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這種不擅長做飯的客家女人來說,做釀豆腐是最簡單不過的事:熱油鍋,將豆腐全部扔下鍋里煎,再把肉餡倒在豆腐周圍,撒上鹽、蔥花、淀粉、倒適量的水,蓋上鍋蓋,大火燜、小火收汁,起鍋。這樣煮出來的豆腐黏黏糊糊不成形,沒有賣相,勉勉強(qiáng)強(qiáng)下飯也是可以的。
那時剛出來工作不久,父母突然襲擊,他們到來時,我正在出租房手忙腳亂煮豆腐。父親看到鍋里打火鍋似的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一塊完整的豆腐,笑得差點(diǎn)撞到門檻上。
對我說,“千萬別跟別人說這就是客家釀豆腐,你這個最多就是懶人豆腐。”
的確,客家釀豆腐所用的材料雖然和我準(zhǔn)備得差不多,色香味卻是我那“懶人豆腐”沒法比的,工序也要復(fù)雜得多:首先把豆腐對半切開,將腌制好的肉餡釀入豆腐里。鍋里熱油,放入豆腐塊小火煎制。一般用中小火慢煎,等豆腐的一面煎至金黃色后再翻動,將每一面都煎至金黃。再將適量的生抽、芝麻油、糖、淀粉、水……調(diào)成醬汁倒入煎至金黃的豆腐里, 加蓋燜兩分鐘收濃汁,最后撒上蔥花。出鍋裝盤,一盤黃澄澄、香松嫩滑的客家釀豆腐就可以吃了。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人非常喜愛的一道菜,逢年過節(jié),一早就開始磨豆腐,從黃豆碾片脫殼開始,到磨豆?jié){,再到將豆?jié){加壓成形,一直到釀豆腐,煮豆腐,吃豆腐,可謂從早忙到晚。久而久之,吃釀豆腐給了客家人很深的儀式感。
剁餡、煎炸,洗蔥花……曾經(jīng)在那間小小的土屋內(nèi),母親的身影不停地忙碌著,我喜歡乖巧地守在灶臺前,給母親打下手?;璋档臒艄庀?,我小小的影子和母親的影子重合,在泥墻上搖搖晃晃。雖然那時候的豆腐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材料,釀的餡肉少菜多。但是煮出來后依舊美味可口,多汁好下飯。在物資匱乏的過去,這已是非常難得的佳肴。我喜歡吃釀豆腐,喜歡咀嚼這種簡簡單單的幸福味道。
工作以后,我常常一個人下班后自己去市場買來豆腐鼓搗。最初我也是想做得有模有樣的,還曾拿小勺子小心翼翼地在豆腐上挖坑,填肉餡,可是豆腐還是在我手里碎得不忍直視。從小就看大人釀豆腐,似乎很簡單,將肉餡往豆腐中間一塞就成了,而到了自己做的時候,卻難于上青天。當(dāng)我明白了自己不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女生這個事實(shí)后,就簡單多了,將所有材料往鍋里扔,熟了就出鍋,一個人多多少少也能在孤單中嘗一嘗想家的味道。
如果說有一道菜能夠代表思鄉(xiāng)之情,那么在我心中,非客家釀豆腐莫屬。它承載著客家人遷徙的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是他們在異鄉(xiāng)尋找心靈慰藉的紐帶??图胰嗽?jīng)是流浪的族群,客家先民中原南遷后,仍保留著吃餃子的習(xí)俗。但嶺南多種水稻,少麥也缺面,逢年過節(jié)時根本吃不上餃子。后來,先人們想出一個辦法,把做餃子的餡料填進(jìn)豆腐塊中,代替餃子,從中得到一點(diǎn)心靈的慰藉。這獨(dú)特的風(fēng)味,代代流傳,成為廣東客家菜的典型代表菜式。
成家以后,我再也不用一個人去煎“懶人豆腐”了。婆婆是非常勤勞的客家女人,每當(dāng)她在家時,總會烹制兩大鍋釀豆腐,邀請親朋好友共聚一堂。看著女兒在婆婆懷里笑得天真爛漫,我仿佛看到了母親的影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婆婆也是媽,她烹制的豆腐,同樣承載著家的溫暖與幸福。
我繼續(xù)品嘗著這份簡單而純粹的幸福,每一次咀嚼,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心底的溫暖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