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中記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逼湟馑际牵兄腔鄣娜讼矏鬯?,有德行的人喜愛山。這段話是孔子表達人格與自然之美的關系,但他應該不會想到,這句話也無意間為一座城市的命名埋下伏筆。這座城市便是依山傍水、位于四川中部的樂山。
變更了49個地名的山水城市
樂山的味兒從哪來
據(jù)記載,樂山地區(qū)先后經歷了約49次更名:南安、平羌、嘉州、峨眉、青衣、龍游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因嘉定州這一稱謂與江蘇嘉定重名,為了避免混淆,于是取離此地不遠的“至樂山”的“樂”“山”二字為這一地區(qū)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樂山全市屬于亞熱帶氣候,因此四季分明,農作物高產;大渡河、青衣江在樂山大佛的腳下匯入岷江,水資源豐富;其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成為四川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和樞紐城市。同時,樂山也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旅游之城,除了峨眉山一樂山大佛這一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這里還孕育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川南小鎮(zhèn),比如蘇稽古鎮(zhèn)、牛華古鎮(zhèn)、西壩古鎮(zhèn)等。而生活在此的人們通過世代的生產生活實踐,積累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與美食文化。
如果來樂山旅游,一定會注意到一條處處可見的八字宣傳語:食在四川,味在樂山。那么樂山的味兒,到底是一種什么味兒?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廣州。席間,南越拿出蜀郡出產的枸醬款待。這里的枸醬也稱為蒟(ju)醬,風味酸辣最早產地就在樂山。晉左思在《蜀都賦》中也說:“蒟醬流味于番禺之鄉(xiāng)?!北砻髟诋敃r,這種醬已經遠銷至外地,是晉朝時期蜀中的知名特產。
到了清末,樂山最著名的三大醬園作坊有彭山長春醬園、五通橋德昌醬園和夾江三和醬園,其生產的醬油、食醋、豆腐乳、豆瓣等均在川內有名。樂山地區(qū)也是產鹽重地,從秦開始,就有產鹽的記載,清道光年間,五通橋鹽業(yè)達到極盛,井鹽產量居全川第一,其中的犍樂鹽場被稱為“川省第一場”。這些共同組成了樂山味兒的基底。
曉腳牛肉、甜皮鴨、豆腐腦、游記肥腸、白斬雞、缽缽雞、西壩豆腐、臨江鱔絲、蘇稽米花糖再回頭細數(shù)樂山這些最知名的非遺美食,便能理解它們的特點:復合味多而重口感與香料,與川內其他地方相比,風格大同而小異,也正是這些小異,讓它成為不遜于成都的美食之城。
甜,體驗樂山味兒的線索
樂山有歷史悠久的制糖史,在唐代時已有紅糖清康熙年間陸續(xù)開設糖坊。雖比不上“甜城”內江,但樂山制糖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相比川內其他地方復合味中多出的一絲甜,也許可以看作體驗樂山滋味的其中一條線索。
樂山籍作家郭沫若曾在自傳體文學《洪波曲》中寫道:“少年時代在故鄉(xiāng)四川吃的白砍雞,白生生的肉塊,紅殷殷的紅辣子海椒,現(xiàn)在想來還口水長流。在樂山,這種雞也叫白切雞、白砍雞、涼拌雞。最早出名是在清末民初時期,以“楊雞肉”“雙喜兒雞肉”為代表。涼拌雞川內各地都有,以麻辣紅油味為主流,吃不出明顯的甜味。但樂山的涼拌雞要放大量的糖,必須吃出鮮明的甜味,有人統(tǒng)計過,一般每500克雞肉就要放50克左右的白糖。所以總結起來,樂山涼拌雞除了麻、辣、香,還必須有甘這個特點?,F(xiàn)在
涼拌雞
樂山市里,最有名的涼拌雞要數(shù)“黃雞肉”,放好調料的雞肉盛在復古的鋁制飯盒里上桌,主打一個懷舊。
另一個甜味美食的代表非甜皮鴨莫屬。甜皮鴨起源于樂山夾江縣木城古鎮(zhèn),樂山人更喜歡稱它為鹵鴨子或鹵鴨兒。一只優(yōu)秀的甜皮鴨要經歷六道工序:選鴨、清洗、炒糖色、鹵制、炸制、掛糖,浸炸和掛糖是關鍵所在,油炸的溫度和時間控制得當才能得到只焦香的鴨坯,最后用麥芽糖、冰糖加點清水小火熬成顏色金黃的糖液,在炸好的鹵鴨身上均勻地刷上一層,就算大功告成。
也許下次,循著“甜”這個線索,你能體驗不樣的樂山味道。
Link:
非遺知多少
甜皮鴨曾被寫入地方志,于2011年被評為“樂山味道”美食名片,在2023年入選“天府名菜”。其制作技藝被列入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見證了川菜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