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鄰家的“春”一定是極富有畫面感的,如繁花盛開的園地。但作者并沒有這樣打開春天,而是對鄰家女孩兒做了一番介紹,說她面對世事“波瀾不驚”,因為,她家有一片春。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滿滿一柜子書一一這就是春?這正是藝術的高妙之處,精神的春天寓意著少年的希望與未來。
緊接著,露臺場景順勢推出,似乎是一種微縮的春,與滿滿一柜子書交相輝映。當這兩種春的元素聚集在同一空間,春的氛圍及寓意便氤氳出來,爬滿我們心靈的每一個空間。
如果故事寫到這里就結束,并不能抵達春天的驛站。只有讓人物的情感在春天的氛圍中發(fā)生碰撞,與之相關的細節(jié)震撼才得以產生。因此就有了“我們”的離別、“我”的自責和一夜無眠。
值得探究的是,女孩兒的爺爺奶奶兩度亮相,既表達了他們的情感輸出,也完成了故事結構上的呼應。作者為什么要設計“爺爺奶奶老了”這個謎團呢?隨著女孩兒的“春天\"的到來,以及女孩兒家中的變故,這個謎像霧一般在故事空間彌散,給讀者思索的空間。
故事中,盆栽作為一個意象悄然出現(xiàn),頗有深意。所謂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被賦予了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借物抒情”,爺爺?shù)呐柙员磉_了春天里老者對生命的深刻懷想和留戀。
這篇作文構想巧妙,意味深刻。一個小問題在于,作者講故事時,要時刻注意到女孩兒、植物、書籍三者之間的情感關系,特別是關于書的呼應,很有必要。在故事結尾,那些書能不能再出現(xiàn)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