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6.661.2+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5.02.004
蒲螨(Pyemotesspp.)是一類具有廣域分布特性及多寄主適應性的微型外寄生螨,其寄主譜涵蓋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多個目的昆蟲以及蛛形綱動物[。蒲螨致死寄主能力極強,一頭雌成螨可以致死其自身重量166000倍甚至680000倍的寄主23],加之其生活史短、繁殖能力強和主動搜尋殺死寄主等優(yōu)點,使其成為極具應用前景的生物防治資源。據(jù)報道,全世界已發(fā)表蒲螨種類27種,中國分布有6種,其中中華甲蟲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Zhangamp;He)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我國北方的重要寄生性天敵資源,是鉆蛀性和隱蔽性害蟲的強有力的制約因子。田間釋放中華甲蟲蒲螨防治光肩星天牛、楊干象、國槐葉柄小蛾和松梢螟等幼蟲,防效分別可達到 98.93% 91.74%94.23% 和 91.40%14-51°
然而,蒲螨對溫度較為敏感,當環(huán)境溫度超 30° 時,其產后代量會顯著降低甚至不產后代。在應用實踐中,一方面面臨全球氣候變暖嚴峻的生態(tài)挑戰(zhàn),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將持續(xù)增加,另一方面在溫室內或夏季高溫容易導致田間釋放的蒲螨種群崩潰,嚴重制約其應用效果。因此,亟需耐高溫蒲螨品系應對上述情況。
本研究通過田間采集室內誘集的方法獲得多種蒲螨地理種群,并開展了初步評價,擬找到具有特殊抗逆優(yōu)勢的蒲螨品系;另外,以現(xiàn)有的中華甲蟲蒲螨為對象,通過多代循環(huán)短時高溫脅迫馴化,評估馴化后種群的繁殖能力,以期獲得蒲螨的耐高溫品系,進一步為推動蒲螨高溫氣候適應性和區(qū)域性生物防治提供適用產品。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材料400目網(wǎng)紗養(yǎng)蟲籠;試驗所用中華甲
蟲蒲螨,2020年采自于天津薊縣被長蠹危害的柿子樹上,室內以麥蛾老熟幼蟲為寄主進行繼代飼養(yǎng)和試驗。
1.2 試驗方法
1.2.1蒲螨采集2022-2024年,從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湖北省和河南省等地采集蛀干害蟲危害的枝干,按采集地點和枝干種類分別放入400目網(wǎng)紗養(yǎng)蟲籠中隔離開,利用麥蛾老熟幼蟲誘集或者剖開枝干檢查的方法采集蒲螨,并做好記錄。
1.2.2 蒲螨評價方法
1.2.2.1耐高溫能力檢測在 10mm×50mm 玻璃指型管中放入1頭麥蛾幼蟲,用細毛筆挑取產出 24h 內的各種蒲螨雌成螨放入管中,每管1頭,再放置于(30±1)°C ,相對濕度( 60±5)% 的人工氣候箱全暗條件下使其寄生發(fā)育。每天觀察,并在其開始產后代時,把麥蛾幼蟲剔除,留蒲螨膨腹體于管內,最后觀察后代數(shù)量并記錄。
1.2.2.2耐低溫能力檢測按照1.2.2.1中的方法準備玻璃指型管和麥蛾,每管中接入蒲螨雌成螨20頭,24h 后放入( 10±1)°C, 相對濕度( 60±5)% 的人工氣候箱全暗條件下儲存。4個月后,取出放入 25°C 相對濕度 (60±5)% 的人工氣候箱全暗條件下使其發(fā)育繁殖,按方法(1)觀察最后后代數(shù)量并記錄。
1.2.2.3致死力檢測方法首先向直徑 9cm 的培養(yǎng)皿中接入15頭活的麥蛾幼蟲,再用細毛筆向培養(yǎng)皿中挑入1頭蒲螨雌成螨, 24h 后,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蒲螨雌成螨殺死麥蛾的數(shù)量。
1.2.3耐高溫馴化培育方法采用2種溫度模式,一是利用( 30±1)°C 恒溫模式;二是利用 (35±1)°C,6h, (25±1)°C,18h 短時高溫循環(huán)的處理模式。處理初代蒲螨雌成螨記為 F0 代,利用替代寄主麥蛾老熟幼蟲持續(xù)繼代飼養(yǎng),一般選取開始產螨后 1~3d 內的后代雌成螨進行繼代,并每5代,即分別對 F5,F(xiàn)10,F(xiàn)15..... 檢測蒲螨的高溫耐受能力。具體是在( 30±1) ( 恒溫條件下,檢測蒲螨的繁殖能力(單頭雌螨產后代數(shù)量)。
1.2.4耐高溫品系穩(wěn)定性的檢測在 (35±1)°C,6h, (25±1)°C,18h 短時高溫循環(huán)處理培育 代,產后代量已穩(wěn)定的耐高溫中華甲蟲蒲螨種群,重新放回恒溫中 25±1)°C 下飼養(yǎng),每5代檢測蒲螨在 30° 下的繁殖能力,以確定耐高溫能力的穩(wěn)定性。
1.3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圖表繪制,使用DPS7.05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蒲螨的采集及初步評價2022年至2024年,從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等地共采集獲得蒲螨種群23個。進而對這23個蒲螨種群進行了初步評價,由表1可見,在 30±1)°0 恒溫下,分別采自于河南商丘和河北藁城的2個蒲螨種群表現(xiàn)出較好的耐高溫性,平均單雌后代螨量保持在110頭以上;分別采自于安徽碭山、山東臨沂、河北昌黎和山西浮山的4個蒲螨種群表現(xiàn)出較好的耐低溫性,單繁殖體的平均后代螨量在1300頭以上,顯著高于其它種群( p≤0.05) 。在致死力表現(xiàn)上,各蒲螨種群的平均單雌殺死麥蛾幼蟲數(shù)均在6頭以上,其中采自于河南商丘的蒲螨表現(xiàn)最好,平均單雌殺死麥蛾幼蟲數(shù)量為8.3頭。
2.2高溫訓化對中華甲蟲蒲螨繁殖力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 30±1) 恒溫條件對蒲螨有很大的傷害,在此條件下,蒲螨繼代飼養(yǎng)可以獲得 F4 代,但是 F4 代膨腹后無法繼續(xù)正常產生后代;在( 35±1, ℃、6h,(25±1)°,18h 短時高溫循環(huán)處理條件下, Fs 代的單雌產后代數(shù)量有1個明顯地提升;在( 30±1? A C 恒溫處理下的平均單雌產后代量由原來的62.23增加到了71.43,隨著繁育代數(shù)的增加,單雌后代螨量顯著增加,繼代20代之后,繁殖力表現(xiàn)較為穩(wěn)定,平均單雌后代螨量達到94頭以上。
由此可以表明 (35±1)°C?6h,(25±1)°C?18h 短時高溫循環(huán)馴化條件具有可行性。
2.3馴化后中華甲蟲蒲螨繁殖能力的穩(wěn)定性由圖2可知,在短時高溫循環(huán)繼代馴養(yǎng)40代后,將部分種群轉移回常溫( 25±1) 1 下繼代飼養(yǎng),其 F5,F(xiàn)10?F15 和F20 代在恒溫( 30±1)
條件下,后代螨量仍可保持高于95頭,說明這種耐高溫能力可以遺傳保持,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3結論與討論
蒲螨采集是豐富天敵蒲螨資源庫以及挖掘優(yōu)異可利用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團隊2022-2024年共采集獲得23個蒲螨種群,并開展了初步的評價,獲得了一些具有特殊抗逆性的種群,為今后的天敵產品開發(fā)和利用奠定了基礎。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性豐富,仍有大量未知蒲螨種類待挖掘。下一步如何提高采集效率,提升采集覆蓋度,如何安全有效構建蒲螨資源庫,避免蒲螨種群交叉污染,實現(xiàn)資源的長期保存是亟需完善解決的問題。
通過極端溫度的馴化獲得耐性品系是天敵資源利用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如松天牛小首螨(Paraca-rophenaxalternatusXuandZhang)和稻虱纓小蜂(AnagrusnilaparvataePangetWang)。本研究利用這種馴化效應,通過多代短時高溫循環(huán)脅迫處理馴化,成功獲得了耐高溫能力顯著增強的中華甲蟲蒲螨品系。與原始種群相比耐高溫品系在恒溫( 30±1) ℃下的單雌后代螨量提高了 50% 以上,表明這種脅迫馴化能夠有效重塑蒲螨對高溫的生理耐受閾值。但是馴化效應的形成機制還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Cross EA,Moser JC.A new, dimorphic species of Pyemotesandakeyto previously-described forms (Acarina: Tarson-emoidea) [J].Annals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75,68(4):723-732.
[2]Tomalski MD,Bruce WA,Travis J, etal.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oftoxins fromthestrawitchmite,Pyemotestritici,whichinduceparalysisinthelarvaeofamoth[J].Toxicon,1988,26(2):127-132.
[3]Chen Y,Tian T,Chen Y,etal. The biocontrol agent Pyemo-teszhonghuajiahasthehighestlethalweightratiocomparedwithitspreyandthemost dramatic bodyweightchange dur-ing pregnancy[J]. Insects,2021, 12: 490.
[4]賀麗敏,焦蕊,于麗辰,等.應用中華甲蟲蒲螨防治鉆蛀性害蟲[J].中國科技成果,2009(10):59-61.
[5]賀麗敏,閆乃庚,于麗辰.中華甲蟲蒲螨田間釋放控制松梢螟研究[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2(11):73-75.
[6]Bruce WA. 1984.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effects on sur-vivaland fecundityofPyemotestritici(Acari:Pyemotidae)[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carology,10(3):135-138.
[7]于麗辰,梁來榮,敖賢斌,等.我國新天敵資源一小蠹蒲螨形態(tài)與生物學研究[J].蛛形學報,1997,6(1):46-52.
[8]朱禹臻,黃晨燕,李俊楠,等.松天牛小首螨對極端溫度耐受性的馴化效應及低溫存儲研究[J].生物安全學報,2022,31(2):141-145.
[9] 王冰洋,黃庭發(fā),馬瑩,等.稻虱纓小蜂耐熱品系的生物和生態(tài)學特征[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1,37(4):69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