會讓遼軍肆無忌憚地侵擾,大宋江山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寇準主張真宗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抗擊遼軍。他深知皇帝親臨前線,對于凝聚軍心、振奮民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極大地提升宋軍的戰(zhàn)斗力。
盡管寇準力主抗遼,但真宗心中依然顧慮重重,對親征猶豫不決??軠室环矫娌粩嘞蛘孀诜治霎斍熬謩荩瑥娬{(diào)親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聯(lián)合殿前都指揮使高瓊等武將,向真宗表明宋軍將士同仇敵愾,只待皇帝一聲令下。在寇準的反復勸說下,真宗終于下定決心,起駕前往澶州。
可到達澶州南城后,真宗又因畏懼遼軍兵勢,不愿再往前渡過黃河進入北城。寇準心急如焚。他對真宗說:“如果陛下不過河,那么人心將會更加感到不安,敵人的氣勢也不會受到威懾,這并不是一個能夠取得威望和決定性勝利的策略。”“況且各路援軍不斷趕來,為何疑慮而不前進?”寇準隨即與高瓊商議,由高瓊力勸真宗渡河。最終,真宗在眾人勸說下登上澶州北城城樓。宋軍將士看到真宗的黃龍旗,頓時歡聲雷動,高呼“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士氣大振。遼軍見狀,始料未及,軍心有所動搖。遼軍主將蕭撻凜在視察地形時,被宋軍床子弩射中身亡,遼軍士氣因此遭受重創(chuàng)。
澶淵之戰(zhàn)期間,真宗雖親臨澶州督戰(zhàn),實則始終傾向議和。當宋軍射殺蕭撻凜、取得戰(zhàn)場優(yōu)勢后,真宗仍授權(quán)寇準全權(quán)主持與遼談判。此時寇準面臨雙重局面:一方面宋軍士氣正盛,完全具備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另一方面,長達二十五年的宋遼戰(zhàn)爭已使兩國百姓不堪重負。在此背景下,寇準一方面嚴令談判使者堅持“歲幣不得超過三十萬”的底線,另一方面巧妙利用軍事勝利作為籌碼,最終促成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以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換取兩國長達百余年的和平。
澶淵之盟雖使北宋承擔歲幣之責,卻達成止戰(zhàn)。相較于持續(xù)戰(zhàn)爭的巨額消耗,歲幣支出反而減輕了財政壓力。和平期間,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穩(wěn)步提升,商貿(mào)往來日趨活躍,南北文化交流更為密切??軠试诖艘壑姓宫F(xiàn)的戰(zhàn)略遠見,既化解了當下危機,更奠定了長期安定之基,故范仲淹贊其“左右天子,不動如山”,王安石亦推崇“丞相萊公功第一”,足見這一決策的歷史價值。
澶淵之盟后,寇準因功勛卓著而聲名鵲起,其政治威望達到頂峰,成為朝野矚目的重臣。然而其剛直不阿的作風與顯赫地位,很快引來王欽若、丁謂等權(quán)臣的嫉恨。在讒言不斷侵蝕下,真宗逐漸疏遠寇準,最終將其罷相外放。雖曾短暫復職,但很快又遭貶謫至雷州。頗具戲劇性的是,當宿敵丁謂被貶途經(jīng)雷州時,寇準不僅派人饋贈蒸羊,更約束家童不得尋釁,以德報怨之舉盡顯名臣風范。
年過六旬的寇準謫居雷州期間,在這片瘴氣彌漫的南疆之地仍勵精圖治。面對當?shù)嘏c中原文化隔絕的困境,他親自教授中州官話,架起了語言溝通的橋梁。目睹百姓因農(nóng)業(yè)技術(shù)落后而生活困頓,這位昔日的宰相挽起衣袖,帶領民眾開鑿溝渠、興修水利,將中原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shù)引入雷州。經(jīng)年努力終見成效:昔日貧瘠的土地變成沃野千里,蠻荒之隅漸顯繁榮氣象,寇準用實干詮釋了“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士大夫精神。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準病逝于雷州。其靈柩北歸時途經(jīng)荊南公安(今湖北公安縣),當?shù)匕傩章動嵶园l(fā)于道旁設祭哭奠。他們在路邊插竹掛紙錢,以表達對寇準的懷念之情,后為其建廟祭祀。寇準去世十一年后,宋仁宗為寇準平反昭雪,復其太子太傅,追贈中書令、萊國公,謚號“忠愍”。
從初入仕途的意氣風發(fā),到力主抗遼的果敢決絕,再到晚年的坎坷遭遇,寇準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色彩。無論是在朝堂之上的直言進諫,還是對邊疆戰(zhàn)事的運籌帷幄,寇準都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剛直不阿的品格,為北宋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明代孫承恩的贊詞所示:“立朝侃侃,直道靡顧。致身鼎鉉,秉節(jié)清素。手扶日轂,不震不凌。社稷之功,莫能與京。”
(作者簡介:章林,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副教授;李思琪,北京聯(lián)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