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007-03
一、“金剛坡時期”的背景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在文章《金剛坡的回憶》中寫道,當時被文化工作委員會安頓在重慶西郊的群山金剛坡之下,如田漢、陽翰笙、馮乃超、李可染、司徒喬等一眾文化名人都居住在此。1939年初,傅抱石攜全家老小隨政治部第三廳從廣西遷至重慶,安頓在重慶西郊的群山金剛坡之下,草木豐茂,連綿起伏的群山與其做伴,在金剛坡傅抱石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和幸福美滿的家庭給予他心靈的慰藉與藝術的滋養(yǎng),“抱石皴”正源于金剛坡的山水與風雨,并在日后成為一道靚麗的“名片”?!敖饎偲聲r期”是1938—1946年,傅抱石自謂在這八年的“金剛坡時期”是“一生最幸福的一個階段”。
在重慶的“金剛坡時期”,傅抱石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如《夏山圖》《云臺山圖》《瀟瀟暮雨》和《大滌草堂圖》的杰出作品,尤其以《夏山圖》最為著名,如圖1所示。這幅畫作橫111cm,縱 62.5cm ,采用紙本設色,畫面上自題道:“夏山圖。癸未立夏后二日,新喻傅抱石敬制?!辈⑩j有“抱石之作”白文方印、“新諭”朱文橢圓印以及“抱石齋”朱文方印。同時,郭沫若也為此畫題字:“萬山磅礴綠陰濃,嵐色蒼茫變化中。待到秋高云氣爽,行看霜葉滿天紅。甲申十一月十日恩來兄由延飛渝,十六日來賴家橋小聚,求得此畫囑題。郭沫若?!扁j有“沫若”朱文長方印。癸未為1943年,甲申為1944年。整幅畫作采用截景式構圖,生動地描繪了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用硬筆散鋒勾勒的石壁陡峭挺拔,山間煙霧繚繞。一位文人帶著童子在繁茂的林中小徑上悠閑漫步,仿佛暑熱已經(jīng)被滿眼的綠色所掩蓋,消失不見。盡管名為“夏山”,但畫面并無炎炎烈日與潮濕空氣帶來的沉悶之感,反而給人以清涼暢快之感,體現(xiàn)了畫家的巧妙構思[2]。
圖1傅抱石《夏山圖》
《夏山圖》彰顯了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籠其上的繪畫之美。到了金剛坡以后傅抱石在藝術風格上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傅抱石早期的山水作品,如1925年創(chuàng)作的《松崖對飲圖》,風格更偏向古人,其中不難看出他師法石濤的影子。傅抱石學成歸國后,任職于中央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史課程。自此,他投身石濤研究長達數(shù)年之久,專心致志地進行文獻收集與分析,成果斐然。其著作包括《石濤年譜稿》《石濤生卒考》等,展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石濤形象。但其研究并非一味地模仿石濤,而是不求形似。
二、“金剛坡時期”風格轉(zhuǎn)變的基礎
傅抱石自青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和學習能力。1921年,傅抱石考入江西省第一師范學校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間他一邊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一邊進行美術研究工作,他查閱和學習大量的中國美術史資料,對文人畫思想有了深人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的理論學習成果,如《國畫源流述概》《摹印學》《中國繪畫變遷史》等,為“金剛坡時期”藝術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之后,傅抱石結識了徐悲鴻并在他的舉薦下進行了公派留學。在讀期間他掌握了大量東方美術與西方美術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運用國際眼光來審視中國藝術的民族性并將其與自己的藝術風格相結合,將民族性藝術貫徹到底。在此期間,他遇見了非常欣賞他才華的郭沫若。1935年,在金原省吾和郭沫若的助力下,傅抱石書畫篆刻個人展覽成功舉辦,使得他在國際國內(nèi)聲名大噪。其在理論上的深厚造詣,為“金剛坡時期”藝術風格的蛻變奠定了基石。
《夏山圖》是歷代山水畫家經(jīng)常觸碰的題目,如董源、王鑒等畫家都以此為題進行了創(chuàng)作,傅抱石在表現(xiàn)“夏山”這一題材時用植物的茂密和山中的霧氣來表現(xiàn)重慶的夏日。傅抱石的藝術風格與他的藝術思想緊密相連,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繪畫方面有了極高的造詣,《夏山圖》展現(xiàn)了他藝術思想的超越性,他曾留學國外,接觸到許多名家畫作,視野得以拓寬。其鐘愛的地質(zhì)學家兼畫家高島北海的著作《寫山要訣》,更激發(fā)了他運用中國皴法解析山石與皴法間關系的熱情,并以此搭建地質(zhì)學與繪畫藝術溝通的橋梁。傅抱石呼吁藝術家從現(xiàn)實山水中汲取靈感,運用科學原理對真實山水進行解剖。顯然《夏山圖》便是根據(jù)重慶周圍的真山真水解剖而來,具有當?shù)氐纳绞Y構。正如荊浩所提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断纳綀D》和金剛坡一系列作品中的山石樹木紋理等表現(xiàn)手法都是在揭示山川本來的樣貌,而蜀中山川正是“抱石皴”所出現(xiàn)的雛形基礎粉本[4]。
傅抱石不僅師造化還有一顆師古人的心。他臨摹了許多畫作,如《松崖對飲圖》《秋林水閣圖》《策杖攜琴圖》等,如圖2所示。傅抱石將諸多大家的構圖、筆法和藝術思想轉(zhuǎn)變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在當時,抨擊四王而推崇四僧的風氣盛行其中,其熱忱于石濤并深入探究,采納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及“我用我法”理念,奠定了金剛坡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借鑒古人時,他非全然模仿,而是勇于創(chuàng)新,踐行“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的學習原則。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從傳統(tǒng)中國畫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以《夏山圖》為代表的“金剛坡風格”。傅抱石主張從傳統(tǒng)畫中尋找靈感,并在創(chuàng)新中保留傳統(tǒng)元素,而他獨特的風格在于強調(diào)筆墨的揮灑與肌理的表現(xiàn)。他的畫作構圖靈活,動態(tài)強烈,既充滿變化又富于整體感。他的用墨追求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他的人物畫常常以山水為背景,營造出一種遠離塵囂的悠然與清新氛圍。他尤其喜歡描繪古人生活,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展現(xiàn)出古人的風骨與氣韻。傅抱石的畫作不僅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還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圖2傅抱石《松崖對飲》
三、《夏山圖》中的藝術風格轉(zhuǎn)變
“金剛坡時期”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但傅抱石風格的轉(zhuǎn)變是從1942年開始的,前期傅抱石經(jīng)過了長期的磨煉與沉淀才得以成熟。在“金剛坡時期”,傅抱石常在作品上落款“東川金剛坡下山齋”,以此作為其在重慶金剛坡居所的標識。郭沫若曾贊譽他的畫風轉(zhuǎn)變,并在《題傅抱石畫山水小幅》詩中寫道:“抱石入蜀畫風新,青城峨眉盡收筆。”傅抱石亦曾表示:“山水畫家若未被四川山水打動,實屬浪費。以金剛坡為核心,方圓幾十里皆美景,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可為畫師之素材?!备当诮饎偲聲r期的生活極為艱苦,他曾居于成渝古道的一座小院內(nèi),用稀疏的竹籬分成兩間房屋,每間面積僅有方丈大,高約三至四尺。每日的光線僅由屋瓦透出的微光提供,無法進行基本的書寫工作,更不用說繪畫創(chuàng)作。傅抱石只能在全家早餐后將唯一的木桌移至門口利用外界光線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完成后,再將其抬回原位進行其他活動。因此,傅抱石需每日整理房間兩次,包括拾廢紙、清洗筆硯、打掃衛(wèi)生等均由他親自完成。
傅抱石在金剛坡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了“抱石皴”技法,這一皴法無疑是山水畫中的一大創(chuàng)新。傅抱石說:“我作畫所用皴法,是多年在四川山川寫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我看重表現(xiàn)山岳的變化多姿,林木繁茂而又可見山骨鱗峋的地質(zhì)特征?!备当谧鳟嫊r行筆快而富有激情,慣用長鋒羊毫散鋒畫法和潑墨點法,其畫作融入自身草書造詣,深度實踐了以書入畫,充分弘揚了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提倡的“骨法用筆”精神,展現(xiàn)出中國繪畫之精髓。在進行大筆揮灑潑墨之際,長時間不間斷創(chuàng)作直至墨枯,筆鋒隨墨而消弭,無須二度蘸水沾墨,使紙上的效果由水分極大的潑墨漸漸轉(zhuǎn)向散鋒亂皴渴墨。這種只從真山石感受效果出發(fā)的皴法,是傅抱石獨創(chuàng)的抱石皴,但是結合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而言,抱石皴雖可以使畫面輕松靈動更加容易突出山石的結構和質(zhì)感,但由于采用散鋒和干筆,所以皴出的部位容易顯得焦躁和薄氣,所以要控制好潑墨和渴墨的占比,濃淡干濕交相呼應?!断纳綀D》中傅抱石并非全篇都用“抱石皴”來繪制山體,在山腳巨石和樹木的塑造上他巧妙地運用了大筆濃墨,配上生宣的效果,使墨色在紙上綻放與抱石皴相呼應,畫面中的墨濃淡干濕相結合呈現(xiàn)出了《夏山圖》中豐富的層次,使整幅畫面的氣韻躍然紙上。
傅抱石不僅在皴法和用筆上有自己的造詣,還是用墨的高手。在用墨方面他將用墨的感覺與用筆相互輝映,在《夏山圖》中傅抱石將用墨發(fā)揮到了極致。從所用墨塊這一媒介而言,他善用油煙墨,漆煙老墨,墨色黑中帶紫,黑中泛光。據(jù)宋文治回憶,傅抱石一生用墨多于用色,山石樹蔭的顏色都要加上墨,所以他的作品看起來分量重,韻味足,非常耐看。在《夏山圖》中,樹木中和前部山石的墨色渾厚華滋,墨色的大面積用筆點染不僅將畫面的前后空間拉開,更讓畫面變得生動與厚重。傅抱石的墨色運用并非按部就班地將畫面不斷渲染和疊加,在《夏山圖》中墨色干凈層次清晰,但畫面關系絲毫不遜色于其他山水畫家。他運用墨色濃郁淡雅相互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于畫面之中。這種表現(xiàn)方法并非等到畫面干了后才進行下一步暈染,而是在畫面半干時直接將不同深度的墨色進行覆蓋和渲染,在傅抱石高超的藝術造詣下,墨色進行自然的擴散從而產(chǎn)生了氤氳之氣,更加體現(xiàn)了夏日這一主題。
傅抱石人物畫中的魏普風度源于其對魏普南北朝時期的熱愛。他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指出:“我對中國畫史中的兩個時期非常熱衷,一是東晉及六朝,二是明清之際。前者始于研究顧愷之,并涵蓋六朝繪畫;后者則起于研究石濤,擴展至明朝隆萬及清朝乾嘉?!备当腥宋锇酌?,領悟魏晉時期人物畫形神兼?zhèn)涞奶攸c,他所繪的人物眼神各異,與人物外貌特征相呼應,正如顧愷之所言:“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p>
傅抱石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正取決于他在人物畫的極高造詣,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時代下,他并未受到西方繪畫對人物在形體的光影、結構等方面的影響,而是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并進行了創(chuàng)新,其所畫的人物具有典型的魏晉風度。《夏山圖》中描繪了一拄杖文士和童子在林間散步,所畫人物用筆剛健有力,人物雖小但氣韻生動,讓觀者很容易聯(lián)想到魏晉時期的人物形象和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
四、結束語
《夏山圖》堪稱傅抱石繪畫成就的杰出代表,是展現(xiàn)其獨特畫風的佳作之一。八載金剛坡生活雖艱辛,卻讓傅抱石在困境中得以發(fā)現(xiàn)新天地,對藝術道路進行了深入思考與革新,奠定了未來發(fā)展的基礎。傅抱石巧妙地將中國美學精髓與國畫本質(zhì)融為一體,運用筆墨與大面積構圖,達到水墨淋漓且富于文人畫風的藝術高峰。
傅抱石的“金剛坡時期”為其藝術生涯中的關鍵階段,其間創(chuàng)作了諸多不朽之作。此八年間,正是傅抱石畫風巨變之際,并確立起穩(wěn)固的表達方式,后續(xù)作品無不出自此基礎上。至于為何“金剛坡時期”會成為傅抱石畫藝崛起的轉(zhuǎn)折點,可歸因于以下幾點:一是有相對安定、清閑的環(huán)境可以潛心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二是重慶和四川的山川感染了他,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欲望。總而言之,“金剛坡時期”的藝術風格基本代表了傅抱石的風格面貌,成為美術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萬新華.溪山勝,耐人留 傅抱石《溪山高會圖》讀記[J].中國拍賣,2023,(11):44-47.
[2]黃文祥,沈燕.“抱石皴”學緣與地緣之窺[J].美術學報,2024,(02):58-65.
[3]李曉松.從《壬午重慶畫展自序》看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J].中國美術,2020,(01):80-83.
[4]孫榮浩.守正維新,師法自然 傅抱石藝術思想研究[J].教育視界,2024,(Z1):76-81.
[5]郭美麗.傅抱石詩意畫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
[6]牟建平.傅抱石山水畫的演變[J].中國拍賣,2024,(Z1):87-99.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