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歲身家百億富豪與 45 歲保潔阿姨談婚論嫁,遭男方父母反對,不料保潔阿姨的實際身份是世界首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很多人喜歡看。近年流行的這種“霸道總裁”小說或短劇,因受到不同年齡層觀眾的追捧,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我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這個現(xiàn)象——平時觀看一些新聞或轉載文章時,網(wǎng)頁里鏈接的就多是“婚禮現(xiàn)場司機新郎受辱,真實身份竟是上市公司老板”這種風格的網(wǎng)文廣告。我暗自詫異,究竟是什么人在看這種狗血內(nèi)容的網(wǎng)文?
后來我才知道,這一類作品有個專有名詞“瑪麗蘇”,指原本平凡卑微的角色驟然間變得無所不能,成為讀者心中完美形象的投射?,F(xiàn)代版“瑪麗蘇”小說或短劇,便是以過度浮夸的劇情,緊抓大眾對人生逆襲的渴望,滿足角色代入的敘事,讓觀眾獲得一種可由自己擔綱主角、快意人生的虛擬快感。
早 在 1945 年, 著 名 評 論家埃德蒙·威爾遜就很不屑地批評那些脫離了常人想象的“怪奇”小說,聲稱這些小說看似是用離奇、恐怖的情節(jié)讓無數(shù)人著迷興奮、戰(zhàn)栗不已,實際上,最恐怖的就是這種“惡俗和低劣藝術”。
在當今這個永遠在線、永遠互聯(lián)的數(shù)字化網(wǎng)絡時代,這個風潮再次翻紅,而且觀眾比以往更多。因為“富家公子愛上我”“閃婚霸道總裁”這類狗血故事被拍成網(wǎng)絡短劇后,在海外也大有市場。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著作《焦慮的一代》里談到,現(xiàn)代人對電子屏幕和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導致了一個深層次的哲學問題:許多網(wǎng)絡重度用戶普遍缺乏人生意義感,加上數(shù)字化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進一步加深了人們的空虛感和徒勞感,令許多人對自身能力和自我價值產(chǎn)生了懷疑。
“瑪麗蘇”帶來的主角式幻想,提供了一種虛擬的安全感,也滿足了一些人渴望被認可、被肯定的本能需求,于是成為能讓無數(shù)人“上頭”的全新商業(yè)賽道。其最大特點是用爛俗浮夸而又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于短時間內(nèi)形成強烈刺激,讓人在得到快感的時候,又快速失去,由此制造出一種欲壑難平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瑪麗蘇”故事要源源不斷地到來,同時不斷地流逝。這也是許多人不惜花費重金充值追著看、廢寢忘食的原因。
雖然我能理解那些被“瑪麗蘇”主角式生活吸引的人,是在通過這種模式尋找關愛和認可,或者想要尋找一種感覺、一種氛圍。但生活遠不是“瑪麗蘇”故事那么簡單,畢竟沉溺在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的公式化虛擬氛圍里,而不是通過現(xiàn)實生活找到人生的意義,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李萌萌摘自《聯(lián)誼報》2024 年 11 月 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