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海濤,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名普通員工。2003年退伍后我入職林場,至今已經(jīng)工作20多年。
塞罕壩第一片造林成功的地方是馬蹄坑,也是我工作的地方。我和其他幾位同事一起,負責營林區(qū)的巡護工作。
塞罕壩曾是一片美麗的高嶺,然而由于歷史上的開圍放墾,它變成了“風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茫?;脑?。1962年,369名青年集結(jié)至此,拉開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的帷幕。
林場人常說,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不是能耐;能夠還祖宗的賬,留子孫的糧,那才是本事。60多年的時間,三代塞罕壩人只做了一件事——種樹。
在荒原種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惡劣的氣候、雨凇、旱災等都是不小難題。塞罕壩人總是樹倒了扶起來,林子毀了再種起來。如今,浩瀚林??偯娣e達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林木蓄積量1036.8萬立方米。
從茫?;哪兂闪趾?,塞罕壩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也深深融入我們每個人的骨子里。
現(xiàn)如今,林場環(huán)境越來越好,日常巡護時也能看到不少動物。去年我就親眼看到了狼,雖然當時離得還有一段距離,但我還是挺緊張。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去年也首次出現(xiàn)在了林場。
“三分栽樹、七分管護”,我的使命就是保護好這片綠色。每到春秋兩季防火期,巡護任務就更重了些。好在隨著技術發(fā)展,我們有了“新伙伴”。林場新配備了無人機和“樂山巡”設備,我在東邊巡護時,同事便可操作無人機了解西邊的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便可通過“樂山巡”及時上報。
林海是我們的“聚寶盆”。塞罕壩變綠了,綠色產(chǎn)業(yè)也發(fā)展起來了,周邊老鄉(xiāng)們吃上了“生態(tài)飯”“旅游飯”,日子也更好了。
不少老鄉(xiāng)會在秋季往林子里去,摘蘑菇、采野菜。勤快的老鄉(xiāng)天天往林子里跑,一個月能掙到萬把塊錢。圍繞塞罕壩林場,我們建立了國家森林公園,吸引了不少游客。印象中老鄉(xiāng)們的小土房,都已成了帶院子的平房,老鄉(xiāng)們搞起了農(nóng)家樂,旅游旺季很是紅火。
如今,“美麗的高嶺”更美了。每當我聽到游客說,塞罕壩有山有水、空氣清新,心里就很自豪,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一分。這片林子,不僅是我們的飯碗,更是子孫后代的飯碗,我們必須得守護好它。
(本文作者系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板分場馬蹄坑營林區(qū)護林員,由本刊記者鄭雪采訪整理)
編輯:孫曉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