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22-0068-02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排的文質(zhì)兼?zhèn)涞膬?yōu)秀文本為寫作教學提供了優(yōu)質(zhì)素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教材文本,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把握寫作技巧,積累表達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寫作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鄉(xiāng)下人家》一文,以其獨特的結構布局、細膩的景物描寫和深厚的情感表達,為學生的習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本文以這篇課文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如何在讀寫結合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良性互動。
一、精準定位,把握文本特色
《鄉(xiāng)下人家》以空間為序展開描寫,帶領讀者漫步鄉(xiāng)村,欣賞鄉(xiāng)下人家的風景。整體來看,文章通過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靜至動的空間布局,不僅展現(xiàn)了鄉(xiāng)下人家獨特的風貌,更讓景物描寫多了一絲生活氣息。全文以“鄉(xiāng)下人家\"開篇,又以“鄉(xiāng)下人家\"收尾,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凸顯了農(nóng)家院落的自然和諧之美。
文章層層推進,展現(xiàn)了四個主要空間場景:屋前、門前場地、屋后竹林、河邊。從屋前的瓜架寫起,寫藤葉、瓜果構成了一道別有風味的裝飾;再寫門前場地上的花,點綴著農(nóng)家的生活;然后寫屋后竹林的蔥郁與雞群的生機;最后寫河邊鴨戲、搗衣的生活場景??臻g轉(zhuǎn)換自然流暢,景物呈現(xiàn)豐富多彩。作者還增加了時間維度,通過夏日傍晚的晚餐場景和秋天夜里的紡織娘歌聲,讓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遠。這種空間與時間交織的結構安排,使得全文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畫,既有空間布局上的層次感,又有時間流轉(zhuǎn)的韻律美。
文章敘事的一大特色是視角的轉(zhuǎn)換自如,不僅讓景物描寫更加靈動,更讓讀者仿佛置身鄉(xiāng)下人家之中,感受到鄉(xiāng)村的生活美。每一個空間場景都與人的生活緊密相連,都自然地融入了鄉(xiāng)下人家的生活氣息,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然與和諧。這樣安排符合學生觀察事物的習慣,使他們在閱讀時能輕松把握文章的整體脈絡。
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觀察
在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描寫的景物時,教師應當遵循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的認知規(guī)律。首先要帶領學生從整體觀察鄉(xiāng)下人家的院落布局:屋前有瓜架,門前有花圃,屋后有竹林,遠處有小河。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鄉(xiāng)下人家要在屋前搭瓜架?在門前種花?在屋后種竹?”,從而讓學生理解每種景物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增加他們觀察的深度。其次要帶領學生走進具體的場景,引導他們觀察每一處場景的細節(jié)。以屋前為例,先觀察瓜架的整體樣貌,再看看瓜藤是如何攀上棚架的,最后定格在那一個個掛在房前的青紅瓜上。同樣,觀察門前的花圃,既要看到品種的豐富,也要感受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的景象。這樣層層深入地觀察,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景物的細節(jié)特征。
在帶領學生觀察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景物之間的關聯(lián)。比如,瓜架不僅是一處景觀,還為秋天的紡織娘提供了棲息之所。這種關聯(lián)觀察,能幫助學生理解鄉(xiāng)村生活的和諧之美,引導學生建立觀察層次,為后續(xù)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三、巧設梯度,積累表達方法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引導他們積累豐富的語言?!多l(xiāng)下人家》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官進行景物描寫,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感官體驗,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積累表達方法。例如,從視覺體驗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景物顏色、形態(tài)的描寫,如瓜架上“青的、紅的瓜\"與碧綠的藤葉形成對比。此外,文中處處可見動態(tài)描寫,值得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請看下面教學片段。
師:課文中有許多動態(tài)描寫。請同學們找一找,作者是怎樣用動態(tài)描寫來寫出動物特點的?
生 1 :作者用“率領”寫母雞帶小雞,把母雞寫得像一位小隊長。
生 2 :“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寫出了雄雞神氣活現(xiàn)的樣子。
師:對,作者的描寫讓這些小動物都有了自己的性格特點。那么,植物的動態(tài)描寫又給你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生3:瓜藤的“攀上”“爬上”,讓人感覺它們像有生命一樣。
除了視覺描寫,文中紡織娘“織,織,織,織?。 钡穆曇糇屢雇淼泥l(xiāng)下人家充滿詩意;“天高地闊”的空間則營造出鄉(xiāng)下人家獨特的氛圍。學生只有學會用多種感官去感知生活,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寫出真切動人的文字。
四、多元互動,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在掌握了基本的寫作技巧后,教師還要通過多元互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并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進行練筆。比如,一個學生這樣描寫放學后的校園一角:“太陽快要落山了,天邊的云彩變成了紅色。操場上還有一些同學在打籃球,跑道上有人在慢跑。我們教室的窗臺上種著一排綠油油的植物,在夕陽下顯得特別好看?!?/p>
這段練筆雖然捕捉到校園傍晚的基本景象,但缺少生動細節(jié)和細膩情感的描寫。為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修改,教學片段如下。
師:這段描寫的整體框架不錯,但還存在一些小問題。大家想想,課文里是怎樣寫景的?怎樣才能讓景物更生動?
生4:可以給植物加上動作,如“在微風中輕輕搖晃”。
生:打籃球的同學也可以寫得更具體一些,像課文中寫小動物那樣。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那么,寫夕陽、云彩這些景物時,能不能也像課文中把紅霞、微風當作“好友”一樣,賦予它們一些感情色彩呢?
師生共同討論,將這段練筆修改如下:“夕陽溫柔地掛在天邊,一朵朵紅云像是在向我們揮手道別。操場上,幾個同學你追我趕地打著籃球,跑道上的同學邁著輕快的步伐向前奔跑。教室窗臺上的綠植在晚風中輕輕搖晃,葉片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仿佛在和我們分享一天的快樂?!?/p>
修改后的文字明顯生動了許多,學生在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對寫作技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來,教師布置更開放的寫作任務,讓學生描寫自己熟悉的場景。在課堂分享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欣賞優(yōu)秀習作中生動的動態(tài)描寫和自然的情感表達,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習作能力。
《鄉(xiāng)下人家》的讀寫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相互促進的。當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結構特色、品味作者的寫作手法時,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在悄然提升;而在寫作實踐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為此,教師要把握這種良性互動,精心設計教學路徑,讓學生在讀中學寫、在寫中深讀,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童燕.小學語文語言鑒賞教學設計與實踐:以《鄉(xiāng)下人家》為例[J].亞太教育,2024(18):130-133.
[2]黃清和.寫景抒情類文本的賞析與教學:以《鄉(xiāng)下人家》一課為例[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上半月刊),2024(6):31-34.
(責編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