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03-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前部長陳寶生指出,“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yè)課教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2]。文學理論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重要課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作為河南省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肩負著為地方培養(yǎng)兼具文化底蘊與實踐能力的人才重任。本文基于河南本土文化資源與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定位,在實際教學中探索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改革路徑。
1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面臨的困境
文學理論類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概論與西方文論是其代表性課程。文學概論作為專業(yè)必修課,聚焦文學本質、創(chuàng)作與接受等基本原理;西方文論作為普遍開設的專業(yè)選修課,梳理古希臘至后現代主義的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脈絡。二者構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理論課程支點,但傳統(tǒng)教學中,其專業(yè)知識講授與價值引導常處于割裂狀態(tài)。
1.1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度不足
文學理論類課程思辨性強,授課難度大,高校負責相關授課的多為長期受知識浸潤的專任教師,隊伍專業(yè)背景單一。這雖能保證授課質量,卻也構筑了漢語言文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壁壘。有學者指出:“由于思政專業(yè)教師受過思政育人方式方法的專門訓練,并且他們的思政教育內容相對較為系統(tǒng)、集中,在育人方面較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可能更加得心應手,成效也可能更加明顯。而非思政教育專業(yè)的課程任課教師則顯得較為茫然,相對較難適應課程思政育人的角色?!盵3]總體來看,文學理論授課教師缺乏融入課程思政要素的自覺意識,對思政教育實施過程理解片面,導致專業(yè)與思政教育融合度不足。在教學實踐中,文學理論類課程教學目標側重專業(yè)知識傳授。以文學概論課程為例,受學時設置、學生知識儲備等因素限制,學生易將西方文藝理論視為文學批評的普適標準。而當前文學理論學習需靈活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學理論和國外積極成果三種思想資源,但教師常將思政教育作為附加內容,未與專業(yè)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致使學生難以形成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
1.2教學內容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文學理論授課教師因思政育人經驗匱乏、主動融人思政要素意識淡薄,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表層化問題。以西方文論中“讀者接受文論”章節(jié)教學為例,教師雖能深入講解理論概念,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時生硬牽強,即便采用中西對比教學思路,也常蜻蜓點水,且未能充分挖掘“人民群眾接受選擇對文學經典形成的決定作用”等思政亮點,未自然銜接至“當代中國文論話語建設”,挖掘中華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此外,多數文學理論課教師在講解文學作品和闡釋理論時,未能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導致教學內容缺乏深度與思想性。部分課程因課程思政目標導向單一,充斥“貼標簽式”的思政元素嫁接,教師授課缺乏對理論邏輯與文化語境的深度辨析,削弱課堂學術的嚴謹性,引發(fā)學生認知抵觸。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受自身能力與經驗限制,未能把握中西文論價值對話點,備課時沒有建立從批判借鑒到創(chuàng)新轉化的完整邏輯鏈條。
1.3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單一
河南民辦高校文學理論類課程仍普遍采用“教師講授一學生記錄一期末筆試”的傳統(tǒng)模式。課程思辨性強,導致課堂互動性與體驗性不足,學生參與度低,尤其是民辦高校學生知識儲備欠缺、重實踐的特點與傳統(tǒng)模式局限性的矛盾突出。教師在融入思政教育時存在形式化問題,未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調整教學方法,致使思政與專業(yè)教學脫節(jié)。例如,文學概論中“文學與現實關系”等議題,學生多依賴背誦“模仿說”等抽象概念,缺乏創(chuàng)作或文化調研等實踐,使價值引導停留在口頭認同層面,未能轉化為情感認同與行動自覺。而期末閉卷筆試的評價體系側重專業(yè)知識考核,缺乏對思政教育的科學評價指標,難以衡量學生思政素養(yǎng)提升與教師教學效果,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
2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推進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可以從三維目標定位、思政元素重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優(yōu)化幾個方面著手,探討相應的解決策略。
2.1定位教學目標:貫通三個維度體系
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首要任務是重構教學目標體系,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tǒng)一,使專業(yè)認知與價值引領雙向滲透。
在知識傳授維度上,一方面,要系統(tǒng)講授文學理論的核心概念、發(fā)展脈絡與批評方法,如對文學活動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等基本知識的講解要清晰到位;另一方面,需著力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學理論體系誕生的歷史文化語境。由此引導學生形成中西文明互鑒的比較視野。在能力培養(yǎng)維度上,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導向,著重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文學理論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辯證分析中外文學現象與文本,鼓勵學生自主撰寫評論文章,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增強寫作輸出的本領。在價值塑造維度上,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藝觀點,不斷涵養(yǎng)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以及在當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此同時,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文藝理論與人民文藝的創(chuàng)作實踐結合,辯證評價文藝作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
2.2重構教學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元素
要想打破“貼標簽式”的思政元素嫁接,關鍵要在教學目標三維體系重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學理論話語資源蘊含的思政價值點,并將其有機融入知識體系。
其一,要重視人文精神。在講解文學的本質是“人學”等理論知識時,可引入中華文化中“仁者愛人”等人文關懷思想,并批判借鑒西方人道主義思想中的積極因素。通過分析經典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真善美的歌頌,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其二,要弘揚家國情懷。例如,在講授“文學功能”時,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覺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文藝作品如何實現教育功能,引導他們闡述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的重要性。其三,要聚焦社會責任??梢笋R克思主義文藝觀關于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結合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引導學生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和社會責任感。其四,要厚植文化自信。在講解西方文論的同時,需重點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論的對比及其延伸問題。例如,在講解“文學批評方法”時,對比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與中國傳統(tǒng)的“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說,從而顯示出中華文論的思想底蘊,引導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立足本土、融通中外的文化自信。
2.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活化思政融入形式
要推動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改革,需探索多元化、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打破“理論滿堂灌”的窠白,活化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融入形式。
其一,可開展案例分享與情景體驗式教學。一方面,精心設計與思政元素緊密結合的本土案例,借故土同鄉(xiāng)的熟悉感引發(fā)學生深層的情感共鳴。例如,解讀透視河南當代作家劉震云作品中對鄉(xiāng)土中國與時代變遷的深刻反映,在文學批評實踐中自然滲透價值判斷。重點開發(fā)一批具有河南特色、貼近應用型本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學理論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另一方面,嘗試利用河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情景體驗式教學。涉及開封宋都文化等內容,可組織或引導學生參觀博物館等文化遺址,或開展地方非遺微型調研,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文化底蘊,深化對“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其二,可激發(fā)青年大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以賽促學。結合課程內容,組織“文學評論寫作”“河南地方文化微調研報告”等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挖掘本土文化價值,將知識學習、能力實訓和價值體認融為一體。
2.4教學評價優(yōu)化:保障思政實效
推進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將價值認同與能力發(fā)展作為重要評價維度。
其一,過程性評價要強化思政融入度考查。在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發(fā)言、案例分析報告、小組項目展示、讀書心得匯報等環(huán)節(jié),不僅要評價其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其價值立場是否端正,如分享匯報的內容是否能夠體現人文關懷,并將之明確作為過程性評價的一項得分指標。其二,結果性評價要增設考查價值導向與能力應用的題型。期末考試中,除考查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增加開放性的案例分析題、材料解讀題。重點考查學生的理論分析、思辨能力以及隱含的價值判斷。其三,促進評價主體多元化。在小組項目、實踐成果評價中,引入學生自評、互評環(huán)節(jié),全面衡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思政育人效果。
3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反思
特色,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改革圍繞河南本土文化資源深度開發(fā)與協(xié)同育人機制創(chuàng)新整合展開,形成關鍵經驗與反思方向。
本土文化教學資源開發(fā)上,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而且開封深厚的歷史文化能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素材。一方面,構建河南文學思政元素資源庫,采集劉震云小說、穆青人物寫作等本土名家創(chuàng)作,深度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等元素,建立數字化資源庫,為教師備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進一步開發(fā)主題化教學案例,如在“文學接受”理論教學中,引入河南民間故事、地方戲曲流傳史等,闡釋人民群眾在文藝經典形成中的作用。協(xié)同育人資源整合方面,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資源局限,重點調配校內外資源。師資隊伍建設上,通過課程思政專題培訓以及“中原文藝名家工作室”等實踐項目,提升校內教師的課程思政與實踐能力。同時,聘請河南及開封作家協(xié)會資深人士擔任行業(yè)導師,以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案例分享與專業(yè)引領。此外,大膽創(chuàng)新構建跨校共同體,可發(fā)起建設“中原文學理論課程思政聯(lián)盟”,重點聯(lián)合省內同類應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思政案例展評等活動,搭建常態(tài)化交流平臺。利用線上媒介,建設思政教學案例共享平臺,鼓勵聯(lián)盟內教師上傳原創(chuàng)的、融入河南元素的優(yōu)質課程教學案例,集思廣益,協(xié)作攻關,形成可推廣的案例資源庫。
4結語
總體來看,通過貫通定位教學目標、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活化教學融入形式、優(yōu)化多元評價體系,并充分利用河南本土文化資源、構建協(xié)同育人機制,能夠有效提升文學理論類課程思政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既能有力促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tǒng)一,也能為同類院校,特別是地處文化資源豐富區(qū)域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可資借鑒的課程思政建設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8(Z3):7.
[3]葉官謀.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思政育人的四個維度[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0(3):57.
基于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應用型本科定位與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