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民自古愛廉,何為“廉”?
廉者,拒不義之財也。春秋時期,子罕掌管宋國工程,民間采石者偶獲玉石一塊,欲將玉石送給子罕,子罕以“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婉拒,國人以“不貪為寶”贊譽子罕的廉潔品質(zhì)。
東漢時期,有“關(guān)西孔子”之稱的楊震為官清廉,不謀私利。其赴任途中,昌邑縣令王密以金十斤相贈。楊震責備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應道:“暮夜無知者?!睏钫鹫f:“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王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因“四知拒金”的故事,后人稱楊震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南北朝時期,南朝官員顧協(xié)雖位高權(quán)重,但為政清廉。某日,顧協(xié)的學生潛入顧協(xié)宅院,呈送二千錢。顧協(xié)怒不可遏,令家人將送錢者重打二十大棍。從此顧家“絕于饋遺”,留下了世代傳揚的廉官佳話。
為官受賄,既損私德,更傷官德。正如清朝大臣張伯行所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廉者,傳清廉家風也。東漢時期,“四知太守”楊震,子孫常?!笆呤巢叫小?。有朋友勸其為后代留點資產(chǎn),楊震回答:“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他的子孫生活簡樸,個個博學而清白,尤以三子楊秉為甚,父子倆以“四知”“三不惑”聞名于世。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yè)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魏晉時期,胡質(zhì)、胡威父子皆為清官。胡質(zhì)病逝,“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其子胡威做官理政勤懇,上朝參政不坐轎,朝廷的俸祿,他年年都拿出一些救濟災民。人們稱贊他清正廉潔不亞其父。晉武帝問他:“卿清孰與父清?”胡威回答:“臣不如也?!睍x武帝又問:“以何為不如?”胡威答道:“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弊鳛榉饨ㄊ看蠓蚰軐⒘疂嵰曌鳛楣俦痉謱崒匐y能可貴。父子倆深受百姓愛戴,人們尊為“父子清官”。
廉者,以君子為友也?!熬又坏缢?,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這一交友之道成為區(qū)分真假友誼的準則,也是檢驗為官者或廉或貪本性的試金石,廉者與君子為伍,貪者與小人茍同。唐朝時期,薛仁貴參軍前生活貧困,常得到平民王茂生的慷慨接濟。他參軍后,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平遼王,各路顯貴紛紛獻上珍奇異寶攀附情誼。薛仁貴皆不受,唯獨收下王茂生所贈的兩壇清水,并當眾飲下三大碗以示珍視二人情誼,薛王之交情被世人譽為“君子之交淡如水”。
吾民自古愛廉,清廉之士名垂千古,永遠活在百姓心中。然則,古時鮮有清廉官吏能為民做主,也鮮有清廉的官場官風。百姓雖愛廉,卻苦于無廉政。偶遇廉吏,百姓深感甚幸,故深藏于心間。百姓雖憎貪官,卻苦于無懲貪治貪常態(tài),只能寄望于“包青天”常在;百姓雖期盼廉吏常有,卻苦于無廉規(guī)廉矩,唯有寄望官吏廉德常存。貪腐之風盛行,能出淤泥而不染者甚少,辜負了百姓切切期盼。
1840年,列強爭相欺凌,官場貪腐更甚,百姓苦不堪言。斗轉(zhuǎn)星移之間,中華民族拖著沉重的腳步進入1921年。中華大地上,吹來徐徐政治新風。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率先垂范不搞特殊化。在井岡山上斗爭如火如荼之際,毛澤東日夜操勞,每天卻跟戰(zhàn)士們吃紅米南瓜粥,炊事員尋思著給他改善伙食,特意為他準備了一碗白米干飯,豈料毛澤東堅決要求炊事員將白米飯倒進南瓜粥,跟戰(zhàn)士們一起吃。
延安時期,朱德以身作則“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箲?zhàn)相持階段的延安地區(qū),內(nèi)外交困,百姓生活艱難,朱德也衣著破舊、被蓋單薄,教導隊官兵擔心朱德身體吃不消,欲將一張豹子皮送給前來視察的朱德,豈料朱德卻說:“讓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剝削戶’了嗎?”人人平等、消滅剝削,這是國人的千年期盼,也是政治清明的前提。
為此,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黨群同心,匯聚起扭轉(zhuǎn)乾坤之偉力,華夏大地舊貌換新顏。
剛誕生的新中國經(jīng)濟凋敝,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lǐng)導人厲行節(jié)儉。毛澤東一生艱苦樸素,素食布衣,粗茶淡飯,衣物上還打著重重補丁。周恩來亦以勤儉著稱,不僅衣食簡單,居住辦公的西花廳亦陳設(shè)簡陋、地面潮濕、窗戶透風。秘書趁他出差之際,以最節(jié)約的方式稍加布置,他卻拒絕接受,堅決要求恢復原貌,還教導秘書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要影響一大片?!?/p>
清正廉潔,上行下效,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xiàn)了許多像孔繁森那樣無私奉獻、舍己為民的清廉官員??追鄙3⒋蟛糠止べY收入用于幫助困難群眾,扶貧濟困,少則百十元,多則上千元。但自己經(jīng)濟拮據(jù),有時不能給前來探親的妻子湊足回家的路費,有時又拿不出錢給孩子交學費。車禍犧牲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他隨身攜帶的現(xiàn)金只有8元6角。
“以奢靡相高”的舊官場官風,轉(zhuǎn)化為“以節(jié)儉為榮”的新官場生態(tài)。廉潔從政,曾經(jīng)作為舊官吏的“選修課”,如今變成人民公仆的“必修課”。
然則,劉青山、張子善等卻逆清流而動,貪污腐化,中飽私囊;改革大潮之下,從善如流的干部隊伍中亦有害群之馬潛伏。他們對黨不忠,作威作福,與民爭利,極大傷害了黨的形象,深受百姓詬病。民愛黨愈深,恨貪愈烈;黨愛民愈深,治貪愈嚴。利劍高懸,法網(wǎng)恢恢,將貪腐之徒一網(wǎng)打盡,人民無不拍手稱快。
今日廉之底氣何來?
源于高尚私德。古人倡導人生修煉當追求修齊治平,但舊時少有官吏企及。如今要求領(lǐng)導干部務(wù)必清白做人、勤儉齊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既是為官者守好本分的私德要求,也是良好官德基石所在,為廉潔從政架起境界線。
源于敬畏之心。古今中外,不乏自律成就廉潔的高境界官員,這種官員難能可貴,但實屬稀缺。心存敬畏,廉潔更有保障。以廉潔高壓線為紅線,悟透廉潔自律的好處,嚴以律己,又認清底線失守、貪腐墮落的壞處,為廉潔從政拉起警戒線。
源于高尚官德。官德正,為官者方能以平常心看待權(quán)力,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官德正,為官者方能審慎用權(quán),確保權(quán)為民所用;官德正,為官者方能樹立公仆意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心系民眾,知民眾祈盼,深入民眾,知悉民眾冷暖,站穩(wěn)人民立場,保持初心不變。為廉潔從政設(shè)置保障線。
源于權(quán)力制約。公權(quán)力姓公,也必須為公。為官者應立公心,可不必然立公心。為官者應用權(quán)為公,可不必然用權(quán)為公。應然何以成為必然?制約和監(jiān)督便是有效良方。將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就能有效防止濫用權(quán)力,為廉潔從政厘清邊界線。
吾民自古愛廉,吾黨亦愛廉,吾民愛吾廉潔之黨,黨群同心共筑廉潔江山,共創(chuàng)廉潔文化,共營廉潔生態(tài)。拒不義之財、過儉樸生活、體百姓疾苦、傳廉潔家風、與君子為友的廉潔文化因此被不斷發(fā)揚光大,又被賦予廉潔自律、敬畏權(quán)力、審慎用權(quán)、權(quán)力制約等新的內(nèi)涵。對為官者,廉潔從舊時的軟要求變成今天的硬約束,私德修煉是本分,提升官德是基石,接受監(jiān)督是保證。將自律與他律有效化合,成就朗朗乾坤、政治清明。
清風拂面來,“廉”花處處開,廉政人人愛!
作者: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重慶行政》雜志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