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距離坐標定義的平面幾何問題
如圖1,在平面中有兩條直線 l1 和 l2 ,其相交于點 o ,在平面上存在點 M ,點 M 到直線 l1 和 l2 的距離分別是 ΣP 和q ,則定義有序非負實數(shù)對(ΠP,q) 為點 M 的“距離坐標”
根據(jù)上述定義,有以下幾個結(jié)論: ① “距離坐標”是(0,2)的點有1個; ② “距離坐標”是(3,4)的點有4個;③ “距離坐標” 滿足 p=q=0 的點有4個.其中正確的有 (填序號).
解析: ① 錯誤,“距離坐標”為(0,2)的點有且僅有2個; ② 正確,4個交點為與直線 l1 相距為3的兩條平行線和與直線 l2 相距為4的兩條平行線的交點; ③ 錯誤,“距離坐標” (ΠP,q) 滿足 p=q=0 的點,即“距離坐標”為(0,0)的點有且只有1個.故填 ②
試題分析:該試題類型基于對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到直線距離的重新定義,探索點的“距離坐標”概念.通過引入距離坐標 (ΠP,q) ,考查點到兩條相交直線的距離關(guān)系,并要求學生運用幾何直觀和邏輯推理,識別不同情況下的點的數(shù)量及其性質(zhì).具體來說,題目要求根據(jù)距離坐標的定義,判斷不同條件下的點的數(shù)量,涉及距離的幾何特性、平行線的關(guān)系及直線相交的性質(zhì).這樣的題目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幾何概念,還能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
解題時,首先需要明確距離坐標的定義以及點與直線之間的距離公式.在本題中,解題的關(guān)鍵在于分析給定的距離坐標 (ΠP,q) 所對應的幾何意義.例如,對于“距離坐標”為(0,2)的點,表示該點在直線 l1 上,且距離直線 l2 的距離為2.因此,只有兩點滿足這一條件,為直線 l2 上距離 l1 為2的點.對于“距離坐標”為(3,4)的點,可將其視為上述四條直線與 l1 平行的兩條直線和與 l2 平行的兩條直線的交點,4個交點即為與線的交點,符合題意.最后,處理 p=q=0 的情況時, O 是唯一的交點,因此只能有1個“距離坐標”為(0,0)的點.通過對每個條件的幾何分析與邏輯推理,學生能夠清晰辨別出正確選項,進一步深化對平面幾何的理解.
在這個問題中,考生需要綜合運用幾何知識、邏輯推理及空間想象能力,深入理解距離坐標的幾何意義,掌握平面幾何中點、直線與距離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新定義的試題類型不僅促進了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也增強了他們解決復雜幾何問題的能力[1].
2基于“t 型平移”定義的平面幾何問題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 xOy 中,我們針對任意圖形 G 及其上的點 P(x,y) 給出如下定義:將點 P 的坐標變換為 P′(x+t,y-t) 的過程稱為“ t 型平移”,其中 P′ 表示變換后的對應點.當圖形 G 的所有點都實施這種坐標變換時,稱為圖形 G 的“ t 型平移”變換.具體示例:若點 P(x,y) 經(jīng)變換得到 P′(x+1,y-1) ,即為“1型平移\"變換;若變換結(jié)果為 P′(x-1,y+1) ,則屬于4 -1 型平移\"變換.現(xiàn)給出了兩個定點 A(1,1) 和 B (3,1)作為研究對象.
(1)將點 A(1,1) 進行“1型平移”后的對應點 A′ 的坐標為
(2) ① 將線段 AB 進行“一1型平移\"后得到線段A′B′ ,點 P1(2,3),P2(1.5,2),P3(3,0) 中,在線段A′B′ 上的點是 ;② 若將線段 AB 進行“ t 型平移”后得到的線段與坐標軸有公共點,則 Ψt 的取值范圍是
解析:(1)將點 A(1,1) 進行“1型平移”后的對應點A′ 的坐標為 (1+1,1-1) ,即為(2,0).
(2) ① 如圖2,將線段 AB 進行“ -1 型平移”后得到線段 A′B′ ,點 P1(2,3),P2(1.5,2),P3(3,0) 中,在線段 A′B′ 上的點是 P2.(2)-3?t?-1 或 t=1
試題分析:該試題類型以“ t 型平移”作為核心概念,探討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及圖形的平移性質(zhì).題目要求學生理解和應用新定義的平移規(guī)則,具體分析平移后點和線段的坐標變化,以及判斷某些特定點是否在線段上.這種題型不僅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還鍛煉了他們對幾何圖形性質(zhì)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解題的第一步是明確“ t 型平移”的定義,進行簡單的坐標運算.對于點 A(1,1) 進行“1型平移”,根據(jù)定義,計算得到對應點 A′ 的坐標為(2,0).接下來,針對線段 AB 進行“一1型平移”,要找出新線段 A′B′ 上的點.通過計算得出線段 A′B′ 的方程,再逐個代入點P1,P2 和 P3 的坐標,判斷哪些點在線段上.最后,若要使線段與坐標軸有公共點,需考慮線段與 x 軸、 y 軸的交點,通過設(shè)置不等式求解出 Ψt 的取值范圍.這一過程融合了坐標變換與幾何分析,有助于加深對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圖形變換的理解.
3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等距點”問題
在二維直角坐標系中,如果點P 到 x 軸和 軸的距離中較大者等于點 Q 到 x 軸和 y 軸的距離中的較大值,則稱 P 和 Q 為“等距點”如圖3所示.
(1)已知點 A 的坐標為 (-3,1)
① 則在 E(0,3),F(xiàn)(3,-3),G(2,-5) 三點中,為點 A 的“等距點”的是 ;
② 若點 B 的坐標為 (m,m+6) ,且 A,B 兩點為“等距點”,則點 B 的坐標為
(2)若 T1(-1,-k-3),T2(4,4k-3) 兩點為“等 距點”,求 k 的值.
解析: (1)E,F(xiàn);(-3,3)
(2)根據(jù)題意,分情況討論: ① 若 ∣4k-3∣?4 ,則 4=∣-k-3∣ ,即 4=-k-3 或 -4=-k-3 ,解得 k= -7 (不合題意,舍去)或 k=1.② 若 ∣4k-3∣gt;4 ,則 ∣4k-3∣=∣-k-3∣ ,解得 k=2 或 k=0 (不合題意,舍去).
綜上所述, k 的值是1或2.
試題分析:此類試題主要探討“等距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定義與性質(zhì),重點考查點到坐標軸的距離關(guān)系.題目通常給定一個或多個已知點,要求學生根據(jù)“等距點”的定義,找出滿足條件的點或推導相關(guān)坐標.此類型的試題不僅考查學生對坐標系的理解,也涉及絕對值的運算和不等式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解題時,首先要明確“等距點”的定義,即比較兩點到坐標軸的最大距離.解題過程可以分為兩步:一是對已知點的坐標進行分析,計算其到坐標軸的距離;二是根據(jù)題意設(shè)定變量,利用絕對值的性質(zhì)分情況討論,確保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對于如k值求解的題目,通過建立方程,逐步化簡并解出k,確保每一步都符合題意,最終得出有效解.此過程可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適合通過實例進行深入學習與討論.
4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近似距離”問題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意兩點 P1(x1,y1) 與 P2(x2,y2) 的“近似距離”,給出如下定義:若∣x1-x2∣?∣y1-y2∣ ,則點 P1(x1,y1) 與 P2(x2,y2) (204號的\"近似距離”為 ;若 ∣x1-x2∣lt;∣y1-y2∣ ,則點 P1(x1,y1) 與 P:(x:,y:) 的\"近似距離\"為 ∣y1-y2∣ :
(1)已知點 P(-3,5),Q(1,0) ,求點 P 與點 Q 的 “近似距離”
(2)已知點 A(0,-2),B 為 x 軸上的一個動點.
① 若點 A 與點 B 的“近似距離”為4,試求出滿足條件的點 B 的坐標;
② 求點 A 與點 B 的“近似距離”的最小值.
解析:(1)依題, |-3-1|lt;|5-0|=5 ,所以點 P 與點 Q 的“近似距離”為5.
(2) ① 因為 B 為 x 軸上的一個動點,所以設(shè)點 B 的坐標為 (x,0) .又因為 A,B 兩點的“近似距離”為4,點 A(0,-2),|-2-0|=2 ,所以 ∣0-x∣=4 ,解得 x=4 或 x=-4. 所以點 B 的坐標為(4,0)或 (-4,0)
② 設(shè)點 B 的坐標為 (a,0) ,則 |-2-0|=2,|0-a|= ∣a 1.若 |a|gt;2 ,則 A,B 兩點的“近似距離”為 ∣α∣ ;若 |a|?2 ,則 A,B 兩點的“近似距離”為2.所以 A,B 兩 點的“近似距離”的最小值為2.
試題分析: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針對兩點間的“近似距離”定義,主要通過比較兩點的橫、縱坐標差值,形成一種新的距離度量方式.此類題目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計算兩點間的“近似距離”,另一類則涉及條件變化,要求找到滿足特定“近似距離”條件的點.這種定義不僅擴展了傳統(tǒng)距離的概念,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點之間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
解題思路方面,首先需要明確兩點的坐標和相關(guān)的“近似距離”條件.針對第(1)問,利用點 P 和點 Q 的坐標,首先計算橫坐標與縱坐標之間的差值,并判斷其大小關(guān)系,從而確定所求的“近似距離”對于第(2)問,設(shè)定動點 B 的坐標形式,借助“近似距離”的定義,通過方程轉(zhuǎn)化為絕對值的求解,進而找出所有符合條件的坐標.最后,在尋找“近似距離”最小值時,學生需要綜合考慮不同情況下的結(jié)果,深入理解條件變化對距離計算的影響.這種研究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坐標系的基本概念,還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參考文獻:
[1]姜曉翔.生長:初中數(shù)學試題命制的價值取向 -一道新定義試題的命制與感悟[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23(8):49-52.
[2]秦國珍.命制“新定義”類試題,促進初中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提升[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4(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