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餐的時候,對于你認為最好吃的食物,你是先吃呢,還是最后才吃?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給出的兩種選擇各占一半。而其中的原因,得來的過程卻是十分偶然。
當時,美國的一些飲食心理學家想了解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對食物的印象是否也遵循“首因效應(yīng)”和“近因效應(yīng)”?也就是說,人們對一頓飯的評價,會不會因為第一種食物和最近(即最后)一種食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偏見?如果會,那么“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的影響力各有多大?
心理學家們采購了來自中國、韓國、越南、日本、泰國及美國等國家的 12 種稀奇古怪的零食。為什么選用的是稀奇古怪的零食呢?因為熟悉的食品很可能會讓那些試吃者產(chǎn)生強烈的聯(lián)想,誤導試吃者的判斷,影響實驗結(jié)果。
他們用 12 個大碗分類盛裝 了 買 來 的 零 食, 然 后 邀 請183 位餓著肚子的學生來參加“吃飽零食”的下午茶活動。首 先, 這 些 學 生 被 要 求 在 12種零食中按照順序挑出他們最喜歡的零食和最不喜歡的零食。其次,心理學家們把“最喜歡的零食”“最討厭的零食”和“感覺一般的零食”(即他們第六喜歡的)單獨盛出來,然后告訴這些學生,零食有很多種,但是必須先吃完這三種才能吃別的。
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很少有人把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零食排在中間來吃。試吃者們似乎只采用兩種飲食策略中的一種,要么把最喜歡吃的零食留在最后吃,要么把最喜歡吃的食物最先吃掉。
通過查看這些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兩種選擇的根源。選擇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后的學生,要么是家里的獨生子,要么是一個大家庭里最受寵愛的孩子,他們習慣把最喜歡的食物當作對自己的獎賞,喜歡在最后慢慢品味。而選擇最先吃掉最喜歡的食物的學生,幾乎都是在大家庭里成長的、不怎么受重視的孩子,他們的飲食經(jīng)驗告訴他們,如果不最先吃掉最喜歡的食物,那么就一定會吃不到。這種危機感讓他們養(yǎng)成了先吃最喜歡的食物的習慣。
不同的選擇,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飲食健康習慣。就生活態(tài)度而言,錢鐘書在《圍城》里寫過這樣一段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吃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即選擇‘最喜歡的食物最先吃’的人)應(yīng)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即選擇‘最喜歡的食物最后吃’的人)應(yīng)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葡萄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笨梢?,在錢鐘書的眼里,將最喜歡的食物留在最后的人,要幸福得多。
不管我們童年的經(jīng)歷如何,我們都要努力改變不正確的飲食態(tài)度,培養(yǎng)正確的飲食習慣——在吃最喜歡的高熱量或高脂肪的食物之前,吃一些營養(yǎng)健康的蔬菜和水果。
(李萌萌摘自《每天懂一點飲食心理學》電子工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