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箏樂演奏中,氣息的運用至關重要,這一點在現代箏曲《海之波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首作品以自然為背景,在現代演奏方式的基礎上融合了傳統(tǒng)技法。這種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對演奏者的氣息控制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演奏過程中,氣息的流轉不僅關乎技巧的展現,更是情感傳遞的關鍵。演奏者通過氣息的微妙變化,能夠精準地把握節(jié)奏與情感,進而精準傳達作品的情感。正是氣息的巧妙運用,拓寬了《海之波瀾》的情感空間,為聽者呈現出自然壯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表現出作曲家對故鄉(xiāng)大海的深情。因此,在當代箏樂演奏中,氣息的訓練不僅有助于演奏者深人理解作品內涵,更有助于展現箏樂的魅力,推動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
唐末詩人司空圖的經典著作《二十四詩品》通過24首風格不同的小詩,闡述了24種風格的美學意境,分別為雄渾、沖淡、纖秧、沉著、高古、典雅、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其深厚的美學思想影響著后世的文學、音樂等藝術創(chuàng)作。作曲家王瑞在創(chuàng)作《海之波瀾》這一作品時,便以《二十四詩品》為構思,將古代文學內涵與傳統(tǒng)箏樂演奏技術、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理論相結合,通過多種元素的巧妙融合,呈現了大海的壯闊,傳達了大海賦予人的遼遠遐想,也體現了作者深深的鄉(xiāng)愁。王瑞在創(chuàng)作中將思鄉(xiāng)之情融入古箏演奏,以家鄉(xiāng)的大海為表象,傳遞出人類對大自然的無限敬仰與崇拜。作曲家之所以選擇古箏這一樂器承載作品的音樂意境,是因為古箏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彈撥弦鳴樂器,歷史悠久,能夠通過獨特的音色與演奏技法,極具張力地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古箏對樂曲的表達是富有感染力與穿透力的,能夠深深感染聽眾,使其感受到作品內在深厚的力量與情感。演奏者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模式和情感表現方式,能夠更加深刻地詮釋作品,賦予作品立體多元的形象。
二、傳統(tǒng)箏樂演奏中“氣”的運用
(一)調氣
傳統(tǒng)的古箏演奏十分講究氣韻,而“氣”便是氣韻生成的主要途徑,沒有了“氣”的帶動,箏樂演奏就失去了靈魂。因此,在古箏演奏中,呼吸占據著關鍵位置。這里提到的呼吸就是演奏中氣息的運用,涉及古箏演奏中音樂的連接、樂段的停頓、節(jié)奏與速度的劃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古箏演奏中的呼吸分為大呼吸與小呼吸、快呼吸與慢呼吸,以“樂句”和“樂思”的需求為基礎加以詮釋,配合不同的氣息將樂句、樂段串聯在一起,便構成了極具藝術表現力的音樂表達。氣息在演奏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關乎演奏的整體效果。在演奏過程中,為了自如地運用氣息,演奏者需適當地調動全身的力量,包括指尖、各關節(jié)、小臂、大臂、肩膀、后背、臀部與雙腳的力量。此外,演奏中的彈奏力度、音色的控制等也與氣息關系緊密,甚至可以說,二者的效果直接取決于氣息的運用。
古箏演奏中氣息調控與肢體力量的協同運作構成了藝術表現的核心機制,演奏者通過呼吸節(jié)奏與身體力量的動態(tài)調整,實現音樂情感的精準傳遞。比如,在演奏氣勢磅礴的樂段時,演奏者利用腹式深呼吸形成胸腔共鳴,同時提高呼吸頻率,驅動肩背下沉,使產生的反作用力經腰、腿傳導,最終在指尖形成爆發(fā)性的觸弦力度。以古箏曲《海之波瀾》快板為例,第56到72小節(jié)中快速且連續(xù)的滾奏,需在氣息的帶動下提高指力切換的速度和顆粒度,并運用合適的演奏技法使樂句、段落表達層次清晰、情緒豐富,進而逐漸推向高潮。在第73至123小節(jié)中,連續(xù)的撮弦與點奏相結合以及大量后半拍進人樂句與正拍進人樂句穿插的節(jié)奏模式,更需要氣息的加持。對此,可采用短促且快速的呼吸,與所需要的節(jié)奏律動與速度完美融合。在第124至157小節(jié)中,右手大量的長搖、左手大量后半拍進人的分解和弦以及部分三連音節(jié)奏型,需要演奏者不斷調整氣息,右手保持長線條的氣息帶動,左手在適宜的氣口處進行呼吸,以此配合旋律走向。值得注意的是,肢體力量的傳導路徑隨演奏強度的改變呈現相應的梯度特征,即高強度演奏時,足底反作用力經核心肌群向上傳導,中強度演奏依賴于腰肩的彈性支撐,弱奏則依賴前臂肌群的微力調控。這種呼吸與體態(tài)的動態(tài)平衡延伸至心理層面,即要求演奏者建立樂句氣口與生理呼吸之間的映射,控制呼吸的同步誤差,最終實現氣息脈動、肢體動能與音樂韻律的三維統(tǒng)一。傳統(tǒng)美學“氣韻生動”要求當代演奏者利用丹田之氣,激發(fā)肢體力量,進而呈現琴弦妙音,賦予靜態(tài)樂譜以生命的律動。音樂呼吸的中斷即意味著藝術生命體的機能衰竭,因此演奏者要將呼吸訓練提升至與指法技巧同樣的專業(yè)高度。
(二)貫氣
在古箏演奏中,貫氣同樣重要。所謂貫氣,就是利用技巧使所有氣息貫通,是較高水平的呼吸形式。從嚴格意義來說,貫氣這種呼吸形式貫穿古箏演奏的每個音節(jié),音節(jié)之間通過“氣”產生關聯,并組成悠揚樂曲。貫氣可以聯結一首樂曲中的全部小呼吸,使之形成更加順暢連貫、極具韻律變化的大呼吸。在古箏演奏中,為了使氣息與曲目融會貫通,應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演奏者要先了解古箏曲目。不同曲目的呼吸方式有所差異,演奏者只有掌握了曲目所要傳遞的情感后,才能在氣息的運用上更加自如,精準把握古箏演奏的呼吸節(jié)奏。在呼吸節(jié)奏控制上,演奏者要做到上下、首尾的貫通,而先決條件就是要把握好“氣”與“力”。前者發(fā)于演奏者內部,依靠氣丹田發(fā)力生成;后者則發(fā)于演奏者外部,依靠外力方可完成。在古箏演奏中,為了保證各音節(jié)的連貫,演奏者需要利用腕部力量,使手部進行弧線運動,以此串聯起整場演奏。
其二,為了自如運用貫氣,演奏者還需要具有結構意識?;诠殴~的演奏特點,大多數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古箏作品時,都比較注重作品旋律的線條感。古箏作品中各音節(jié)以極具韻律感的形式橫向流動,從而傳遞出深厚的情感。這說明古箏作品本身具有結構性,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者的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作品時合理運用氣息連接各音節(jié)、各樂句、各樂段、各樂章,使演奏層次更加清晰。
其三,古箏演奏者要擺脫技巧的桎梏,聚焦“氣”的合理運用,以正確的呼吸加強古箏演奏的連貫性,彰顯韻律之美。從古典藝術的維度來看,“氣”不只是物質世界中生命的緣起,更作為一種心境狀態(tài)存在于世間。處在這種狀態(tài)中的人,能夠心緒平緩,達到無我境界,切斷自身與周圍事物的聯結,并自覺調整呼吸,演奏者應以這種超然、無為心境進行古箏演奏,使呼吸的起伏與音樂節(jié)奏保持一致。情緒是影響演奏者心境的主要因素,為了在演奏中發(fā)揮自如,演奏者應具備情緒調節(jié)能力,將自身情緒與音樂聯結,一呼一吸跟隨古箏的律動進行。對于音樂本身而言,其向外傳遞的情感多元,時而激昂高亢,時而婉轉低沉。這些起伏多變的情緒要求演奏者使用差異化的氣息,使氣息與力量同曲目情緒達到高度契合,充分展現古箏演奏的藝術之美,從而與古箏樂真正達到“心手合一”
三、當代箏樂演奏中氣息的重要性
(一)技術表現與藝術意象的融合
在當代箏樂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氣息調控已超越單純的生理機能,演變?yōu)檫B接技術表現與藝術生命力的核心紐帶。箏曲《海之波瀾》以跌宕起伏的音響結構與多維情感張力,成為詮釋氣息重要性的典型范本。這首作品對海浪意象進行了動態(tài)轉化,要求演奏者熟練掌握呼吸韻律,同時結合肢體力學,實現從物理振動到藝術意象的升華。
在《海之波瀾》的引子部分,綿延的音符模擬潮汐涌動,此處演奏者需使用腹式深循環(huán)呼吸法。演奏者應借助吸氣蓄積膈肌下沉的能量,配合呼氣驅動腰部發(fā)力,使肩臂力量如波浪般傳遞至指尖。這種呼吸模式不僅能確保長樂句的連貫性,更能通過胸腔共鳴增強低頻泛音,營造出海面下暗流涌動的空間感。進入該曲目的正文段落,整體節(jié)奏激昂快速,此時演奏者的呼吸調控切換為胸肋高頻共振模式。為了駕馭快節(jié)奏指法,演奏者需增加呼吸頻率,肋間肌快速收縮,此時足底形成反作用力,經核心肌群傳導,形成“踝一膝一腰一肩”的動力鏈,最終轉化為指尖力觸弦。這種呼吸與體能的協同爆發(fā),在表現海浪撞擊礁石的激烈場景時,可增大聲強,使聲音傳播范圍更廣。值得注意的是,演奏者在轉換氣口時要采用“偷氣”的技巧,在0.3秒內完成換氣而不中斷樂句,加強對氣息的控制。
另外,《海之波瀾》的華彩樂段同樣凸顯出呼吸控制的藝術。在演奏描繪浪花飛濺的泛音群時,演奏者需在8秒屏息期內,借助橫膈膜的微顫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同時快速有力地觸弦,控制弦振衰減速率。這種“靜態(tài)呼吸動力學”要求演奏者的肋間肌與指屈肌高度協調,防止音色干癟。此處呼吸停滯創(chuàng)造的緊張感,正好與樂譜中的漸弱符號形成呼應。
尾聲回歸平靜的搖指段落,演奏者需啟動“氣韻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5秒為周期的波浪式呼吸,配合前臂擺動的力學補償,保持音色的潤澤度。這種呼吸與肢體之間的調節(jié)機制,使《海之波瀾》最后的泛音獲得了長達9秒的自然衰減時間,完美呈現出大海重歸深邃的意境,同時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對大海的深沉情感。
《海之波瀾》的演奏實踐證明,當代箏樂演奏中對氣息的控制既包含生物力學的參數化調控,又涉及神經層面的樂句氣口映射。演奏者需在短時間內完成從樂譜符號到呼吸模式再到肌群響應的系列決策,實現人琴交互,以現代技法詮釋傳統(tǒng)古箏的氣韻??梢哉f,當代箏樂的藝術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演奏者對氣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雙重掌控。
(二)當代箏樂演奏中的氣息處理策略
在當代箏樂演奏中,為了更好地運用氣息技巧,演奏者要從技術與情感兩個維度分析演奏作品,明確作品的結構與和聲特征,深度剖析曲目的情感內涵,與創(chuàng)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進而根據作品旋律精準控制氣息,以巧妙的氣息處理完美詮釋箏樂作品。不僅如此,演奏者還要根據曲目的內在情感,控制氣息力度、延續(xù)時長等,增強箏樂的藝術表現力。當演奏者善于利用呼與吸的節(jié)奏來調配氣息,就能準確把控曲目的節(jié)奏,并在下一個音符到來時做好充足的準備。此外,演奏者也能通過力度控制差異來體現不同的氣息。在《海之波瀾》這一箏樂曲目中,涉及旋律變化與創(chuàng)作者情緒起伏的段落,均要求演奏者通過氣息強弱的變化加以體現,準確傳達作品情感,彰顯大海的動態(tài)活力與自然魅力。古箏演奏的藝術特征需要依靠氣息的動態(tài)變化加以呈現,慢板的綿長氣息與快板的脈沖式呼吸形成明暗張力。演奏者需要構建類似語言韻律的呼吸語匯體系,通過神經、肌肉的協同控制,實現情感的精準投射。這種氣息處理方式需要演奏者不斷練習,將其內化為藝術本能。當演奏者具備良好的氣息處理能力,其演奏的箏樂自然張力十足,更具直擊心靈的力量,更能與聽者達到情感共鳴
四、結語
本文以《海之波瀾》為例,從多個維度分析了氣息在當代箏樂演奏中的重要性。演奏者通過調氣與貫氣,將肢體間的作用力轉化為藝術表現力,使技術表現與藝術意象達到高度融合。演奏者通過對氣息的精準處理,能夠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內部情感,在創(chuàng)作者與聽者間形成情感聯結的紐帶,提升箏樂的藝術水準。
參考文獻:
[1]黃永杭.氣息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J].音樂時空,2015(10).90.
[2]楊樂.呼吸在古箏演奏中的運用及其重要意義[J].東方藝術,2013(增刊2):130-132.
[3]李鑫.淺析在高校古箏教學中進行呼吸訓練的意義[J].音樂時空,2016(6):144-145.
[4]張亞瓊.心與手之間的協調:淺析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當代音樂,2020(11):53-55.
[5]楊柳.如何實現音樂與技術在古箏教學中的融合[J]藝術科技,2016(10):381.
[6]陳曦.古箏教學中“教手”與“教心\"探析[J].黃河之聲,2017(6):43.
[7]羅婷.古箏演奏中“雜音”原因分析及解決途徑[J].音樂時空,2015(3):81.
作者單位: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