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書壇,能與“書圣”王羲之比肩的,恐怕就只有他的小兒子王獻之了。因王獻之書法成就卓絕,后人便以“小圣”稱之,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父子雙星的傳奇?!稌x書·王獻之傳》中這樣描述他:“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鼻嗄陼r期的王獻之才貌雙全,連當朝公主都非他不嫁。他與父親王羲之,再加上東漢的張芝、三國的鐘繇,合稱為“書中四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圣”王獻之!
人物簡介
王獻之(公元344一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瑯琊臨沂人。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曾在朝廷為官,一直做到中書令,所以被稱為“王大令”。王獻之兒時向父親學習書法,后來又學習張芝。
他將眾人的筆法融會貫通,并進行創(chuàng)新,進一步改變了漢魏古樸的書風。與王羲之書法勁健豐潤而端莊雅逸的特點相比,王獻之的書法顯得“文采風流”,有奔流到海、一瀉千里之勢。他的楷書自然靈動,風神瀟灑,點畫珠圓玉潤;他的草書筆走龍蛇,富于變化。王獻之的書法作品有《洛神賦十三行》《廿九日帖》《中秋帖》《地黃湯帖》《鵝群帖》《十二月帖》《授衣帖》《鴨頭丸帖》等。
王獻之和“十八缸水” 的傳說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他七八歲時開始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關于他刻苦學書的經歷,有許多傳說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看小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他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边€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讓小獻之在扇子上寫字,小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畫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于扇面上。眾人對小獻之的書法繪畫天賦贊不絕口,這慢慢地滋長了他的驕傲情緒。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我只要再寫上三年,水平就能和父親差不多了吧?”母親搖搖頭。小獻之又問:“五年總行了吧?”母親又搖搖頭。小獻之急了,對母親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
“你要記住,寫完院子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毙~I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小獻之心中不服,但也只能咬牙繼續(xù)練習。在用盡三缸水后,小獻之就迫不及待地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誰知,王羲之一張張看過,卻一個勁地搖頭。終于在看到一個“大”字時,王羲之露出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點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小獻之。
小獻之心中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認真看了很久,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p>
小獻之聽后羞愧難當,知道自己和父親的差距后,再也不敢驕傲自滿了,開始認認真真地練字。在用盡十八缸水之后,他的書法水平終于有了質的變化,后來也成為一位大書法家。
楷書代表作 一 —《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內容為三國時期曹植所寫,王獻之以小楷將其抄錄了下來。此帖原跡寫在麻箋上,到宋代時已殘缺不全。南宋賈似道共得此帖13行,將其刻在碧玉石之上,所以人們稱它為《玉版十三行》。這珍貴的書跡,疏密變化得當,結構舒展精巧,筆畫沉著有力,節(jié)奏舒緩,富有韻味。元代趙孟瀕曾這樣稱贊此帖:“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畫神逸,墨彩飛動。”
《中秋帖》,據(jù)傳是王獻之寫的信札,為草書作品,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吨星锾饭P筆相連,一氣呵成,筆法雄奇奔放,流美之姿連綿不盡。這種寫法,起源于前幾期我們介紹過的東漢張芝的“一筆書”?!吨星锾饭P勢飛動,風神散逸,有超過王羲之處。不過,許多學者認為《中秋帖》是北宋書法家米芾從王獻之的《十二月帖》等作品中取字臨摹拼湊而成的。哪怕果真如此,《中秋帖》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珍品,它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并稱“三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