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的景物描寫,就像給文章穿上了一件絢麗的外衣,輕輕一抹,就能讓文字染上晨曦的溫柔或暮色的深邃。修辭手法就是這支繪景妙筆的點睛之墨——當比喻把遠山揉成淡青色的水墨,當擬人讓溪澗捧著月光奔跑,當排比在湖面鋪展開層層疊疊的漣漪,那些沉睡在紙頁間的景物便有了呼吸,帶著露水的清新與煙火的溫度撲面而來。下面,我們以經(jīng)典文章為例,找到在景物描寫中運用修辭手法的秘訣。
一、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繪景如在眼前
比喻,就像一座橋梁,將抽象或難以描繪的景物與我們熟悉的事物相連,讓我們輕輕松松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生動的畫面。當遠山化作“淡青色的海螺”,當銀杏葉鋪就“碎金鋪地毯”,那些原本模糊的風景突然就有了觸手可及的輪廓。如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是這樣寫的:“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fā)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作者將“萌發(fā)的葉子”比作“綠茵茵的波浪”,以動態(tài)的“波浪”比喻靜態(tài)的樹葉,既突出了新葉茂密、生機盎然的形態(tài),又暗含著春風拂過的輕柔觸感,使靜態(tài)景物產(chǎn)生了流動的韻律美,展現(xiàn)出春雨滋潤下萬物復(fù)蘇的蓬勃生命力。
二、擬人:賦予景物生命,增添情感溫度
擬人,能賦予無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動作和思想,讓它們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人情味兒。朱自清的《春》中就有類似的句子,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偷偷地”“鉆”等詞賦予了小草人的情態(tài)與動作,既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動態(tài)感,又傳遞出作者對春草萌動的驚喜之情;而春風借助“撫摸”這一擬人化動作,細膩地傳達出了其柔和與親切的一面,自然地引出了泥土、青草、花香等氣味,使觸覺與嗅覺相通,構(gòu)建出多感官交融的春日圖景。
三、排比:增強語言氣勢,渲染環(huán)境氛圍
排比是文字間的鼓點,能讓景物描寫在節(jié)奏里跳起舞來——看,那春柳抽芽時,“新綠、淺綠、鵝黃”,層層疊疊漫上枝頭;秋山染色時,“赤楓、金杏、黛松”,潑墨般撞進眼眶;冬雪落窗時,“碎玉、棉絮、鹽?!?,撲簌簌直往瓦縫里鉆。足見排比的使用會使行文節(jié)奏變得明快,增強表達的氣勢。如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是這樣寫的,“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示出一種自然、平靜”,這里的“傾盆瓢潑”“綿綿如絲”“淅淅瀝瀝”三個短語進行了排比,以不同形態(tài)的雨勢作對比,突出了秋雨“自然、平靜”的獨特氣質(zhì),通過否定與肯定的對照,既排除了夏雨的“暴烈”與春雨的“纏綿”,又精準定位秋雨的“沉穩(wěn)”,為后文“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抒情做足了鋪墊。
四、多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打造絢麗多彩的景物畫卷
在眾多優(yōu)秀的作品中,作者往往不是單一地使用某種修辭手法,而是將多種修辭手法綜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生動的景物描寫。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边@里就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將春天的蓬勃生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心生向往。
比喻是“具象化的魔法”,讓抽象的季節(jié)特征化為可觸的物象;擬人是“情感的注射器”,使草木風雪皆具人的溫度;排比是“節(jié)奏的指揮棒”,讓抒情如樂章般層層遞進。當三者交織,景物就不再是自然的標本,而是對作者“心中之景”的投射。同學(xué)們在閱讀和寫作時,要仔細品味這些修辭手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