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必須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強調,圖書館要在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中華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中華詩詞不僅僅是對內容的復制和傳播,更重要的是對內涵的創(chuàng)新性詮釋和時代價值的挖掘。而中華詩詞的數字化身,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手段,能夠生動再現詩人形象和歷史場景,并結合互動體驗讓受眾感受中華詩詞。盡管當下這些技術多應用于旅游及商業(yè)領域,但其以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激發(fā)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潛力不容忽視。
數字化身技術在詩詞文化推廣中的應用現狀
數字化身技術已經在詩詞文化推廣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蘇東坡數字人、少年李白數字人、李白數字人以及杜甫和白居易的數字化身涉及的技術架構、交互形式和傳播效果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詩人形象與數字呈現。數字化身技術重點在于對歷史人物予以準確還原并呈現出來。以蘇東坡數字人為例,中華書局運用古籍文獻及歷史資料,采取數據挖掘和知識圖譜的方式,提煉出蘇東坡的形象特點以及文化背景,通過對古代留存的畫像、歷史相關記載以及生活具體細節(jié)展開研究,借助3D建模技術,讓蘇東坡的外貌特征得以呈現,并且利用動作捕捉以及面部表情識別技術賦予數字人鮮活的生命力。少年李白數字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光場重建技術,不僅能夠在文化活動里展示詩意情境,還能依靠精準的表情及語言互動,給觀眾帶去更為直接的體驗。杜甫與白居易的數字化身憑借高清寫實技術呈現兩位偉大詩人的形象,并借助聲音模仿及表演互動傳遞詩人的情感思緒和思想內涵。
技術架構與實現機制。數字化身技術依靠多種高端技術綜合作用建構數字人。如李白數字人,基于阿里通義大模型打造而成,同時集成了語音理解、自然語言處理、表情生成等多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最終生成完整且呈動態(tài)的數字形象。其技術架構涵蓋了Qwen語言模型、EMO模型、AnimateAnyone技術等,以此保證數字人李白能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以及語音輸出等方面呈現自然流暢。尤其是引入VideoReTalking技術之后,李白數字人在實時對話過程當中,口型和動作能夠實現高度同步,這就大大提升了交互時的真實感。與傳統(tǒng)數字人需要大量視頻數據的生成方式不同,通義的李白數字人只需一張圖像即可生成全身動態(tài)模型,為數字人在大規(guī)模應用中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而蘇東坡數字人是依靠中華書局的古籍大數據以及3D建模技術打造而成的。它不但具備傳統(tǒng)靜態(tài)的文化展示功能,而且能夠通過實時互動的方式和觀眾展開對話,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文化體驗。數字化身在文化教育、虛擬體驗和互動場景中具有巨大潛力,但從創(chuàng)建到持續(xù)運營都需要高度專業(yè)化的技術團隊以及強大的數據資源作為支持。
場景設計與交互體驗。數字化身技術具備在各類不同場景里進行應用的能力。例如,少年李白數字人在綿陽市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大會上充當了李白故里文化的推廣大使這一角色,在直播活動中與真人主播一同推薦了江油市的旅游景點和美食。在央視《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節(jié)目現場,蘇東坡數字人用美食出題,與百人團選手一起分享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美味,以歷史情景再現的形式讓觀眾品味“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所蘊含的詩意。除此之外,杜甫和白居易的數字化身在廣州新年詩會上與現場觀眾展開對話交流,充分展現出數字化身在公共文化活動中強大的互動能力。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形式(如書本閱讀、講座)轉變?yōu)閷崟r互動,技術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數字化身技術在大規(guī)模文化活動中的應用。
文化表達與傳播成效。數字化身技術不僅是對傳統(tǒng)人物形象的重建,更為文化內容賦予了全新的表達方式和傳播路徑。少年李白數字人在數字光場重建技術以及XR技術的助力下,不僅通過數字人的動作、聲音等呈現李白的詩詞,還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把大唐盛世展現了出來,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目光。李白數字人不僅在外貌上逼真再現了唐代詩人李白的形象,還通過AI技術融入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的解讀,設計了教學互動功能。這種設計突出了數字人的教學角色,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寓教于樂的文化學習體驗。而蘇東坡數字人則是通過跨時空的對話拉近了古代文人和現代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眾不但能學到詩詞文化,而且能憑借數字化身帶來的參與感和互動感,進一步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數字化身技術在公共圖書館詩詞文化推廣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運用數字化身技術傳播詩詞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越來越多,數字化身技術的應用場景多為電視節(jié)目、文化演出以及文旅節(jié)慶等,與公共圖書館的融合尚處在初步階段,但成效良好。在2024年的廣州新年詩會中,廣州圖書館和《詩歌與人》雜志一同推出了杜甫和白居易的數字化身,并由詩人的數字化身朗誦經典詩作,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文化感受。在數字化閱讀以及文化消費需求持續(xù)升高的背景之下,公共圖書館探索把數字化身技術融入詩詞文化推廣,不但有利于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為讀者提供沉浸式詩詞文化體驗,而且與文化數字化轉型的總體發(fā)展方向相契合。
技術能力要求高。數字化身的開發(fā),需要高計算以及高速網絡傳輸。如蘇東坡數字人借助超寫實3D建模和動作捕捉技術來重現歷史人物形象,這一過程對系統(tǒng)性能有著極高的要求,已然超出了普通硬件所具備的處理能力。與此同時,實時交互要求不間斷地進行數據傳輸,受到當前網絡帶寬的局限,可能影響互動的流暢性,進而影響用戶體驗。因此,要提高虛擬環(huán)境的真實感和交互性,對硬件、軟件、技術能力及網絡環(huán)境要求都非常高,對公共圖書館而言難以實現。
數據資源與整合能力要求高。數字化身技術在其開發(fā)和應用過程中,往往要依靠大量高質量數據資源。以蘇東坡數字人為例,其人設數據庫是以古聯公司多達70多億字的古籍大數據資源作為依托的。然而,真正擁有極為豐富文獻資源的圖書館只是少數,而且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知識圖譜構建等工作,需要專業(yè)的技術支持和高額的資金投入,這對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來說,無疑都是一個相當大的阻礙因素。
制作成本高。公共圖書館使用數字化身技術推廣詩詞文化的一大障礙是資金限制。由于技術前沿性和功能復雜性,當前數字人制作費用較高。具體成本根據虛擬形象3D模型的精細度、動作、周期、地區(qū)及附加功能而定,從幾十萬到上千萬不等。以數字人抖音美妝達人柳夜熙為例,其制作企業(yè)創(chuàng)壹科技CEO梁子康曾對媒體表示,柳夜熙僅制作投入就在百萬元級別,第一條柳夜熙的短視頻成本約幾十萬元[2。此外,知識產權的復雜性可能限制了內容的開放共享和技術的廣泛使用,這也從一個側面導致數字人制作和推廣成本的增加。
數字化身技術在公共圖書館詩詞文化推廣中的應用路徑
數字化身技術不僅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讓經典詩詞以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更能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文化知識的深度傳播與價值升華。
優(yōu)化圖書館基礎設施,探索合作共享模式。首先,在基礎設施建設層面,公共圖書館首先應改善自身硬件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優(yōu)化計算資源和帶寬,確保數字化身技術的流暢運行,以保障穩(wěn)定且高效的實時互動。其次,面對數字化身技術的復雜性與專業(yè)性,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與高校、科技公司、文化機構等展開合作,探索共享技術與資源的模式,共同承擔制作成本,借助外部力量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此外,公共圖書館可以聯合高?;蚩萍脊竟餐陥笳嚓P文化或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獲得資金支持,降低項目投入成本。例如,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和劍橋大學圖書館合作的Polonsky數字保存項目,獲得了Polonsky基金會的資助。3該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建立數字保存和管理領域的現有專業(yè)知識和研究來加強圖書館的數字保存計劃。
加強跨領域合作,提升數據資源整合與運用能力。在數字時代,數據資源已成為公共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圖書館應主動打破行業(yè)壁壘,積極尋求合作,建立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庫,通過資源整合與協作,提升數字化身的知識圖譜和數據庫構建能力。南京圖書館與南京大學的合作便是成功范例,雙方以豐富的古籍資源為基礎,共同開展古籍保護修復、整理研究與智能活化工作,成功申報了圖書館“古籍保護與活化技術”江蘇省文化和旅游重點實驗室項目。[4該項目的實施,不僅推動了古籍保護與活化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為數字化身技術在古籍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和技術支持。此外,公共圖書館還應加強對館員的培訓,提升其在數據采集、處理和知識圖譜構建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方面,通過與技術公司合作,派遣館員跟班學習數據處理和智能化技術,提高自我開發(fā)能力;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內部培訓、邀請專家講座,為館員提供多樣化的學習交流平臺。
個性化設計與研究,推動數字化身深度表達。為推動詩詞文化數字傳播,公共圖書館應當積極投身于數字化身形象的個性化設計以及文化深度塑造相關工作。優(yōu)質的數字化身并非僅僅是對文化符號做簡單的重現,更是對文化精神予以深度的表達。公共圖書館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所擁有的豐富文獻資源以及研究基礎方面的優(yōu)勢,聯合技術公司一同開展數字化身文化建構的相關工作,以確保數字化身既“形似”又“神似”。如蘇東坡數字化身的制作團隊,在設計蘇東坡數字人的外貌時,搜集并參考了近百幅從宋至清的東坡畫像,而且還對蘇東坡所處的歷史年代、家世狀況、社會成就及其影響、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征以及其成因、個人生活圖譜、性格嗜好、體態(tài)等諸多資料展開了挖掘與梳理工作。這就給圖書館有效參與數字化身的研發(fā)工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范例。與此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讓其參與詩詞人物數字形象與語言風格的訓練以及審校工作。通過和多方合作共建詩人數字化身,公共圖書館不但能夠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發(fā)揮更多的作用,而且能夠深化文化數字化轉型,為公眾提供更具文化深度以及審美價值的全新閱讀體驗。
結語
數字化身技術通過不斷適應用戶需求、媒介環(huán)境和互動形式,使得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語境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并推動文化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中華詩詞的數字化轉型并非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簡單復刻,而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數字化身技術的深度應用仍有待進一步探索,未來的研究可以結合AI等前沿技術,探索數字化身在更廣泛的知識傳播場景中的潛力,從而進一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長沙市圖書館
本文系2025年長沙市圖書館學術研究重點課題“數智時代公共圖書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TXSZD2025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慧萍,熊靜.近十年來國內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研究綜述].山東圖書館學刊,2022(01).
[2]劉曉潔.成本從百萬降到十萬,虛擬數字人爆發(fā)還需平衡成 本收益[EB/OL].(2022-08-31)[2024-11-31].https://www.yicai. com/news/101523641.html.
[3]CambridgeUniversityLibrary.DigitalPreservationat Oxford and Cambridge[EB/OL].(2019-03-14)[2024-12-04].http://www. dpoc.ac.uk/.
[4]南京大學圖書館.圖書館“古籍保護與活化技術”江蘇省文化和旅游重點實驗室項目獲得批準[EB/OL].(2024-09-04)[2024-12-04].https://lib.nju.edu.cn/info/1065/3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