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詩壇巨擘陳子昂留給后世的,除了卓越的文學革新理論,還有《感遇詩三十八首》組詩。這組詩歌以“鳳凰不識”“沸羹之聲”“厚民愛生”等豐富內(nèi)涵彼此聯(lián)系,最終與傷時憂世的主題形成呼應。這種創(chuàng)作特征的形成,既源于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底色,也與其個人心性密不可分。詩人以筆墨書寫現(xiàn)實,展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陳子昂(659—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縣人,生于名門,《唐才子傳》記述他少時“任俠尚氣弋博”,年十七八折節(jié)向?qū)W,二十四歲舉進士。此后仕宦十余年,兩次從軍,兩度歸隱,兩度身陷圖圖,顛沛半生。飽蘸了酸辛悲憫的《感遇詩三十八首》,是詩人浮沉生涯的總結(jié)。664年,武周集團逐漸開始把持朝政,一直到705年,武則天病逝、唐中宗李顯復辟,武周時代才結(jié)束。陳子昂一生都生活在武周政權(quán)之下,他的所歌所泣,都與其密切相關(guān)。
一、時代政治底色
陳子昂一篇《諫靈駕入京書》為民所憂,真摯動人,武則天能詩善文,自然對其才華大加贊許,甚至稱他為“地籍英靈”。陳子昂官拜麟臺正字,卻也因此被劃為“名教罪人”。武則天執(zhí)政初期推行的某些政策確實合理可行,顯示出她治理國家的才干與雄心。這時的陳子昂,是一只急欲振翅的雛鷹,他雄心壯志,迫不及待地將新政比為“堯舜之政”。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陳子昂“詣闕上書、上表獻頌”,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全然不顧那些封建正統(tǒng)人士對武則天的議論。這恰好體現(xiàn)了他“吾往矣”的政治熱情與社會責任感。
可事件的走向讓他不得不改變態(tài)度。他意識到武則天“外有信賢之名,而內(nèi)有疑賢之心”。武則天大肆鏟除異己,任用酷吏,人人自危。陳子昂發(fā)揚“文死諫”的精神,連上三封奏疏。這些奏章勾連古今,情理俱在,勸諫武則天“措刑”,否則必將導致民心惶惶不可終日。他還在多篇文章中強調(diào)選賢舉能對于國家的重要性,提出“得賢須任,既任需信,既信須終,既終須賞”“圣必借賢以明,國必待賢以昌”。究其根本,他是為了富國安民。
“富國安民”是陳子昂一以貫之的政治主張,早在未出仕時,他就曾寫下:“天地之道,莫大于陰陽,萬物之首,莫大于黔靈,王政之貴,莫大于安人?!边@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觀點。他有理想,可那個時代并沒有燕昭王。詩人長期受到武氏集團的猜疑和迫害,未得善終?!案杏觥倍终f明,詩人是有感于不遇:不遇圣主,不逢明時。
二、傷時憂世主題探究
總的來說,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繼承了漢代“士不遇”賦的主題。從內(nèi)容上來看,該組詩大致包含言志詩、美刺詩、懷古詩等。聞一多認為,陳子昂的詩中富有宇宙意識、社會意識,“飽含著悲天憫人的深意”。子曰:“仁者愛人”,可為政者殘暴不仁,他怎能不傷時憂世?
《感遇詩三十八首》失落的多,快意的沒有。筆者按照詩人言說之意,將該組詩分為如下三類:鳳凰不識、沸羹之聲、厚民愛生。它們彼此之間有同調(diào)、交合之處,但都體現(xiàn)了傷時憂世的主題。
(一)鳳凰不識一“歲華竟搖落,芳意竟何成!”
傷時憂世主題中,包含了詩人對自身的哀嘆和自我形象的書寫。
其一,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他十七八歲折節(jié)向書,《陳氏別傳》稱他:“慨然立志…數(shù)年之間,經(jīng)史百家,罔不該覽。”入仕后更以“感識思報國,拔劍起蒿萊”的赤誠投身國事,卻始終未獲重用。詩人在《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三十)中,借“箕山有高節(jié),湘水有清源”之句,展現(xiàn)了面對現(xiàn)實不公時的精神堅守。
在《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二)中,詩人以“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起筆,借蘭草與杜若自況。在春夏之際,這兩種香草茂盛美麗,搖電動人,最終卻“盡搖落”。此詩是詩人在歸田后所作,回想過往,深感壯志未酬、功業(yè)難成,恰似草木凋零、芳華逝去。詩人托物言志,暗含了“美人遲暮”的生命悲嘆。這種以蘭芷象征高潔品格的表現(xiàn)手法,與屈原的抒情傳統(tǒng)遙相呼應。
“但恨紅芳歇,凋傷感所思。”陳子昂多次上書都石沉大海,又遭打壓,深感仕途之幻滅。他通過寫芳樹由盛到衰,寄予了其從躊躇滿志到失意落寞的感觸。
其二,病體抱恙,愈感人生艱辛。古人并不諱言疾病,本組詩里陳子昂也談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
“疲疴苦淪世,憂悔日侵淄?!边@首詩同樣作于歸田之后,但閑適的生活并未讓詩人歡愉自在。憂、悔、疾病都使他感到痛苦。
楊守森曾說:“生命意識,是具有了意識活動能力的人類,對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與體悟,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對人的生命意義的關(guān)切與探尋?!痹娙穗y覓用武之地,縱使無人賞識、無處依托,他亦不墮其志、不作小兒態(tài),始終追慕高潔的品格,像屈原一樣堅守政治理想。
(二)沸羹之聲一“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p>
“如蜩如螗,沸羹之聲”典出《詩經(jīng)·大雅·蕩》,形象描繪了因統(tǒng)治者“疾?!保ū┱┡c“滔”(慢德,惡行)而引發(fā)的民怨沸騰之狀?!睹娦颉逢U釋此詩:“《蕩》,召穆公傷周氏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边@正與陳子昂在《感遇詩三十八首》中針砭武周集團苛政、厲德的創(chuàng)作意圖相呼應。
美刺詩常被劃分為頌德與諷諫兩類,但在這組詩中,詩人并未對武周政權(quán)“說過好話”,而是著重揭露了其暴政,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愚弄百姓,驕奢淫逸?!笆ト嗣茉瑧质纴y其真?!蔽鋭t天為登上帝位,竭力乞靈于天,其心腹武承嗣甚至偽造瑞石,文云:“圣母臨人,永長帝業(yè)”以愚弄百姓。她還大肆揮霍民脂民膏,興建眾多佛寺與佛像,企圖麻痹民眾,這些都是陳子昂所唾棄的。一句“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云構(gòu)山林盡,瑤圖朱翠煩”直指武則天的奢靡與專權(quán),使國家陷入混亂。此外,陳子昂還以三首同調(diào)詩歌,分別回顧了荒誕的周穆王、誤國的楚襄王以及奢靡的楚寧王,感慨“雄圖今何在?黃雀空哀鳴”,他主張開源節(jié)流、發(fā)展生產(chǎn),如在《諫政理書》中便倡導勸農(nóng)耕桑、興修水利。
其二,大興冤獄,實施恐怖統(tǒng)治。武則天為鞏固權(quán)勢,自天后時期起,便不斷制造冤案、濫用酷刑?!杜f唐書·魏元忠傳》記載:“臣猶鹿也,羅織之徒,有如獵者,茍須臣肉作羹耳,此輩殺臣以求達,臣復何辜!”彼時朝堂之上,陰云彌漫,陳子昂在釋褐之后,以“誰見孤城蘗,青青成斧柯”抒發(fā)了入朝為官期間所承受的心理重壓。
《詩經(jīng)》中不乏怨責朝政、傷憫時世的政治抒情詩,如《節(jié)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皆為“亂世之音怨以怒”的典范。陳子昂的詩歌不僅立足現(xiàn)實,更承襲了《國風》《小雅》美刺比興的文學傳統(tǒng)。
(三)厚民愛生一“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p>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悲憫”解釋為:“哀憐、憐憫?!标愖影菏且晃幌的顕野参Ec生民疾苦的詩人,抒懷質(zhì)樸無華,真摯動人。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百姓的仁愛之心。
首先,陳子昂對于世人追名逐利乃至互相誹謗、爾虞我詐的行為,予以堅定批評。在其《感遇詩》(其十)中,詩人先總寫:“深居觀元化,悱然爭朵頤。饞說相啖食,利害紛凝凝?!彪S后列舉了佞人和商賈的不正行為?!罢l見鷗夷子,扁舟去五湖?”此二句是諷刺世人貪圖利祿,不能如范蠡一般全身而退。
“如何嵩公輩,詼謫誤時人。先天誠為美,階亂禍誰因。”宮嵩之流、盧生奏錄圖讖、夏賀良與王嘉的讖文,皆無法挽救時代衰亡。為一己私利妄自陳說、歪曲天命的人,只會給時代帶來禍亂。
其次,陳子昂對百姓充滿關(guān)懷。公元692年,武后下令“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此詔令致使“江淮旱,饑,民不得采魚蝦,餓死者甚眾”。陳子昂痛批此舉是“矜智道愈昏”。
戰(zhàn)爭與禍亂致人流離失所,陳子昂極力反對窮兵武、蓄意挑起戰(zhàn)亂。他看待戰(zhàn)爭,首先著眼其對國家和百姓的利害關(guān)系,將戰(zhàn)爭分為“攻”與“誅”兩類,認為強國攻打弱國是不正義的戰(zhàn)爭,會造成田園荒廢、民生凋蔽、天下大亂。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欲征伐吐蕃,先由雅州進攻羌人,時為麟臺正字的陳子昂斷然上書,分析羌民平白受戮必生怨恨,又主張“計大不計小,務德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其利則慮其害”,建議以德服人或恩威并施取代遠征。他在《上軍國利害事(三條)》中也痛陳,戰(zhàn)事一起,百姓將苦不堪言,家散人亡,天下不得安寧。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邊塞之地,尸骸棄于荒野。逝者已矣,孤兒與老人卻無依無靠?!吧硤鏊馈迸c“塞上孤”構(gòu)成對仗,詩人以有情之筆觸,抨擊無情的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詩人借吟漢代史事,表明突厥叩邊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也提醒統(tǒng)治者應修備邊防,以遏制侵擾。
陳子昂心懷天下,以安民為旨歸。他以哲理詩、詠史詩,批判武則天任人唯親、忠愚難辨,也抨擊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陳子昂無愧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贊譽,但他終究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耙焕K將何系?憂醉不能持”,陳子昂掩面泣懷,他不斷呼喚明君、太平盛世,不過是不想讓更多的人遭受風雨的侵襲。
三、傷時憂世主題成因
陳子昂詩歌中流露的傷時憂世主題,既源于時代政治氛圍的熏染,更與其獨特的人生際遇密不可分。陳子昂心性慈悲。他性格中的忠義、善良、悲天憫人、嫉惡如仇等特質(zhì),十分鮮明。
好友盧藏用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中提到:“至于感激頓挫,微顯闡幽則《感遇》之篇存焉。”陳子昂目睹萬民受苦,他內(nèi)心黯然神傷,并借助文字將其表達出來,流傳后世。
陳子昂出生于蜀中的一個豪族。據(jù)《梓州封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記載,陳氏家族田地廣袤,“家累千金”,且一直綿延了61代。其祖父陳辯“以豪英剛烈著…為郡豪杰”,父親陳元敬更是將家族的英雄豪氣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皩汆l(xiāng)人阻饑,一朝散萬鐘之粟而不求報。于是遠近歸之,若龜魚之赴淵也?!标愖影荷谒?、長于斯,身上自然也帶有豪俠之氣?!蛾愂蟿e傳》記載:“嗣子子昂,奇杰過人,姿狀岳立,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彼€受到家學中“賢圣遇合”觀念的影響,渴望在廣闊天地中大展宏圖。陳子昂十七八歲求學后,“數(shù)年之間,經(jīng)史百家,罔不該覽”,樹立了“以公濟天下”的宏偉政治抱負,也促使他走出家門,踏上仕途。
陳子昂為人忠義,堪稱報國之士。他多次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絕非蠅營狗茍之輩。在《諫靈駕入京書》中,他曾言人臣當“實以為殺身之害小,存國之利大”。實際上,他一生僅先后擔任過麟臺正字(正九品下)、右衛(wèi)胄曹參軍(從八品下)、右拾遺(從八品上)三任小官,期間還曾兩度入獄,但始終正直剛烈,正氣凜然,不改其志?!陡杏鲈娙耸住肥且徊吭娙伺c時代共鳴的厚重命運交響曲?!霸娛ァ倍鸥υ凇陡杏鲇羞z篇》中盛贊陳子昂“終古立忠義”,這正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之人的情感共鳴。
四、結(jié)語
陳子昂在《感遇詩三十八首》組詩中,圍繞鳳凰不識、沸羹之聲、厚民愛生等主題,寫盡世間百態(tài)、淋漓萬象。這組詩不僅體現(xiàn)出他厚重的社會意識、出色的政治思想與獨特的哲學觀,還映照出其追求理想時所蘊含的俠氣,以及功業(yè)未就時直面挫敗的內(nèi)心獨白。“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此句無疑是陳子昂心憂蒼生、悲天憫人的最佳注腳。明代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評此詩道:“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這般人生,何其悲愴!
參考文獻
[1] 彭慶生.陳子昂詩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 聞一多.唐詩雜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徐鵬.陳子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4] 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楊守森.生命意識與文藝創(chuàng)作].文史哲,2014(6).
[6] 杜曉勤.從家學淵源看陳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詩歌創(chuàng)作].文學遺產(chǎn),1996(6).
[7] 鄭盤峰.陳子昂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2.
[8] 趙曉華.論陳子昂《感遇》的整體性、主題淵源及復古價值Ⅲ].文藝理論研究,2023(6):
[9] 陶武先.才情厚重骨氣端貞一陳子昂人生芻議Ⅲ.社會科學研究,2018(4).
[10]趙曉嵐.宇宙·歷史·人生一對聞一多論陳子昂的闡釋Ⅲ].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
[11]許總.論陳子昂人生心態(tài)與詩風演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12]張銀堂,賈慧卿.先覺者的悲歌一大悲劇中的陳子昂].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