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學模式指創(chuàng)造令人沉浸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投入,提升學生參與度。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比較枯燥,以講授式為主,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失去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欲望,無法沉浸于課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體驗為重點,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沉浸式手段,讓學生體會音樂魅力。
一、創(chuàng)設沉浸式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沉浸式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是最為重要的沉浸式教學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快速進入沉浸狀態(tài),但需要根據(jù)學情選擇合適情境??紤]到初中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有限,教師應選擇更為直觀的教學情境,例如視聽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讓學生對抽象性音樂內容產生具體感知,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
1.挖掘視聽資源
音樂是感知的藝術,因此感官刺激是了解音樂的主要途徑。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觀的情境體驗,使其對情境內容產生感知,讓學生沉浸于音樂氛圍,打造沉浸式教學基礎。最為直觀的沉浸式情境即視聽情境,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視聽情境,在互聯(lián)網上為學生挖掘豐富的視聽資源,使學生接受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自然地進入沉浸學習狀態(tài),對音樂產生充分了解。
在教學《場景》一曲時,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組織學生觀看芭蕾舞劇《天鵝湖》的第二幕開場片段,伴隨著管弦樂,學生認真觀看變成天鵝的公主在臺上緩慢舞動,感受到公主的優(yōu)雅與高貴,紛紛發(fā)出贊嘆。教師解釋,這段表現(xiàn)出公主內心其實充滿哀怨。視頻結束后,學生詢問教師是否能夠再看一些片段,教師當即使用互聯(lián)網搜索其他視頻片段,讓學生繼續(xù)觀看,直到學生感到滿足,再開展該曲的豎笛教學。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視覺與聽覺兼顧的教學情境,為滿足學生需求,從互聯(lián)網挖掘更多情境資源,使學生始終維持沉浸狀態(tài),在學生的沉浸感尚未消退時,快速銜接主要教學內容,將沉浸式教學模式成功帶入課堂。
2.引入音樂故事
絕大部分音樂都基于背景故事,聽者是否了解音樂背景故事,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對音樂的理解。音樂教學也不能忽視音樂背后的故事,初中學生依然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音樂賞析,教師應主動引入音樂故事,在音樂賞析過程中,利用音樂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了解音樂背景,感受音樂文化底蘊,使學生沉浸于音樂,達到沉浸式教學目標。
進行《大海與辛巴達的船》一曲的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初步熟悉歌曲。歌曲本身為管弦樂,學生聽了幾遍,仍然不懂歌曲所表達的意思,于是詢問教師這首歌曲的具體情況。教師為學生介紹,這首歌曲來源于《一千零一夜》,也被稱為《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辛巴達就是故事里的航海家。部分學生聽到這個故事,聲稱自己讀過這個故事,教師邀請這幾位學生為其他學生講述故事,學生都產生了興趣,就故事情節(jié)展開熱烈討論,課堂氛圍極佳。教師為學生揭示音樂故事背景,激發(fā)了部分學生的發(fā)言欲望,教師趁機邀請學生講述具體故事,使學生迅速沉浸于故事情節(jié),為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提供充分基礎。
3.貼近真實生活
在很多學生眼里,音樂是高雅藝術,距離自己的生活較為遙遠,很難產生代入感與參與感,也無從進入沉浸狀態(tài),這對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帶來阻礙。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音樂貼近學生真實生活,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親切感,感覺到音樂與自身存在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欲望,使其沉下心來聆聽音樂、理解音樂,以生活視角代入音樂內容,促進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效果。
以《前門情思一大碗茶》一曲的教學為例,在進行該曲的學唱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閱讀并解讀歌詞。學生閱讀歌詞后,認為歌曲主人公海外留學回來,十分思念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餐食產生懷念之情。教師向學生講述自己的事情:小時候家里都是家常菜,感覺吃膩了,長大后到外面吃到美食,但還是覺得老家的家常菜更香。學生也發(fā)出了同樣的感嘆,認為還是家鄉(xiāng)的食物好吃,和價格根本沒關系。經過一段時間交流,學生理解歌曲內涵,對歌曲產生親切感,以積極的狀態(tài)開展歌曲學唱,取得良好教學實效。教師通過自身生活經歷,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學生解讀歌詞,使學生產生強烈共識,主動分享生活經歷,讓沉浸式教學落到實處。
二、實施沉浸式互動,激發(fā)教學活力
互動交流也是提升教學沉浸度的有力手段,但音樂教師總是急于推進音樂賞析、音樂學唱環(huán)節(jié),縮減互動交流比例,而為數(shù)不多的互動交流也以教師為主導,顛覆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被迫成為學習客體,失去參與感與沉浸感,與沉浸式教學模式目標背道而馳。教師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實施沉浸式互動,多開展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通過趣味問題、賞析交流、合作訓練的方式,使音樂課堂煥發(fā)活力,保證沉浸式教學模式的順利應用。
1.開展趣味問答
學生的抽象思維尚未發(fā)育完全,需要教師以提問形式對學生思維進行引導,適用于音樂賞析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中,即便教師邀請學生進行賞析,學生也不敢提出見解,選擇閉口不答,這其實只是學生缺乏賞析思路,教師要進行引導,通過開展趣味問答活動,讓學生逐一攻破思維瓶頸、串聯(lián)賞析思路,在進行賞析推理時,學生自然會產生恍然大悟之感,對音樂的絕妙內涵產生感慨,持續(xù)對音樂進行沉浸式探究,推動沉浸式教學進度。
在《鱒魚》一曲的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歌曲聽賞,歌曲播放到第二樂段的變奏處,教師向學生提問:這里的變奏代表歌曲情緒突然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學生回答,情緒更為歡樂。教師繼續(xù)詢問:那伴隨這個變化,魚現(xiàn)在在做什么呢?學生回答:魚更開心地在玩耍。教師再次播放歌曲,讓學生仔細聆聽,并詢問學生是否能聽見魚跳出水面的聲音?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確有其事,回答鱒魚肯定玩得很開心,在互相追逐打鬧,反復跳出水面。教師繼續(xù)按照歌曲樂段順序,在合適的地方暫停,與學生進行一系列趣味問答,直至歌曲結束。教師利用反復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歌曲賞析?;诟枨适卤尘?,教師的提問形式生動而童趣,喚醒了學生的童心,學生積極配合教師進行問答,不斷完善歌曲賞析思路,在沉浸感中達到賞析目標。
2.交流賞析感受
音樂賞析并沒有固定結果,雖然存在書面上的標準答案,但在實際教學中應更為靈活。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地交流賞析感受,不強行壓抑自身想法,讓學生在逐步累積賞析經驗的同時,找到獨特的賞析技巧,促使學生在賞析時樂于思考、勇于表達,解決了音樂賞析結果固化的問題,獲得開放式賞析結果,使學生沉浸于賞析過程,形成音樂鑒賞能力。
學唱《游擊隊歌》一曲時,教師讓學生獨立開展歌曲賞析。教師隨機邀請學生講述自己對歌曲的理解,但連續(xù)幾位學生只說了一兩句,便沒有了下文。教師鼓勵學生,不要關心賞析的對錯,重點是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歌曲沒有任何問題。學生被說服,陸續(xù)舉手進行賞析。有學生表示,這首歌曲很樂觀、積極,但其實包含頑強的決心、對侵略者的痛恨,這樣的矛盾之處使積極情緒更為難得,感覺燃起斗志。在前面幾位學生的帶領下,其他學生也眾說紛繪,互相交流賞析感受,教師等待學生交流完畢,讓學生的表達欲望得到滿足。教師鼓勵學生放下顧慮,分享賞析感受,形成學生互相交流賞析感受的局面,維護了學生的沉浸式學習體驗,充分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
3.落實合作訓練
為推進音樂沉浸式教學,突出學生的音樂學習主體地位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獲得沉浸式感知。教師應落實合作訓練,在完成基礎技能教學后,開展針對性訓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還能自己控制訓練進度,具有較強自主性,使學生在沉浸式氛圍中不斷成長。
《讓世界充滿愛》一曲為流行歌曲,學生簡單地完成學唱,掌握了演唱技巧,但這導致學生缺失學習沉浸感。為提升沉浸感,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聲部合唱學習,讓學生根據(jù)聲部組建合唱小組,開展自由訓練。學生先將兩個聲部分開練習,再進行合唱練習,但合唱非常不和諧。教師此時沒有采取行動,繼續(xù)觀察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開始自行解決問題,沒有向教師求助。直到訓練結束,教師才上前檢驗學生的合唱情況,取得一定教學成果。教師出于沉浸感的考慮,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自主合作訓練,學生在遇見問題時,由于過于沉浸訓練過程,未曾想起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也尊重學生選擇,沒有干預學生練習,為合作訓練的連貫性與沉浸性提供保障,使沉浸式教學發(fā)揮作用。
三、深化沉浸式體驗,增強教學趣味
為深化學生的沉浸式體驗,教師可以采取促進情感理解、組織創(chuàng)編活動、鼓勵歌曲演繹等手段,使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純粹快樂,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與情感共鳴,提升沉浸式教學品質。
1.促進情感理解
情感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支撐作用,作為藝術類學科,音樂需要使用感情進行解讀,才能從情感層面理解音樂內涵。傳統(tǒng)音樂教學正是在情感交流上有所欠缺,才使得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師在音樂教學時應增加情感內容,體現(xiàn)音樂情感,讓學生理解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在情感引導下,逐漸產生沉浸式體驗,使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效果更為理想。
教學《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曲時,教師讓學生聽賞歌曲,詢問學生能否感覺到歌曲情感,學生簡單描述歌曲情感為熱血、激情、堅定等。教師向學生說明該曲的背景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紅軍四次渡過赤水河進行突圍的歷史事件,并詳細地講述了歷史事件細節(jié),學生聽到紅軍在渡河中所經歷的困難,感到非常不可思議,認為這無異于奇跡。受到情感驅使,學生認真投入歌曲賞析,取得預期成果。教師圍繞歌曲情感展開教學,通過講述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中的真實歷史事件,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情感,使學生沉浸式地投入歌曲學習,深入理解歌曲內涵。
2.組織創(chuàng)編活動
音樂創(chuàng)編是初中音樂課堂的組成部分,學生必須掌握音樂創(chuàng)編技能,發(fā)揮自身音樂創(chuàng)造力。在音樂創(chuàng)編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聆聽音樂、熟知音樂內涵,按照自己的理解對音樂進行自由創(chuàng)編,這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但能有效促進學生提升思考深度,實現(xiàn)沉浸式思考。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編,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創(chuàng)編,還可以讓學生開展創(chuàng)編展示,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互動,增強沉浸式教學效果。
在《搖籃曲》的教學中,學生對歌曲耳熟能詳,很快掌握了歌曲唱法。以學情為基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歌曲創(chuàng)編活動,先讓學生依照旋律進行填詞,學生稍加思索后便很快完成。教師再給予學生充足時間,讓學生對歌曲旋律進行自由創(chuàng)編,教師在臺下進行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都在認真思考,偶有學生提問,教師則給出提示。完成創(chuàng)編后,教師隨機邀請幾位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展示,展示過程中,其他學生都認真聆聽,給出積極反饋,獲得良好的創(chuàng)編體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歌曲創(chuàng)編活動,以先填詞再編曲的順序,由易入難地引導學生開展沉浸式思考,還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編展示機會,使學生收獲學習成果。
3.鼓勵歌曲演繹
歌曲演繹是提升學生參與度與沉浸感的有效方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歌曲演繹,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讓學生自主策劃演繹活動。學生在歌曲演繹過程中,將努力通過演繹展現(xiàn)歌曲內涵,在演繹上傾注更多心力,產生充分的沉浸式體驗。為滿足沉浸式教學模式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歌曲演繹舞臺,讓學生將演繹目標作為動機,進一步投入歌曲演繹訓練,提升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效率。
《大紅棗兒甜又香》一曲選自芭蕾舞劇《白毛女》,教師讓學生觀看該曲對應的舞劇片段,學生以此作為歌曲演繹的參考,開啟歌曲演繹活動。教師安排學生組成演繹小組,一起進行編排與訓練,鼓勵學生在歌曲演繹競賽中取得成績,前三名的小組會頒發(fā)獎品。學生受到鼓勵,產生競爭欲望,將全部注意力傾注在歌曲演繹中,呈現(xiàn)良好的歌曲演繹舞臺。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歌曲演繹比賽,利用學生的勝負欲,鼓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沉浸于歌曲演繹,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
沉浸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不算廣泛,但教學效果值得肯定。教師應發(fā)揮沉浸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劣勢,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落實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滲透,設計多樣化的沉浸式教學活動,營造沉浸式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沉浸于音樂學習。作為藝術學科教師,教師應探索更為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為音樂課堂注入生機,促進沉浸式教學模式的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陸梅.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實踐探究[J].教育,2025(03).
[2]楊華,淺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取向[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02).
[3]王堯.文化自信視域下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5(03).
[4]王黎.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戲曲元素的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