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是那種“經典款”媽媽。愛家人、顧家,很掛念唯一的女兒,打掃衛(wèi)生時也會“罵罵咧咧”……她也像很多母親一樣,對自己節(jié)省慣了,對孩子呵護慣了。
前些年起,她的脾氣有點變化。她脾氣最古怪的那段時間,我和她沒有太多話說,因為總有話不投機的風險,傷感情。爸總會提醒我說:“女人會有更年期的,這是生理現(xiàn)象,必須理解?!焙髞碓儆龅轿覀z脾氣犯沖的時候,我心里嘀咕的那句“莫名其妙”就變成了“更年期啊”,就此作罷。
最近幾個月,和媽媽在一起相處的日子多起來。衣食住行,交集越來越多,于是我倆的生活軌跡又開始織成一張網。
我發(fā)現(xiàn)她新衣服買得逐漸少了,不過絲巾多了好幾條,化妝品同樣功效買了很多牌子,都是去皺的。媽說她眼紋重了,自己照鏡子的時候覺得頸紋也特別明顯,所以要戴絲巾。
她還有很多條護膝,因為冬天雖然是室內但膝蓋總要冷兩度似的。
她胃口沒那么好,以前經常一家人擼串,如今她吃得清淡,還經常三頓并作兩頓……
我共情了她,也心疼了她,卻不知該怎么做才好。但我發(fā)現(xiàn),我這個經典款的媽媽,還有一種經典款的鈍感力。她并沒有對自己的衰老顧影自憐,也沒有心生怨懟,而是在做一件很潮流的事——“重新養(yǎng)自己”。以前我媽的生活重心絕對是在我身上,現(xiàn)在她的生活重心在自己的“腳跟”,我感覺她站穩(wěn)了。
她開始會用年輕人“鉆研”的湊單滿減、外賣搶券,還說“你告訴我怎么買”“你教我用這個(App)”;她給自己買耳機聽年輕時的流行音樂,可以旁若無人自得其樂、打掃衛(wèi)生時戴著耳機哼歌了;她說“要學架子鼓”,因為“打鼓看起來很爽”;她說“要堅持居家運動”,于是買了原地慢跑墊、回彈乒乓球、腹肌輪、小啞鈴,還有好多款瑜伽褲、健身褲……其實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邊角料,但我能扎扎實實感覺到媽媽變得關注自己的需求,在乎自己的感受。
光是戴耳機聽音樂這一點,我覺得她開始建構自己的內心世界。她沉浸在自己世界中時,我反而好像一個“老母親”,不知道和她交流什么話題,成了“局外人”。心生落寞之余,我很慚愧。我媽能像現(xiàn)在這樣重新開始養(yǎng)自己,一定是經歷了很深的心理掙扎和求索。但我沒有關注到,沒有協(xié)助她度過這段風暴,她現(xiàn)在已經雨過天晴了。
這幾個月,我常和她一起喝咖啡、讀書、聊彼此的經歷,拒絕相互說教。不久前,我曾開玩笑講媽媽“比我還潮流”,因為現(xiàn)在最火的就是Girl’s Power、女性覺醒。但我媽說,她從來沒考慮過那些。那為啥突然想著聽音樂、運動、學樂器,還敢“一擲千金”了?我媽很平常地講:“沒什么,就是想對自己好一點。”
我覺得,她是走著走著,突然又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了,所以她求之于己,發(fā)現(xiàn)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有許多。
總結一個道理,那就是“重新養(yǎng)自己”的關鍵是“做自己的家長”。不是放縱不羈,而是像當年養(yǎng)孩子或者學爸媽當年養(yǎng)自己的樣子——是時候就得推自己去學、去試、去摔,也得肯寵自己尋開心、找樂子。無論50歲還是20歲,“重新養(yǎng)自己”到底都是一樣。
今年我媽52歲,度過了她的內心風暴,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好像跟我一樣都是25歲。我們相互分享、體驗、嘗試,和閨密一樣。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