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很神奇的東西,一旦給一個問題冠上一個時態(tài)就可以將之牢牢圈在一個很有限的框架中,而不至于被它影響心態(tài),甚至動搖對自我的認知。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心理咨詢里,咨詢師都會有意識地使用明確的時間點:昨天、下一周的今天、明年、上學期等,而不是“曾經(jīng)”“過去”“以后”這些模棱兩可的時間段。在時態(tài)更明確的英文語系中,很多咨詢師還會要求來訪者明確事件發(fā)生的時態(tài),并盡量“使用現(xiàn)在時態(tài)來敘述”。
他傷害了我,我很受傷。
他以前傷害過我,每次想起我都會覺得很受傷。
這個技巧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把過去和現(xiàn)在分開,把現(xiàn)在和未來分開。一旦有意識地將事件歸為“過去”,潛意識里就不會將自己“當下”的感受全部歸咎于那件事,在描述“未來”時也會更加樂觀——畢竟都是過去的事兒了,誰還真能一輩子揪著過去不放。
在中文語境里化用這個技巧,就是給自己描述的問題帶上一個限定詞。
我數(shù)學不行——我目前數(shù)學學得還不好。
我很笨——我現(xiàn)在覺得我自己很笨。
我這個人很自卑——我有時會覺得自己很自卑。
這件事我做不了——這件事我暫時還做不了。
很多時候問題并沒多嚴重,真正可怕的是被這些問題擊垮的自信,問題這次解決不了還有下一次,但自信一旦出現(xiàn)裂縫,每一件小事都會加速它的垮塌。
不妨試試看,如同圈羊一樣將問題用一個限定詞圈起來,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沒那么糟。
(小雙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圖/ 木木)
K歌
領導說節(jié)前組織一個 K歌活動放松一下,大家都很開心,結果等了半天也不見領導發(fā)KTV 的地點。
后來才發(fā)現(xiàn),領導是讓大家一人錄一首歌發(fā)到群里。
目標
你總以為我是那種沒目標的人,那就讓你看看我的目標。
春節(jié)后:等清明。
清明后:等五一。
五一后:等端午。
端午后:等中秋。
中秋后:等國慶。
國慶后:等元旦。
元旦后:等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