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圣母一直被當(dāng)?shù)匕傩找暈椤八瘛惫┓?,而圣母殿的?guī)模與香火遠(yuǎn)盛于作為晉祠“主神”的叔虞。宋代時,韓琦在詩歌《晉祠》(《安陽集》卷七)中就已指出這一現(xiàn)象。后來游晉祠的士大夫在詩文中也對此有所描寫,如金代元好問所寫的《惠遠(yuǎn)廟新建外門記》(《遺山集》卷三十三)記載:“然晉祠本以祠唐侯,乃今以昭濟主之,名實之紊久矣。”明代李維楨《唐叔祠》(《大泌山房集》卷五)記載:“何所來神女,荒祠若剩員。”清代劉星《游晉祠雜詠四首》(《(光緒)晉祠志》卷十二)記載:“血食但知酬水母,歲時誰識有唐侯。”清代蔣深《游晉祠》(《(光緒)晉祠志》卷十二)記載:“叔虞桐封祠最古,反居堂下門東偏?!?/p>
據(jù)《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祠廟》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圣母被封為“晉源水神”,也是自明代始,關(guān)于晉祠圣母的身份產(chǎn)生了分歧。明人高汝行(《(嘉靖)太原縣志》卷三)、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二)認(rèn)為晉祠圣母是“水神”,而明人李長祥(《天問閣集》卷二)、清人沈巍皆(《(光緒)晉祠志》卷一)、周令樹(《(光緒)晉祠志》卷三)、朱珪(《(光緒)晉祠志》卷十二)、阮元(《研經(jīng)室集》卷九)、閻若璩(《四書釋地續(xù)·邑姜》)、祁寯藻(《思復(fù)齋隨筆》卷一)、劉大鵬(《(光緒)晉祠志》卷一)都認(rèn)為晉祠圣母是邑姜。雖然李長祥、閻若璩以姜仲謙所作《圣母廟謝雨文》(《山右石刻叢編》卷十八),間接證明了晉祠圣母為叔虞之母邑姜,但仍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從古至今,學(xué)者們不斷探討此問題,有認(rèn)為圣母是邑姜者,有認(rèn)為圣母是“晉水之神”者,有認(rèn)為圣母兼具“水神”與邑姜雙重身份者,還有認(rèn)為圣母是北宋章獻明肅皇后劉娥者。關(guān)于圣母祠廟,古人及現(xiàn)代學(xué)者中,有人認(rèn)為宋代曾將圣母與叔虞合祠于一廟(《(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六),還有人認(rèn)為現(xiàn)在的圣母殿曾為叔虞祠。
筆者認(rèn)為,圣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身份,而是經(jīng)過了一個演變過程,最終形成一種官方認(rèn)同的邑姜與民間認(rèn)同的“水神”相結(jié)合的二元身份。其官方身份在宋初為娘子(女郎),天圣間敕封圣母,又于元祐末年被確立為邑姜,而民間對其“水神”身份的認(rèn)同從未改變。
(一)娘子廟應(yīng)當(dāng)位于晉祠中
《宋史》卷二百六十《曹翰傳》中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從征太原,……軍中乏水,城西十余里谷中有娘子廟,翰往禱之,穿渠得水,人馬以給?!睆谋蔽褐了纬酰瑫x祠都以唐叔虞為“主神”,不見關(guān)于圣母殿的記載。由此推測,《宋史》中提到的太原娘子廟應(yīng)是圣母殿的前身。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推斷?!对涂たh圖志》卷十三中記載:“晉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南十二里。”晉祠“在縣西南十二里”與娘子廟位置“城西十余里”相符合。
其次, 從所載內(nèi)容上推斷。谷不必為兩山之間的山谷,也可以為泉水所出、注入川中處?!墩f文解字》卷十一記載:“泉出通川為谷。從水半見,出于口?!薄稜栄拧め屗酚涊d:“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晉祠所處之地為泉水所出、注入晉水處,因此也可稱為“谷”。史料中所謂的“穿渠得水”,當(dāng)指穿鑿疏通晉祠中的智伯渠?!短藉居钣洝肪硭氖涊d,太平興國年間便有此渠。因此這段史料可以解讀為:曹翰當(dāng)時因智伯渠湮塞無水,遂禱于晉水源頭的娘子廟,又令人開鑿疏通智伯渠,于是得水。
最后,從邏輯上推斷。試想,曹翰當(dāng)年進攻太原,面對軍中乏水的情況,必定會詢問熟悉太原水利的人,尋找最有可能找到水源的地方。晉祠所在之處為晉水源頭,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廣為人知,必定是曹翰的首選之地。如果不至?xí)x祠取水,而另尋別處,豈是在軍情緊急之時的選擇?所以曹翰所禱之娘子廟,應(yīng)當(dāng)在晉祠之中,即今日圣母殿的位置。
(二)娘子廟供奉“晉水之神”
娘子廟的修建,應(yīng)是出于當(dāng)?shù)匕傩展┓睢皶x水之神”的需要。首先,曹翰為求水而疏通智伯渠之前,先禱于娘子廟,如果娘子廟不是奉祀“水神”,又何必祈禱?為求水而禱“水神”,乃必然之理。
其次,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創(chuàng)建的供奉“晉水之神”的水母樓,即婦人形象?!叮ü饩w)晉祠志》卷一中記載:“水屬陰,故飾‘水神’為婦人形,稱曰‘水母’,以水之潤物,如母之養(yǎng)子耳?!睂ⅰ八瘛彼茉斐蓩D人形象,既是一種慣例,也符合常理。
再次,關(guān)于晉祠圣母為金勝村柳氏的傳說,或許可以佐證娘子廟供奉的是“晉水之神”?!叮尉福┨h志》卷三中記載,“俗傳晉祠圣母姓柳氏,金勝村人,姑性嚴(yán),汲水甚艱。道遇白衣乘馬者,欲水飲馬。柳不吝,與之。乘馬者授之以鞭,令置之甕底,曰:‘抽鞭則水自生?!鴼w母家,其姑誤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于甕上,水乃安流。今圣母之座,即甕口也。俗說如此,愚謂有天地,即有山水。水,陰物;母,陰神。居人因水立祠,始名‘女郎祠’。后禱雨有應(yīng),漸加封號,廟制始大。坐甕之說,蓋出于田夫野老、婦人女子之口,非士君子達理者所宜道也。書此以破千古之惑”。該傳說最早見于《(嘉靖)太原縣志》,始于何時已不可考。雖然是傳說,但能被《(天啟)太原縣志》《(雍正)重修太原縣志》《(乾隆)太原府志》《(道光)太原縣志》《晉祠志》等多種方志采納,以至于村民爭水訴訟時引此為據(jù),也說明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說晉祠圣母之座即甕口,甕中水涌流不斷,乃是民間對于泉水的比喻,也就是說,圣母座下即泉眼。泉水為晉水之源,則此傳說是關(guān)于“晉水之神”的傳說,反映了民間對于晉祠圣母“水神”身份的認(rèn)同。《(嘉靖)太原縣志》作者高汝行雖然不認(rèn)同晉祠圣母為柳氏的傳說,但明確表示晉祠圣母就是民間信仰中的“水神”。
最后,清代袁翼《游晉祠記》(《邃懷堂駢文箋注》卷十五)中說:“水屬陰精,神塑女像,或云‘娘子廟’,或云‘女郎祠’。”清代江人鏡《晉祠》(《知白齋詩鈔》卷二)詩注中說:“宋曹翰因禱雨有應(yīng),始請立祠?!薄叮螒c)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六中記載,“通志引《宋史》:‘太原城西十里谷中有娘子廟,太平興國四年曹翰從征太原,軍中乏水,往禱之,穿源得水,人馬以給?!?dāng)即晉源神”。這些記載都說明,娘子廟所祀當(dāng)為“晉水之神”,是圣母殿的前身。
(三)娘子廟修建時間推測
娘子廟修建時間上限應(yīng)當(dāng)在后晉天福六年(941年)。《冊府元龜》卷二十六中記載,天福六年(941年)劉知遠(yuǎn)為太原節(jié)度使時,至?xí)x祠禱雨,“入謁興安王、昌寧公廟,每致祈禱”。興安王即叔虞,昌寧公即臺駘,此封號為后晉天福六年正月戊寅石敬瑭所封(《冊府元龜》卷三十四)。祈雨于叔虞,是因為自隋唐始就有此習(xí)俗(見《劇談錄》卷上《狄惟謙請雨》、《會昌一品集》別集卷七《祭唐叔文》),祈雨于臺駘,是因為臺駘是“汾水之神”。祈雨時只祭叔虞和臺駘,不祭作為“晉水之神”的娘子廟,說明當(dāng)時未有此廟。在出現(xiàn)作為“晉水之神”的娘子(圣母)后,便有了禱雨于叔虞與“晉水之神”的記載,如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姜仲謙所作《晉祠謝雨文》,記載祭祀圣母與叔虞二人以謝雨之事,可說明此前曾禱雨于“晉水之神”——圣母。自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始,圣母被加封為昭濟圣母、顯靈昭濟圣母,賜號慈濟廟、惠遠(yuǎn)廟。
據(jù)彭?!稌x祠圣母殿勘測收獲——圣母殿創(chuàng)建年代析》記載,1993—1995年圣母殿落架大修時,在編號為1號、32號、48號的柱礎(chǔ)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開元通寶”“周元通寶”“唐國通寶”三種共83枚古代錢幣。這些錢幣的鑄造時間下限最晚也在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就是說,至少這3根柱子保留了宋太平興國創(chuàng)修時的原制,而沒有被后人重修時干擾。根據(jù)前文的推斷,圣母殿的前身娘子廟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已經(jīng)存在,則娘子廟的建成時間應(yīng)在太平興國四年以前,后晉天福六年(941年)以后。
(一)天圣年間復(fù)建娘子廟(女郎祠)為圣母殿
金泰和八年(1208年),郝居簡所撰碑文中記載:“舊制唐叔祠于其(址)南向,至宋天圣中,改封汾東王,今汾東殿者是也。又復(fù)建水(女)郎祠于其西,至熙寧中,加昭濟圣母,今圣母殿者是也?!痹猎哪辏?338年)弋彀《重修汾東王廟記》中記載,宋天圣年間“又復(fù)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清代呂宮《大中丞申公重修晉祠記》(《(光緒)晉祠志》卷十二)中記載:“宋天圣間因德水之澤,又復(fù)建女郎祠?!鼻宕芫爸短瓡x祠記》(《(光緒)晉祠志》卷十二)中記載:“廟故為女郎祠,不知所從始?!薄芭伞薄澳镒印倍家鉃槟贻p女子,這里所說的“女郎祠”與《宋史》中記載的“娘子廟”當(dāng)指同一座祠廟。
前三段碑文中的“復(fù)建”二字不可忽略。“復(fù)建”意為此處原有娘子廟(女郎祠),天圣年間或已坍圮,因此在其基礎(chǔ)上修葺復(fù)建。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三月,與太原相距約170公里的代州發(fā)生地震(《宋史》卷六十七),這次地震也許造成了晉祠的損毀。據(jù)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四月《令完葺唐叔虞祠廟詔》記載,距離上次太平興國四年的修葺過去32年,叔虞祠就已經(jīng)“廟宇摧圮,池沼湮塞”。對于娘子廟(女郎祠)來說,自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至天圣年間(1023—1032),至少已過去了44年。如果在太平興國四年修葺晉祠時,娘子廟也一并修葺過,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也出現(xiàn)了坍圮,則天圣年間復(fù)建娘子廟(女郎祠)于水源之西,是合理的。
《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祠廟》中記載:“惠遠(yuǎn)廟,即昭濟圣母廟,在祠中東向晉水源上, 舊經(jīng)謂之女郎祠,……宋熙寧中,太原守臣奏晉祠廟內(nèi)有圣母殿,雖圖經(jīng)不載,祈禱即應(yīng),未有封號,誠為闕典。事下太常以聞,乃加號昭濟圣母?!眲t“女郎祠”“娘子廟”應(yīng)當(dāng)是復(fù)建前的名稱。太原守臣所奏“圣母殿”,應(yīng)當(dāng)是天圣間復(fù)建后的名稱。據(jù)此,則天圣時已改娘子廟(女郎祠)為圣母殿,娘子成為了圣母。
(二)天圣年間建圣母殿后圣母仍非邑姜
《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祠廟》中記載,熙寧年間(1068—1077)圣母“圖經(jīng)不載”“未有封號”,這說明天圣年間雖改娘子廟(女郎祠)為圣母殿,但圣母仍屬民間信仰,并非叔虞之母邑姜,所以“圖經(jīng)不載”“未有封號”。
天圣年后,圣母殿中圣母非邑姜,還可以從韓琦所作詩中得到證明。宋皇祐五年(1053年),韓琦作《晉祠》(《安陽集》卷七),其中有句曰:“愚民不識邦君重,歲歲西神酒食豐。”至和二年(1055年)由并州至相州途中,韓琦又至?xí)x祠,作《晉祠魚池》(《安陽集》卷二),其中有句曰:“女郎祠下池,清瑩薄山腳。游鱗明鑒中,素恃神可托?!?/p>
據(jù)詩中所說,女郎祠下有池,池中有游魚,與圣母殿下魚池格局相同,則此女郎祠即圣母殿。歷代關(guān)于晉祠的詩文中,常出現(xiàn)對叔虞祠冷清而圣母殿興盛這一現(xiàn)象的議論,在晉祠的歷代重修碑記中也常記載這一現(xiàn)象,則韓琦詩中所說“西神”當(dāng)是指圣母。據(jù)詩句可知,天圣時,圣母殿廟額絕不是“邑姜祠”,否則韓琦不可能說“女郎祠”“西神”。韓琦對“歲歲西神酒食豐”這一現(xiàn)象的不滿,正說明他認(rèn)為“西神”不是邑姜。韓琦作為朝廷重臣,所處時代距天圣年間(1023—1032)不超過30年,且兩次來晉祠,不至于誤解“西神”的身份。
此外還可從宋代僧人三交智嵩的禪語中證明。并州承天院三交智嵩禪師,又稱“三交嵩公”。據(jù)《五燈會元》卷十一記載,三交智嵩禪師曾說:“開化石佛拍手笑,晉祠娘子解謳歌。”所謂開化石佛,指的是蒙山開化寺石佛,即今日蒙山大佛。所謂晉祠娘子,當(dāng)指晉祠圣母殿中娘子。
三交智嵩禪師生卒年不詳,《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中有關(guān)他的記載見于慶歷元年(1041年)與皇祐元年(1049年)。道忠《古尊宿語要目錄》卷二記載其“與葉縣同時”,而葉縣和尚為宋太宗、真宗朝人?!豆抛鹚拚Z要目錄》中的祖師小傳撰寫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所寫內(nèi)容當(dāng)是可信的。因此,智嵩禪師的活動時間上限當(dāng)在宋太宗時太平興國年間(976—984)。若以百年壽命計算,其活動時間下限當(dāng)在熙寧年間(1068—1077)、元豐年間(1078—1085)。如果智嵩禪師說此禪語的時間在天圣前,則證明娘子廟(女郎祠)在天圣年間改建圣母殿前,就已存在于晉祠中。如果在天圣年間后,則證明圣母仍非邑姜。這里之所以仍稱“娘子”而不稱“圣母”,是沿用過去的稱呼。
不僅如此,慶歷四年(1044年),歐陽修來晉祠作《晉祠》詩,范仲淹來晉祠作《晉祠泉》,梅堯臣作《和永叔晉祠詩》,這三首詩中都未提到有邑姜祠的存在,亦從側(cè)面說明當(dāng)時圣母非邑姜。
(一)邑姜身份的確立
宋人蘇過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作《和任況之》(《蘇過詩文編年箋注》卷四),其中有句曰:“憶故晉陽城,訪古尋前事。荒涼麋鹿游,正坐金湯累。西山郁崢嶸,氣勢翔天際。固知神所托,千歲有其地。綿綿邑姜祠,盛德百世繼?!?/p>
蘇過此詩作于其為官太原期間,根據(jù)箋注及詩意,詩中所說“邑姜祠”即指晉祠中圣母殿。圣母已從不列入祀典的女郎或娘子,變成了邑姜。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姜仲謙所撰的《晉祠謝雨文》(《山右石刻叢編》卷十八)中說:“惟圣母之發(fā)祥兮,肇晉室而開基?!北囟ㄒ彩且允ツ笧橐亟?。李長祥與閻若璩的判斷是正確的。
宋人莫君陳的記載,更是直接明白地陳述了這一事實。其所撰《月河所聞集》中記載:“晉祠去太原州城四十里,廟貌婦人乃周文王之妃,叔虞之母?!薄端未P記錄考·月河所聞集》推斷此書撰于元祐(1086—1094)末年或稍后,則莫君陳記載圣母為邑姜的內(nèi)容,也當(dāng)在這一時期。北宋末年的蘇過、莫君陳、姜仲謙都將圣母視作邑姜,這說明最遲在元祐末年或稍后,圣母就已經(jīng)被官方認(rèn)定為邑姜了。
(二)由圣母變?yōu)橐亟脑?/p>
關(guān)于這一變化,應(yīng)當(dāng)與官方厘正祀典的行為有關(guān)。在天圣年間建圣母殿后,晉祠經(jīng)歷了7個重要事件。
一是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提舉或管勾官的設(shè)置。熙寧三年五月癸卯,詔令太原府興安王廟(即叔虞祠)“置管勾或提舉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十一),宋人徐度《卻掃編》也記載了此事。
二是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封圣母為昭濟圣母。熙寧十年,晉祠圣母加封為昭濟圣母(《宋會要輯稿·禮二十》),《永樂大典方志輯佚·太原志·祠廟》詳細(xì)記載了敕封圣母為昭濟圣母的經(jīng)過。
三是北宋元祐二年( 1 0 8 7 年) 二月代州地震。《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九十五、《宋史》卷六十七均記載了此事。代州與太原距離約170公里,有可能這次地震損毀了圣母殿及殿內(nèi)塑像。
四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四月獻上圣母殿繳柱金龍及圣母坐物?,F(xiàn)存圣母像須彌臺座束腰處有宋人題記(見柴澤俊《太原晉祠圣母殿修繕工程報告》第一編第二章)記載:“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獻呈圣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龍社人呂吉等,今日賽晉祠昭濟圣母殿前繳柱金龍六條,今再賽圣母坐物等,社人姓名于后,社頭呂吉……”
五是北宋紹圣三年(1096年)晉祠翻新。《晉祠銘》碑右側(cè)題名(《(光緒)晉祠志》卷十)中記載:“紹圣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大帥左轄王公命王修永之再新廟宇。”
六是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進行大修?,F(xiàn)存殿內(nèi)脊槫下有墨書題記:“大宋崇寧元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修?!?/p>
七是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朝廷修撰天下祠廟名冊?!端螘嫺濉ざY二十》中記載,“大觀二年九月十日,禮部尚書鄭允中言:‘天下宮觀寺院、神祠廟宇,欲置都籍,拘載名額?!瘡闹?。
可見,也許在興安王廟設(shè)置提舉或管勾官,且圣母被賜號昭濟圣母之后,晉祠得到了官方的重視。對于韓琦至?xí)x祠時就已存在的“愚民不識邦君重,歲歲西神酒食豐”的不合理現(xiàn)象,朝廷進行了厘正。在元祐年間(1086—1093)或之后翻修圣母殿時,用新塑的邑姜像替換了原來的娘子像或女郎像,實現(xiàn)了圣母到邑姜身份的變化,并在大觀二年(1108年)記錄在官方修撰的祠廟名冊中。官方此舉既滿足民眾祭祀需要,又符合封建禮法的情況下,官方賦予了圣母新的身份,將其由娘子或女郎,改為了叔虞之母。
建于五代末、宋初的娘子廟(女郎祠),在天圣年間改建為圣母殿。當(dāng)時民間供奉的“晉水之神”,其官方身份從娘子(女郎)變?yōu)槭ツ?,最后變成了邑姜,這樣的變化反映了國家對于民間淫祀的厘正。五代以來,由于戰(zhàn)亂頻仍、群雄割據(jù),造成了祀典的混亂。北宋之初,宋太祖在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中,就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整治,以建立起符合大一統(tǒng)王朝的祭祀體系。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3)以及宋徽宗崇寧(1102—1106)、宣和年間(1119—1125),北宋朝廷也集中進行了禮制整頓,對全國各地的祠廟進行賜額與封號,以調(diào)整其“封爵未正之處”。晉祠圣母也在這一時期不斷加封,《宋會要輯稿·禮二十》中記載:“平晉縣(即太原縣)有圣母祠,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封昭濟圣母,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六月賜號慈濟廟,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加封顯靈昭濟圣母,二年(1112年)七月改賜惠遠(yuǎn)?!?/p>
從宋代就出現(xiàn)了叔虞祠冷清而圣母殿興盛的情況,這一在當(dāng)時不合祀典、不合禮法的現(xiàn)象,逐漸成了來游晉祠的士大夫詩文中議論的對象,成為了主政太原的官員需要解決的問題。宋朝的統(tǒng)治者充分發(fā)揮了治理藝術(shù),以改變民間信仰身份的方式,扭轉(zhuǎn)了這一現(xiàn)象,使圣母兼具“晉水之神”與叔虞之母的雙重身份,既符合祀典禮教,又能滿足百姓需求。
現(xiàn)代學(xué)者多以姜仲謙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所撰《晉祠謝雨文》中的“致祭于顯靈昭濟圣母、汾東王之祠”,推斷叔虞曾與圣母合祠于一廟。首先,據(jù)《晉祠謝雨文》原碑及拓片,其中的“顯靈昭濟圣母”“汾東王之祠”為并列的兩排,不能切實證明圣母與叔虞在一座祠廟中,也可理解為二者各自的祠廟。其次,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韓琦所作《晉祠》詩中說:“愚民不識邦君重,歲歲西神酒食豐?!币浴鞍罹敝柑剖逵?,以“西神”指圣母,正說明了當(dāng)時二者不在一間祠廟中。因而可以推論,在皇祐五年(1053年)以前,叔虞與圣母并未合祠。
現(xiàn)代學(xué)者多以宋代趙昌言所撰《新修晉祠碑銘》中對于晉祠的描寫,推斷宋太平興國四年的叔虞祠在今日圣母殿坐西朝東的位置。據(jù)清代全祖望《全校水經(jīng)注》卷六記載:“祠南有難老、善利二泉水,大旱不涸,隆冬不凍,溉田百余頃。又有泉出祠下曰‘滴瀝泉’,潴為晉澤?!北蔽簳r,唐叔虞祠在難老、善利二泉水之北,已在今日坐北朝南的位置。再結(jié)合本文論述,可知圣母殿從建立之初也一直在今日坐西朝東的位置,文獻記載中二者的祠廟位置從未發(fā)生變化。
伴隨著北宋朝廷對全國祀典的整頓,在對晉祠圣母進行封號、賜額的過程中,圣母也被官方賦予了邑姜的身份,但民間對其“水神”身份的認(rèn)同從未改變。晉祠圣母邑姜的這種二元結(jié)合的身份并不是孤例,文水縣的則天廟在清代時廟額為水母祠,其中所奉祀的武則天也兼具“水神”身份。北宋滅亡后,圣母的官方身份——邑姜湮沒不彰,圣母凌駕于唐叔虞之上的廟宇規(guī)模與香火祭品又引起了人們的論爭。明初對全國祀典進行整頓,《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三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詔曰:“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鎮(zhèn)、海、瀆,并去其前代所封名號,止以山水本名稱其神??たh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泵骱槲渌哪辏?371年)改封圣母為“晉源水神”,使圣母的邑姜身份在官方層面徹底喪失,由此產(chǎn)生的圣母身份爭論也一直延續(xù)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