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逐步推進落實普通高中雙休制度,引發(fā)了廣泛討論。這不僅在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也將重建衡量人才的標準。對于“雙休令”,家長們意見不一。他們一方面心疼孩子每天早出晚歸,睡眠不足;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在家放不下手機,影響學習成績。至于學校,有堅決推行的,有猶豫觀望的,也有以固有思維看待“雙休令”,實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
“雙休令”之下,絕非是簡單的在校時長與在家時長的變化,看似此消彼長,實質是一次對于中學生的思想解放。曾幾何時,從清晨6時的早讀到深夜10時的自習,中學生每日16個小時處于學校構筑的管理系統(tǒng)之下,被無形的外力驅使著學習再學習。青春年少,本應五彩斑斕的時光,為著一個“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的目標機械地學習,卻不知道這目標的價值所在,意義所在。
當“雙休”不可避免時,家長和學校都在和學生談論自控力,大有一副得自控力者得天下的論調。筆者認為,面對“雙休”的變革,學生只具有自控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把自已控制在書桌前和題海中的學生已無法適應新高考改革,單純地用時間換分數(shù)的收效將會越來越低。而家長會幡然醒悟,放棄機械刷題的錯誤方法嗎?不,他們只會認為學生刷的題還不夠多,進而推斷學生的自控力還不強,還要讓孩子把更多時間用于刷更多的題。
“雙休”制度的推行,本質是將“他律的牢籠”轉化為“自學的田野”。但是,切莫破除了他律牢籠,又自我畫地為牢,變成“自律的牢籠”。家長最想看到的現(xiàn)象是學生一回家就乖乖地坐著背書、刷題,圍著課本和練習題打轉,認為這就是具有內(nèi)驅力了。嚴苛的自律對思想的禁錮更為可怕,也將學生的發(fā)展驅向了相反的方向。
新型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的標準,不是對重復性勞動的適應能力,也不是服從性的比拼,而是自控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當我們在談論自控力的時候,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顯得重要。只有探索欲和好奇心,才能激發(fā)出一個孩子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菰锴液唵蔚恼n本如何能激發(fā)孩子的探索欲,如何能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能力?與其讓孩子的學習空間從教室換到書房、客廳,擠破腦袋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倒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從課本和練習題的圍城中走向大自然,走向圖書館,走向實驗室,走向社會…
“雙休”的實行是教育變革的開篇,變革最終能走向何方,走到什么程度,獲得什么效果,真正要看高考選拔機制的變革。只有破除大學選拔以單純的分數(shù)來論英雄的模式,采取綜合評價的模式,更注重考核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指揮家長和學生從“題海戰(zhàn)術\"和“機械刷題”中脫離出來。
讓我們和孩子共同迎接“雙休”政策帶來的機遇,積極適應從“應試競爭”向“全面發(fā)展”的轉型。我們要打破“時間等于分數(shù)”的陳舊觀念,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推動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全面的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更加契合“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