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花椒蚜蟲;毒力測定;殺蟲劑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457(2025)03-0088-05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sdnyswxb.2025.03.012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Maxim)為蕓香科(Rutaceae)花椒屬(Zanthoxylum)植物l,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重要的“八大調(diào)味品”之一。貴州是我國花椒的重要產(chǎn)區(qū)之一,全省范圍內(nèi)都有花椒種植,其中,貞豐縣的頂壇花椒(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dintanensis)作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的一個變種[2],是喀斯特高原峽谷區(qū)種植最早、分布最廣的生態(tài)產(chǎn)業(yè),但隨著貞豐縣花椒種植面積的擴大,花椒蚜蟲(AphisgossypiiGlover)逐漸成為危害花椒的主要害蟲?;ń费料x具有繁殖力強、多寄主和世代重疊嚴重等特性,主要寄主有花椒、石榴、柑橘、桃、梨等多種植物與雜草[3]?;ń费料x也被稱為油蟲、膩蟲、油汗等,具有無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雌性蚜、有翅雄蚜等多種形態(tài),生活史復雜,防治困難,在花椒樹上主要危害花椒葉片、嫩梢、花序、嫩果等部分,其刺吸式口器刺吸汁液,使葉片卷曲、皺縮、畸形,嚴重時,蚜蟲大量排泄的蜜露會在花椒葉片表面形成油性層,干擾光合作用,導致花和果實大量脫落,對花椒樹的生長產(chǎn)生諸多不利影響[4-8],長期影響當?shù)氐幕ń贩N植產(chǎn)業(yè)。研究表明,蚜蟲的危害通常會導致花椒減產(chǎn) 30%~40% ,最高可達 50% 以上[9],直接影響經(jīng)濟效益。
目前,對花椒蚜蟲的防治仍多以噴施化學藥劑為主,但由于花椒蚜蟲的繁殖速度較快,世代重疊嚴重,同時又有著復雜的遺傳背景,導致其對氯化煙酰類、吡啶類、季酮酸類等多種殺蟲劑產(chǎn)生顯著抗性,嚴重影響田間實際防治效果,是防治工作中的一項巨大挑戰(zhàn)[10]。為此,本研究擬選用6種農(nóng)藥藥劑對花椒蚜蟲進行毒力測定,旨在為頂壇地區(qū)花椒蚜蟲的防治提供參考,以更好的指導生產(chǎn)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源
花椒蚜蟲采自貴州省貞豐縣北盤江鎮(zhèn)貓貓寨花椒種植基地中的花椒樹,這些花椒樹自定殖后均未使用過化學農(nóng)藥。本試驗挑取發(fā)育良好,蟲體大小基本一致的無翅胎生雌蚜成蚜作為供試蟲源[1]
1.2 供試藥劑
5% 啶蟲胱乳油(河北省農(nóng)藥化工有限公司)、95% 螺蟲乙酯原藥(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
95% 吡蚜酮原藥(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 95% 啶蟲瞇原藥(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 97% 噻蟲嗪原藥(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 98% 吡蟲啉原藥(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
1.3 供試儀器
電子天平(上海菁海儀器有限公司)、 1000μL 和 200μL 移液槍、超聲波清洗機(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丁盒 、2.5mL 離心管、脫脂棉花球、濾紙、量筒、燒杯、一次性塑料杯、0號毛筆等。
1.4 試驗方法
1.4.1 母液配制
分別稱取 95% 螺蟲乙酯原藥、 95% 啶蟲瞇原藥 97% 噻蟲嗪原藥、 98% 吡蟲啉原藥 0.0526 、0.052 6.0.051 6.0.051 0g 于 2.5mL 離心管中,用移液槍吸取 1mL 丙酮溶液加人離心管,充分溶解后定容至 500mL ,母液濃度為 10% ,并向該溶液中加入 100μL 吐溫80,攪拌均勻。 95% 吡蚜酮原藥因極難溶解,需稱取 0.0526g 后加人 2mL 丙酮溶液,超聲振蕩約 45min ,其余操作同上,配制質(zhì)量濃度為 100mg/L 的 500mL 母液。 5% 啶蟲胱乳油的配制采用梯度稀釋法,根據(jù)商品推薦用量進行預試后,用移液槍吸取 5μL,6μL 藥液于 0.02% 吐溫80水溶液中,將其配制成質(zhì)量濃度為 60mg/L 的 100mL 母液,不加入丙酮溶液,不進行超聲震蕩。母液現(xiàn)配現(xiàn)用。
1.4.2質(zhì)量濃度梯度設置
分別取 95% 螺蟲乙酯原藥、 95% 吡蚜酮原藥、95% 啶蟲胱原藥的母液各 1、2、4、8、10mL ,依次加入 99,98,96,92,90mL 水和 100μL 吐溫80,稀釋為5個質(zhì)量濃度梯度;分別取 97% 噻蟲嗪原藥、98% 吡蟲啉原藥的母液 2.56,6.4,16,40,100mL ,依次加入 97.74,93.6,84,60,0mL 水和 100μL 吐溫80,稀釋為5個質(zhì)量濃度梯度;取 5% 啶蟲乳油的母液 62.5,125,250,500,1000,μL ,依次加入99.9375.99.875.99.75.99.5.99mL 水和 100μL 吐溫80,稀釋為5個質(zhì)量濃度梯度。以上6種供試藥劑的5個質(zhì)量濃度梯度見表1。
1. 4.3 室內(nèi)毒力測定
對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方法為浸葉法[12]。將大小一致的新鮮葉片用濕潤的脫脂棉將葉柄包住,確保葉片新鮮,再用0號毛筆挑選大小一致,活潑健康的無翅成蚜放于葉片上,每片20頭左右,將葉片及試蟲浸泡在配制好的不同濃度的藥液中5s后立即取出,放置在濾紙上吸干多余的溶液,以0.02% 的吐溫80水溶液作為空白對照組,共設31組處理,每組處理重復5次。按照每盒一片花椒葉的數(shù)量,將各處理放入已扎好透氣小孔的布丁盒中,最后將布丁盒放置在溫度 25qC 、相對濕度(50±5)% 、光周期 的氣候室中,記錄處理時間。分別在藥后 24,48h 觀察并記錄布丁盒內(nèi)蚜蟲的死亡數(shù)量,以0號毛筆在蟲體上進行多次輕微觸碰后,蚜蟲的足都未動的情況視為死亡[13] 。
1.4.4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Excel2010進行統(tǒng)計,使用SPSS27.0軟件模擬擬合毒力回歸方程,計算6 種藥劑對花椒蚜蟲的 Lcs0 值及 95% 置信區(qū)間[14]。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供試藥劑在 24h 時對花椒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
由試驗結(jié)果(表2)可知, 24h 時,6種藥劑對花椒蚜蟲的毒力依次為: 5% 啶蟲胱乳油 gt;98% 吡蟲啉原藥 gt;97% 噻蟲嗪原藥 gt;95% 螺蟲乙酯原藥 gt; 95% 吡蚜酮原藥 gt;95% 啶蟲胱原藥。 5% 啶蟲乳油對花椒蚜蟲的毒性最高, Lcs0 為 0.136mg/L ,而95% 吡蚜酮原藥和 95% 啶蟲胱原藥對花椒蚜蟲的毒性則相對較低,其 Lcs0 分別為 6.063mg/L 、10.843mg/L 。
2.2供試藥劑在 48h 時對花椒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
由試驗結(jié)果(表3)可知, 48h 時,6種供試藥劑中4種農(nóng)藥原藥對花椒蚜蟲的毒力次序為: 98% 吡蟲啉原藥 gt;95% 螺蟲乙酯原藥 gt;95% 吡蚜酮原藥 gt;95% 啶蟲胱原藥。與 24h 相同, 48h 的藥劑毒力仍是 95% 啶蟲胱原藥和 95% 吡蚜酮原藥相對較低,其 Lcs0 分別為 2.913mg/L 和 0.252mg/L ,相對 24h 分別降低了3.72倍和24.06倍。結(jié)果表明48h95% 啶蟲原藥和 95% 吡蚜酮原藥的毒力相對24h的毒力有了大幅增強,分別升高了 73.13% 、95.84% ,并且通過對比(表2、表3)可知,測得 Lcs0 的供試藥劑毒力隨時間的延長而升高。
3 討論與結(jié)論
本試驗涉及的6種藥劑中,吡蚜酮作為高效低毒的吡啶甲亞胺衍生物,是一種對刺吸式害蟲的口針產(chǎn)生阻塞效應,使害蟲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終饑餓致死的優(yōu)秀產(chǎn)品[16],具有極高的選擇性,對蜘蛛、七星瓢蟲、普通草蛉等益蟲幾乎無危害作用。本試驗中花椒蚜蟲對吡蚜酮的敏感性較高,在使用24h 時 Lcs0 為 6.063mg/L ,使用 48h 時 Lcs0 僅為0.252mg/L ,適合與食蚜瘦蚊等天敵聯(lián)合防控花椒蚜蟲[17-18]
啶蟲胱屬氯化煙酰類殺蟲劑,具觸殺、胃毒和較強的滲透作用,其作用機理與常規(guī)殺蟲劑不同,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及擬除蟲菊酯類產(chǎn)生抗藥性的蚜蟲有特效[19]。石丹丹等[20]對近10多年來棉蚜抗藥性研究進行了綜述,詳細記述棉蚜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等殺蟲劑的抗性,這種抗性可能是本試驗中 5% 啶蟲胱乳油藥效最好的原因之一。
吡蟲啉同屬氯化煙酰類殺蟲劑,對突觸后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產(chǎn)生影響而表現(xiàn)對昆蟲有毒效,自1985問世至今,一直都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的強有效藥劑,已成為殺蟲劑最大產(chǎn)量的品種。雖然國內(nèi)外已有不同種類蚜蟲對該類藥劑產(chǎn)生抗藥性的報道[21-22],但本試驗中新煙堿類殺蟲劑對花椒蚜蟲的毒力很高,與桂子萌等[23]測得在浸葉法處理后,吡蟲啉的毒力較高 Lcs0 為 2.619mg/L 的情況較為相符。可能原因是頂壇地區(qū)未使用該類殺蟲劑進行防治,蚜蟲的抗性水平還較低。盡管花椒蚜蟲對該類殺蟲劑較為敏感,但是蚜蟲的抗藥性也會隨著藥劑的使用而不斷提高。在田間防治時為避免濫用農(nóng)藥,需嚴格控制施藥量和施藥次數(shù),同時注意輪換使用各類藥劑,在延長藥劑使用壽命,降低蚜蟲抗藥性發(fā)展速度的同時保證良好的防治效果。
螺蟲乙酯是一種類脂合成抑制劑,通過阻斷昆蟲脂質(zhì)的合成而導致中毒死亡,是由拜耳公司開發(fā)出的一種新型季酮酸類殺蟲劑。由于其獨特的雙向內(nèi)吸性傳導機制,它未表現(xiàn)出對其他殺蟲劑的交叉抗性,是一款可廣泛應用的現(xiàn)代殺蟲劑。據(jù)文獻報道,該化合物可通過在植物體內(nèi)的上下移動,到達植物的各個生長部位。同時,它的持效期也較長,可提供長達8周的有效控制[24]。然而,在本次毒力測定試驗中,螺蟲乙酯致死率很低。可能原因是花椒葉片被從樹上摘取后已經(jīng)不具備傳導功能,而該藥需在植株體內(nèi)進行傳導,并經(jīng)由害蟲取食后才能起到殺蟲作用,需要對該藥的毒力有更多更深的研究[25]
此外,本研究經(jīng)毒力測定試驗表明, 5% 啶蟲胱乳油對花椒蚜蟲毒力明顯優(yōu)于 95% 啶蟲胱原藥。乳油作為制劑是原藥、助劑和乳化劑混合溶解在有機溶劑中形成的透明液體劑型,在同一種農(nóng)藥有效成分中有優(yōu)秀的效果[26-27]。本研究中 5% 啶蟲瞇乳油毒力高于 95% 啶蟲胱原藥,其一是農(nóng)藥制劑中農(nóng)藥助劑對原藥的增效作用。農(nóng)藥助劑本身一般沒有生物活性,但能改善農(nóng)藥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降低農(nóng)藥的使用劑量、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提高經(jīng)濟效益等[28]。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溶劑和乳化劑會對 5% 啶蟲瞇乳油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選擇合適的助劑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藥劑的藥效和穩(wěn)定性[29]。其二是不同的農(nóng)藥劑型對于有害生物和植物的濕潤、黏附及穿透特征不同,使用后藥劑在靶標表面的運動行為往往存在明顯區(qū)別,導致毒力和防治效果產(chǎn)生差異[30]。有研究表明,啶蟲瞇的不同劑型對同一害蟲的生物活性和毒力不同,且研究結(jié)果均為啶蟲胱乳油的生物活性和毒力較高[31-32]。
以上兩點證實了農(nóng)藥制劑作用大于原藥的可能性,但由于同時對農(nóng)藥制劑和原藥毒力進行比較的研究較少,之后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本研究測得6種供試藥劑在使用24、48h時,毒力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升高,并具有較高毒力。其中, 5% 啶蟲胱乳油在使用 24h 時的Lcs0 為 0.136mg/L ,在本研究測得的所有供試藥劑中毒力最高,并顯著高于其相同種類的 95% 啶蟲瞇原藥。該藥劑對頂壇地區(qū)的花椒蚜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進一步用于田間試驗。
(責任編輯:嚴秀芳 胡吉鳳)
作者簡介:陳樂霖(2004—),女,漢族,貴州大學農(nóng)學院2022級植物保護專業(yè)本科生,E-mail:1359196327(204號 @ qq. com.
參考文獻
[1] 陳應福,王港,張亞洲,等.貴州省花椒產(chǎn)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建議[J].現(xiàn)代園藝,2023,46(14):25-27.
[2] 鄧雪花,喻陽華,熊康寧,等.不同海拔花椒葉片-凋落物養(yǎng)分化學計量與重吸收的關系[J].生態(tài)學雜志,2024,43(3) :749-757.
[3] 鄧先明.花椒蚜蟲生物學特性及其綜合防治[J].植物醫(yī)生,2008(3):31-32.
[4] 王毛,魏真真,郭靜微,等.花椒蚜蟲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2023(6):41-43.
[5] 孫艷,李蓉,郭曜東,等.花椒棉蚜發(fā)生動態(tài)、抗藥性水平及防治藥劑篩選[J].中國森林病蟲,2024,43(4):9-15.
[6] 夏祖萍,王鵬.貞豐縣頂壇花椒落果機制及防控技術[J].農(nóng)業(yè)技術與裝備,2023(11):174-175.
[7] 王宇佳,耿媛霄,高艷清,等.8種植物源農(nóng)藥對花椒蚜蟲的田間防效[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0(8) :88-93,102.
[8] 陳艷云,張琦琪,朱德琴,等.隴南花椒蚜蟲田間防治對產(chǎn)量相關影響[J].甘肅科技縱橫,2020,49(9):18-19,25.
[9] 高新菊,張蒙萌,王恒亮,等.氟啶·啶蟲胱對花椒蚜蟲生物活性配比篩選及防效[J].農(nóng)藥,2021,60(12)):933-936.
[10] 畢司進,王登杰,劉定友,等.5種殺蟲劑對藤椒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J].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2020(12):36-38.
[11] 王正旭.殺蟲劑對蚜蟲及其天敵室內(nèi)毒力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J].北方園藝,2008(2):232-233.
[12] 吳闖,王中武.玉米蚜蟲室內(nèi)藥劑篩選試驗[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17(8):72-73.
[13] 王子邦,魏書琴.3種植物源農(nóng)藥對藍莓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效[J].中國南方果樹,2020,49(6):133-135,140.
[14] 張志鵬,張秀霞,單成鋼.等.常用化學殺蟲劑對3種中草藥蚜蟲室內(nèi)毒力的影響[J].山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8,46(12):2084-2086.
[15] 吳帥,李榮玉,趙琪君,等.不同殺蟲劑對煙草蚜蟲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18,37(4):41-44.
[16] 李洋,魏曉亮,崔勇,等.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的農(nóng)藥產(chǎn)品:吡蚜酮[J].農(nóng)藥,2021,60(7):522-528.
[17] 郭慧娟.食蚜癭蚊應對蚜蟲、種內(nèi)競爭和捕食風險的產(chǎn)卵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18] 李夢莎,王雄,李師,等.食蚜癭蚊對茶蚜的捕食功能反應[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24,43(3):63-68.
[19]劉浩強,李鴻筠,冉春,等.啶蟲胖5種常用劑型對柑桔蚜蟲類害蟲的田間藥效評價[J].中國南方果樹,2010,39(4):40-41.
[20]石丹丹,張帥,梁沛.棉蚜抗藥性現(xiàn)狀及治理策略[J].植物保護,2023,49(5):270-278.
[21]FosterSP,DenholmI,ThompsonR.Variationinesponse toeonicotioidinsecticidesinpeach-potatoaphids.Myupesice(Hemiptera:Aphididae)[J].PestManagementScience,2O03,59(2):166173.
[22] 韓曉莉,潘文亮,高占林,等.害蟲對新煙堿類殺蟲劑抗藥性研究進展[J].華北農(nóng)學報,2007,2(增刊1):28-32.
[23] 桂子萌,曾慶會,楊宇,等.7種殺蟲劑對煙蚜的毒力測定[J].植物醫(yī)學,2022,1(2):53-58.
[24] 王達,謝欣.季酮酸類殺蟲殺螨劑品種及其合成方法[J].現(xiàn)代農(nóng)藥,2010,9(6):40-44.
[25] 宮亞軍,石寶才,康總江,等.7種農(nóng)藥對瓜蚜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J].農(nóng)藥,2012,51(4):296-297,311.
[26] 云玉.農(nóng)藥劑型選擇注意要點[J].北京農(nóng)業(yè),2012(13):48.
[27] 席涵,劉秀,劉東源,等.農(nóng)藥劑型研發(fā)及發(fā)展趨勢[J].廣東化工,2023,50(14):57-61.
[28] 蔣凌雪,馬紅,陶波.農(nóng)藥助劑的安全性評價[J].農(nóng)藥,2009,48(4):235-238.
[29] 曹靜,胡明江,趙志軍. 5% 啶蟲乳油的配方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37(12):5564-5566.
[30] 陳發(fā)元,韓毅,尤方芳,等.不同劑型啶蟲胱在煙葉和土壤中的殘留及消解動態(tài)[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5(6):77-81.
[31]胡昌雄,杜飛,劉浩東,等.3 種殺蟲劑不同劑型對葡萄薊馬的室內(nèi)生物活性及田間防效[J].農(nóng)藥,2020,59(4):296-299.
[32]徐德進,顧中言,徐廣春,等.不同啶蟲胖劑型對煙粉虱的毒力差異及原因分析[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0(10) :1347-1352.
Indoor Toxicity Evaluation of Six Insecticides Against Aphis gossypii on Zanthoxylum bungeanum
Chen Lelin 1,2 , Yao Qingping 1,2 , Di Xueyuan 1,2 , Yang Maofa 2,3 *
(1.Collegeof Agri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o25,Guizhou,China;2.InstituteofEntomolog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 China;3.Colege of Tobaco Scienc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Guizhou,China)
Abstract:Aphis gossypii have seriouslydamaged Zanthoxylum in Dingtan areaof Guizhou Province,causing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to the local Zanthoxylum industry. To identify effective insecticides for A :gossypii control, this study evaluatedthelaboratorytoxicityofsixinsecticidesusing theleaf-dip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xicityof insecticides to pepper aphids at 24h was 5% acetamiprid emulsifiable ECgt;98% imidacloprid gt;97% thiacloprid gt; 95% spirochete gt;95% imidacloprid gt;95% acetamiprid, the toxicity of insecticides to pepper aphids at 48 h was 98% imidacloprid gt;95% spirochete gt;95% imidacloprid gt;95% acetamiprid. Among them,the highest toxicity to A . gossypii on Z .bungeanum was exhibited by 5% acetamiprid EC,with a LC50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0.136 mg/L. Keywords:Aphis gossypii ; insecticides ; toxicity deter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