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韓愈;廉政精神;為官之道【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18基金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059-04
韓愈的仕宦經(jīng)歷在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具有范式價值,其秉持的廉潔從政原則深刻詮釋了儒家知識分子的責任倫理。韓愈雖仕途坎坷,然而始終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人理想,在地方行政實踐中開創(chuàng)性實施堤防修筑、官學改制等惠民政策。這種憂國憂民的政治品格,不僅展現(xiàn)出古代循吏的執(zhí)政智慧,更通過《潮州謝上表》《論天旱人饑狀》等奏疏文本,構建起具有實踐導向的行政倫理范式,為后世官吏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德政模板。
一、廉政的內(nèi)涵與價值
(一)廉政的內(nèi)涵
“廉政”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的核心準則,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典籍。《晏子春秋·問下四》記載,齊景公向晏嬰請教治國之道時,晏嬰以水為喻闡述廉政理念:“水至清可去污濁,水至柔能育萬物,剛柔并濟方能長久。”[1]
從字義演變看,《說文解字》將“廉”釋為“仄也”[2],原指房屋的邊角,后引申為正直不貪。具體到政治實踐,要求官員在任職期間及其社會生活中,在行使國家權力方面,必須從全體人民利益出發(fā),公正地處理各項公共事業(yè),不貪不占、精勤于業(yè)、克勤克己等等。
(二)廉政的價值
廉政是立身之本。廉政要求個體保持清白正直,堅守正道,不受名利誘惑。這是個人道德的基石,使人在道德上站得住腳,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及至隋亡,唐初最高統(tǒng)治集團吸取先朝政權盛衰興亡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唐太宗教育臣下:“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3]
廉政是為政之要。一個廉政的政府能夠贏得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凝聚起強大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廉政的官員能夠在職業(yè)生涯中堅守初心、保持純潔,從而有效治理國家?!吨芏Y》提出六項標準“六廉”說:“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以考核官吏,將“廉”作為為官者的基本要求放在首位,體現(xiàn)了廉政在官員選拔和考核中的重要性[4。
廉政是社會之基。廉政對整個社會層面而言是和諧穩(wěn)定的基石,只有營造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才能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在春秋時期,政治家管子便把“禮義廉恥”視作“國之四維”,“廉”是其中之一,又從反面論述四維的重要性:“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5]。
由此觀之,廉政文化既是政治生態(tài)的“晴雨表”,亦是政治興衰的“催化劑”。韓愈生于安史之亂后的中唐頹局,在波詭云謫、變幻莫測的政局中,秉性剛毅,踐行“慊慊為人,矯矯為官”8的誓言,為日益衰退的國家忠心耿耿做實事,廉潔清正,居廟堂之高而不畏饞言,于眾口緘默之時進言獻策,遠離朝堂為官仍心系蒼生,在窮僻蠻荒之地篳路藍縷,堪稱廉政為官之模范,其廉政實踐正是對“四維不張”現(xiàn)實的積極回應,更是儒家“修齊治平”理想在亂世中的突圍嘗試。
二、韓愈的廉政精神分析
韓愈早年歷經(jīng)坎坷,其自述“生之艱,成之又艱”,卻始終秉持“若有以為,而止于斯”的信念,以一介布衣之軀踐行“家國同構”的士大夫理想[。其廉政精神可凝練為三重維度:以“廉”立身的道德自律、以“忠”事君的政治擔當、以“仁”治民的實踐品格,三者共同構成儒家廉政文化的典范。
(一)以廉立身:清貧守志的士人風骨
韓愈將“廉”視為立身之本?;矢洝俄n文公神道碑》記載,其“不蓄一錢,衣食僅充”,甚至典賣衣食以維持清貧生活,與中唐“錢帛為急務”的奢靡官風形成鮮明對比[7]。
任潮州刺史期間,嶺南節(jié)度使孔戣因體恤韓愈清貧欲贈錢帛,韓愈以“受官祿則名不正,蓄私財則悖清廉”拒之。這種“遇利避之若怯”的廉潔操守,與其主張的“居官守正,不營私利”構成實踐與理論互證,生動詮釋了儒家士大夫“以義制利”的道德準則。
據(jù)《新唐書》記載,韓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終始不少變\"[8],這一品性在元和十二年淮西平叛后得到充分印證。時值朝廷勒石紀功,韓愈奉旨撰就《平淮西碑》,諸將欲贈絹五百匹以酬文,韓愈不僅嚴拒饋贈,更專呈《奏韓弘人事物表》剖白心跡:“今韓弘寄絹五百匹與臣充人事,未敢受領”[6]。其“性方道直,介然有守”[9]的操守,實非汲汲于權勢攀附所得,而是源于“文以明道”的士人自覺與憂國忘家的政治擔當,這種將廉政精神內(nèi)化為價值選擇的行為模式,重塑了中唐士林風骨。
韓愈常勉勵他人曰:“雖掾俸之酸寒,要拔貧而為富”[6],為官應當秉持節(jié)儉原則,不為私欲謀利,將經(jīng)濟困頓轉(zhuǎn)化為道德修煉的契機。韓愈貶斥“群士”追名逐利,“爭名競得失,行人之所甚鄙,求人之所甚利,其為不可,雖童昏實知之”[6]。針對中唐士林競趨利祿的浮薄風氣,韓愈在《答陳生書》中痛陳時弊:“世人爭名較錙銖,所求者鄙,所逐者險,此等悖德之行,雖愚者亦明其非?!盵6對文人修身來說,應以“修己立誠”為目標,不可“沒于利而榮于名”[6]。這種將廉潔從政升華為價值信仰的實踐,不僅重塑了“士志于道”的倫理傳統(tǒng),更為“修己以安百姓”的儒者理想提供了現(xiàn)實范本。
(二)以忠事君:逆流勇進的政治擔當
在中央權力式微的中唐,韓愈以“文臣死諫”的姿態(tài)踐行政治忠誠。唐憲宗元和年間迎奉佛骨之舉引發(fā)朝野動蕩,韓愈撰《諫迎佛骨疏》痛陳利弊,以梁武帝“事佛愈恭,國祚愈短”為史鑒,直指“佞佛致禍”之弊。其奏章中“佛若有靈降災,請加臣身”的錚錚諫言,與當時“諫官失語,御史緘默”的官場痼疾形成強烈反差[]。這種以死諫君的壯舉,超越個人安危,在藩鎮(zhèn)割據(jù)、佛道盛行的中唐,韓愈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成為維護中央權威與儒家道統(tǒng)的旗幟。
元和五年冬(810),韓愈降授河南縣令,甫一蒞任即直面神策軍系統(tǒng)的法外特權。時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在兩京都留有府邸,稱留邸,乃節(jié)度使入京的臨時辦事處,大多置有守護軍人。這些軍人通過賄賂軍官冒領軍籍,不僅仗勢凌人,欺壓百姓,又是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打入京城的臥底,謀反的內(nèi)應,且大多有靠山,沆瀣一氣,是洛陽城積久年深的毒瘤,官員往往不敢過問和揭露他們的行為,韓愈立即禁止這些違法行為,彰顯了朝廷的權威和正義,于是軍官十分恐慌,違法亂紀事件大幅減少。
韓愈在連年浮沉宦海中,對官吏的本質(zhì)洞察深刻:“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必懺拍辏?03),關中赤地千里,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韓愈冒死呈遞《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為民請命,揭露李實隱瞞災情,奏章痛陳京兆尹李實“租稅暗增,災情隱報”之弊,揭露“賦稅如虎,百姓骨立”的社會現(xiàn)實,詳細描繪了旱災致使人民“棄子逐妻”“拆屋伐樹”以納稅的慘狀,力諫德宗請求朝廷特敕停征賦稅,使百姓得以喘息。[6]與李實等幸臣逢迎上意、盤剝百姓相比,韓愈則“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其政治擔當實為亂世中的逆流勇進。這份“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諫諍精神,正是其“治政首在養(yǎng)民”理念的實踐注腳。
長慶元年(821),亂軍氣囂焰盛,官軍屢屢失利,王廷湊叛亂團團圍住牛元翼。韓愈以五十五歲高齡獨闖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廷湊軍營。面對悍將驕兵,韓愈以德服人,據(jù)理力爭,最終迫使王廷湊解除深州之圍,展現(xiàn)“文臣死諫,武臣死戰(zhàn)”之外的第三種擔當,將儒家“忠”的倫理轉(zhuǎn)化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實踐行動。
(三)以仁治民:經(jīng)世濟民的實踐品格
韓愈的廉政精神最終落腳于“仁政”實踐。皇甫湜在《韓文公神道碑》中載錄唐代貶謫制度下官員的生存困境:“大官謫為州縣,薄不治務。”[諸多官吏或沉溺山水,或荒廢政務,或郁卒而終。而韓愈從不因貶謫,處所荒涼就無所事事,哪里就職,他就在哪里撒下福蔭。
韓愈貶謫“天下之窮處”的陽山,直面“山峻水惡,瘴交侵”的生存困境,首重民生根本,通過興修水利推廣農(nóng)耕,主持修筑龍宮灘水利工程,以經(jīng)濟解困消除人民抵抗心理,使“刀耕火種”的蠻荒漸現(xiàn)“粳稻連云”之盛景。繼而推行“以詩書易椎髻”的文教革新,授《孝經(jīng)》《論語》于峒瑤子弟,革除“信巫現(xiàn)而棄醫(yī)藥”的陋俗,以經(jīng)典誦讀重塑文化認同,以“釋婢為民”“勸課農(nóng)?!钡日咧貥嬌鐣惱?。[13]皇甫湜《韓文公神道碑》記載,韓愈“日與鄉(xiāng)人講學于賢令山麓,雖俚語侏離,必以雅言導之”,通過語言雅化消解文化隔閡,不僅使“獠氓漸知揖讓之禮”,更讓陽山從“化外之地”蛻變?yōu)椤耙鹿谖奈镏睢薄?/p>
當韓愈因論佛骨被“一封朝奏”再貶環(huán)境惡劣的嶺南,既至潮州,有怒濤颶風,毒霧瘴氣之險,發(fā)白齒落的韓愈仍心念百姓,親治鱷害。相傳鱷魚向西遷徙六十里,雖然帶有傳奇色彩,但是韓愈“必盡殺乃止”,為民除害的決心得以體現(xiàn)[]。韓愈對潮州掠賣的奴婢,通過政府出錢贖買,或由奴婢向賣主提供若干天數(shù)勞動力等多種方式來獲得人身自由,減輕了潮州奴婢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僅如此,韓愈還興修水利,防范洪災。使潮州百姓對韓愈至為感念的是其大力興辦學校,培育人才。蘇軾《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稱:“始潮之人未知學?!盵10]韓愈決心力改教育匱乏的局面,首先便是啟用學識淵博、堅定儒家思想的趙德專辦州學事務,更開創(chuàng)“出俸錢百千為舉本”的官學資助模式,其“以文興政”方略使得士習敦厚,民風淳樸,為后世海濱鄒魯?shù)奈幕⒕暗於ǜ阋娏嵺`的歷史穿透力。
韓愈到袁州同樣孜孜不倦地施惠于民,廢除押賣兒女為奴的舊習,強調(diào)“良人沒為奴婢者,驗有明據(jù),悉放歸家”,放免“七百三十一人”,將儒家仁政理念轉(zhuǎn)化為制度革新[?!兑舜菏分尽愤€提及自韓愈在袁州倡導儒學,興辦書院,開啟民智,將嶺南文教體系引入此地,全面推行教化政策,獲得州郡民眾普遍贊譽。
三、韓愈廉政精神的影響
韓愈的廉政精神通過思想流芳后世,運用實踐造福民生,深刻塑造了唐宋以降士大夫群體的價值取向,并沉淀為中華廉政文化的核心傳統(tǒng)。
韓愈以“文以載道”為旗幟,將廉政實踐升華為儒家士大夫的精神綱領。其“欲為圣明除弊事”的諫諍姿態(tài),突破了漢代以來“明哲保身”的官場潛規(guī)則,也為北宋士風轉(zhuǎn)型提供思想資源。歐陽修效仿其拒收潤筆,坦言“不畏先生嗔,卻怕后生笑”,將廉政從道德倡導轉(zhuǎn)化為制度約束。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理念,則是對韓愈“以天下為己任”參政倫理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韓愈任上的百姓和后人為感恩韓愈,多以他們獨特的方式紀念,如陽山百姓為銘記韓愈“有愛在民”的惠政,“生子多以其姓字之”。《陽山縣志》記載:“賢令山位于陽山縣城北兩里處,韓愈貶謫陽山期間曾在此研讀典籍,山頂現(xiàn)存其讀書臺遺址。此山因韓愈任地方官時勤政為民,故亦得名牧民山,取‘為官者當牧養(yǎng)百姓之意\"[13]。一個無名之山因韓愈讀書而得“賢令”之名,足見陽山人對韓愈的愛戴。韓愈貶謫潮州雖僅八月,卻以“詩書澤其民”的教化策略,完成嶺南邊地的文化啟蒙,通過“出俸錢百千為舉本”建立官學資助體系。據(jù)《潮州府志·選舉志》記載,唐代潮州進士僅3人,至南宋增至172人,科舉錄取率提升57倍[12]。
韓愈這套以清廉為底色的治理智慧,也被后世官員繼承。北宋潮州通判陳堯佐開啟了“崇韓”興文重教的習俗,致力辦好府縣儒學,發(fā)展書院和社學、義塾,更效仿韓愈戮鱷除害,承繼韓愈治潮之善舉。唐宋“潮州八賢”之一劉允任程鄉(xiāng)縣(今廣東梅州市)令時,由于天旱莊稼失收,州守卻照常催租,劉允遂具狀入奏,為民請命,在據(jù)理力爭下終使民眾得免租例,忠實踐行“以韓為師”。南宋丁允元,因忠言直諫而被貶潮州,但他以韓愈為榜樣,繼續(xù)發(fā)揚韓愈的廉政精神:筑橋、創(chuàng)齋、購田瞻士、資儒興學,重視文教,使得潮州的文化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更以東山(韓山)為韓公登覽之地,手植橡木在此,故將城南昌黎伯廟遷至韓山今址。新祠倚山面水望橋,因選址得當,而后八百多年終無他徙,崇韓之風得以歷代傳承。
潮人將惡溪易名韓江、東山改稱韓山、帶領百姓修的堤稱為韓堤、親手栽的橡木叫韓木,還在靈山建立紀念他與大顛交誼的留衣亭,韓江上的廣濟橋別名為湘子橋,以紀念他的侄孫韓湘,這正是“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還有袁州人民將昌黎閣建在袁山之巔,是對韓愈親民的永恒紀念。
相較于柳宗元“以民為本”的地方治理實驗,或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的諷喻詩諫,韓愈的廉政實踐凸顯兩大特質(zhì):其一,以維護中央權威為內(nèi)核,其單騎入叛營、諫迎佛骨等舉動,皆服務于重建“大一統(tǒng)”政治秩序;其二,強調(diào)“道統(tǒng)”對“政統(tǒng)”的規(guī)訓功能,通過古文運動將廉政精神植入文化基因。這種政治文化的雙重自覺,使其成為中唐士人精神覺醒的標志性符號。
韓愈的廉政精神本質(zhì)是儒家倫理的政治具象化。其以“廉”為基石的為官之道,既承襲了先秦“修身齊家”的道德傳統(tǒng),又開創(chuàng)了“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范式。在當代廉政文化建設中,這種精神給予雙重啟示:一是廉政不應停留于制度約束,而需通過“文以化之”升華為官員的價值信仰;二是韓愈“諫佛平叛”中的風險擔當、“驅(qū)鱷興學”中的治理智慧,均可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行政倫理的構建資源。
長慶四年(824)冬,韓愈病篤,十二月丙子薨于長安靖安里宅,享年五十七歲。敬宗聞認震悼,詔贈禮部尚書,謚曰“文”,世稱韓文公。觀其一生行跡,以“抵排異端,攘斥佛老”為己任,力主“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其政治實踐中始終貫穿著維護中央集權、重振中唐國運的儒家理想。
觀其仕宦軌跡,韓愈雖以“退之”為字,然其立身處世實以“進”為宗。仕途雖“三貶觸憲章”,仍堅守“欲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擔當,恪守“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的為政準則。這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膽識,正體現(xiàn)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為后世士大夫樹立了“居廟堂則憂其民,謫江湖則膺君國之憂”的經(jīng)世典范。
參考文獻:
[1]晏嬰.晏子春秋·卷6[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3:189.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23:148.
[3]吳兢.貞觀政要·論貪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03.
[4]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7.
[5]管仲.管子·牧民[M].北京:中華書局,2022:12.
[6]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韓文公神道碑[A]//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7035-7036.
[8]宋祁,歐陽修.新唐書·韓愈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5:5268-5271.
[9]白居易.白氏長慶集·韓愈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制[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12.
[10]蘇軾.蘇軾文集·潮州韓文公廟碑[M].北京:中華書局,1986:509-511.
[11]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五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783.
[12]潮州府志·選舉志[M].嘉靖本卷5:32.
[13]陽山縣志·地理志[M].道光本卷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