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游戲設計;古風元素;文化轉譯;文化遺產本文引用格式:.游戲設計中古風元素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5):50-52.中圖分類號:TP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050-03
1研究背景
近年來,全球游戲市場中古風元素作品呈爆發(fā)式增長。據(jù)《2023年中國游戲產業(yè)報告》[1],古風題材游戲的海外營收占比從2021年的 18% 躍升至2023年的 34% ,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東方古風游戲在Steam平臺的下載量同比增長67% 。這一趨勢反映了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尋根”意識的覺醒,以及數(shù)字媒介對歷史符號的再詮釋需求。其中,國內網(wǎng)絡游戲逐漸打破技術與文化壁壘,以投資、產品、IP等多樣態(tài)輸出模式,朝著更廣闊的海外存量市場邁進[2],如《原神》《黑神話·悟空》《永劫無間》,不僅在本土市場占據(jù)主導地位,更通過Steam、Epic等線上游戲平臺滲透至歐美玩家群體,這標志著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顯著增強。
游戲實質上是以內容和游戲設計為核心要義的文化產品。游戲因其多學科結合、交互性與沉浸式體驗的特點,成為傳統(tǒng)文化轉換為現(xiàn)代感知的重要媒介。以《黑神話·悟空》為例,其展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給全世界的游戲玩家?guī)砹司薮蟮?、屬于中華文化的視覺沖擊。因為這款游戲,許多外國友人對《西游記》乃至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許多自己不理解的中國文化細節(jié),如“袈裟”的含義、《西游記》的背景故事、游戲場景中真實存在的中國名勝古跡等感到好奇[3]。
2游戲設計中古風元素應用問題的提出
游戲這一載體既可以把視覺、聽覺等藝術融為一體,又可以用獨特的交互方式進行情感傳達或敘事,帶給人們全新的藝術體驗。游戲研發(fā)人員在開發(fā)游戲時,應將游戲藝術設計及游戲設計理念相結合。在現(xiàn)階段的實踐中,仍存在以下矛盾,需對其進行研究,探索解決路徑。
一是藝術真實性與游戲娛樂性的沖突,游戲設計常因追求視覺沖擊或玩法簡化而忽視歷史準確性,導致文化符號誤用。例如,以武俠為背景的游戲,出現(xiàn)將唐代建筑構件“斗拱”錯誤地應用于明代風格建筑中的問題。而在游戲性與傳統(tǒng)文化的博弈中,為了適應游戲載體的交互方式,傳統(tǒng)文化被簡化和忽略,如將宋代文人“點茶”儀式簡化為快速點擊交互,剝離了其“和、敬、清、寂”的哲學內涵。此類設計雖增強了娛樂性,卻割裂了符號與其原生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使玩家無法感知歷史邏輯。
二是符號扁平化。古風元素的提取多停留于表層視覺標簽,缺乏文化意涵的深度表達。例如,某些游戲當中將神獸白澤“達萬物之情”的特點簡化為“智力”屬性。又如,將水墨風格僅作為畫面濾鏡,未將其與敘事結合,體現(xiàn)“虛實相生”的審美意趣。這種“貼圖式”設計使古風淪為風格化包裝,無法觸發(fā)玩家的文化深層認知。
三是跨領域協(xié)同的缺失。藝術設計與游戲機制常存在割裂的問題。例如,忽略生產力水平設定,在短時間內紡織出精美考究的服飾;再如,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解密游戲,壁畫場景僅用于“尋物點擊”而脫離劇情驅動。這導致元素功能化,喪失文化價值。
3游戲設計中古風元素的應用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其中案例分為兩類。一類是2022一2023年發(fā)布、已運營一定時間且具有古風元素的游戲,如《燕云十六聲》《暖雪》《白面千相》等。本文分析其古風元素的體現(xiàn),并對多維度元素進行對比,得出游戲設計中古風元素應用的可能性路徑(見表1)。另一類則是《原神》《黑神話·悟空》等具有龐大用戶群體與巨大文化影響力的游戲產品。本文分析其文化轉譯路徑與游戲美學(見表2),總結出游戲設計中古風元素的核心技術工具與路徑。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與類型解讀,結合研究方法,總結前文提及三類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解決方式,對此進行可行性路徑
研究。
首先,游戲設計優(yōu)化路徑層面。第一,設計者可以利用視覺敘事。游戲設計中的古風元素應用,其核心維度應是視覺敘事,用視覺元素來構成敘事,利用視覺設計構筑出作品的背景。魏文侯[4]等對游戲中服飾設計的研究表明,服飾不僅是視覺上的裝飾,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僅服飾就可以對人物設計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原神》建筑設計與《黑神話:悟空》美術設計中,一個紋樣或圖形,就能帶來無限遐想。另外,利用表層符號的直接視覺挪用構成敘事,直接利用我們熟知的、具有共享文化體驗的視覺元素形成視覺敘事,反映故事背景,帶來文化影響,是游戲設計最為常用的方法,也是效果較為突出的方式。第二,可以使用交互隱喻。游戲這一載體被稱為“第九藝術”[5」的原因不僅在于其可以融合音樂、美術、建筑、服飾設計等領域的知識進行利用,還因為游戲所具有的交互性,游戲能夠通過游戲性設計和玩家行為反作用于玩家的體驗。以此為依據(jù),加強聲景構建,強化沉浸感,增強交互。第三,使符號及文化正確圖形化。從業(yè)者需要加強研究,參與游戲設計的策劃人員需要邀請有文化學、圖形學、民俗學背景的學者加人游戲設計,以正確反映圖形、器物、建筑的祈福等功能。對古風元素所涵蓋與代表的文化,美術設計要避免過度簡化與符號剝離、從而避免扁平化設計,平衡簡潔與文化細節(jié),避免符號淪為裝飾元素。
其次,技術優(yōu)化路徑層面。隨著AIGC技術的發(fā)展,游戲設計可以借助AIGC技術進行完善,通過使用圖像生成網(wǎng)絡,生成人物設計的服裝紋樣及肌理。因為游戲設計需要依托電子設備的特點,可以利用動態(tài)LOD(細節(jié)層次)技術,把幀率穩(wěn)定到每秒60幀,以保證游戲設計的細節(jié)到位。要讓它合乎傳統(tǒng)的形式、制式,從而保證視覺敘事的完整性。
最后,玩家體驗差異化需求路徑層面??偨Y朱紅丹[6]萬安倫[7]、韋笑[8]、石喬[9]等人的研究可知:硬核玩家注重歷史考據(jù)程度,憑借真實準確的建筑復現(xiàn)、器物形制和嚴謹細密的敘事邏輯獲得沉浸式的穿越感受;休閑玩家更傾向于獲得即時性強且少量的情感沖擊,在游戲過程中對風格化的視覺符號和具有友好性接觸點的低門檻互動機制更加敏感。
為了滿足更多玩家群體的需求,要關注不同的側重點。對于喜歡考證歷史的玩家,加入“歷史考據(jù)模式”功能,開放文物細節(jié)庫或增加帶有文化注釋的動態(tài)數(shù)據(jù)庫,以中國歷史為背景、中國網(wǎng)游為載體、中國價值觀為靈魂,讓其接觸接受中國文化、風俗和哲思[10];對于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玩家,可增強符號的視覺感染力,如加入具有情緒沖擊效果的動態(tài)水墨過場動畫或能夠給玩家?guī)淼拓摀喿x感受的碎片化敘事。
4結語
古風游戲設計需突破靜態(tài)陳列,通過玩法激活文化符號生命力,使抽象的意念具象為交互體驗,同時,符號轉譯需兼顧歷史邏輯與游戲趣味性。利用古風元素開展游戲設計是傳統(tǒng)文化數(shù)字化再生的重要途徑,要兼顧歷史考證、玩家訴求和技術倫理之間的張力,并從分層化滿足玩家訴求、激活符號交互敘事潛能和構建人機協(xié)同文化審查機制等方面著手,打破符號誤讀與符號扁平化的窠白,使玩家認可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無形中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達成文化遺產現(xiàn)代轉譯和全球傳播的目的。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跨學科方法論融合路徑,為古風游戲的文化深度與技術可能性提供更系統(tǒng)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音像與數(shù)字出版協(xié)會.2023年中國游戲產業(yè)報告[R/OL].中國音數(shù)協(xié)游戲工委-游戲產業(yè)網(wǎng),(2023-12-15)[2024-05-10]. https://new.cgigc.com.cn/details.html?id=08dc70a3-deb3-4af9-8043-8b92d80ff2ctp=report.
[2]鄭煥釗,陳雅佳.中國網(wǎng)絡游戲海外傳播的路徑、效果與困境[J」.粵海風,2024(1):42-52.
[3]《黑神話:悟空》開啟全球玩家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之旅[N].中國青年報,2024-08-30(3).
[4]魏文侯.中國傳統(tǒng)紋樣元素在游戲服飾設計中的作用[J]:傳播力研究,2019,3(2):126-127.
[5]于鴻達.從“電子海洛因”到“第九藝術”:媒介批判視域下中國電子游戲形象的演變[J].新媒體研究,2018,4(10): 122-123.
[6]朱丹紅,武艷.從網(wǎng)絡游戲《原神》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化對外傳播[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3(11):73-78.
[7]萬安倫,劉浩冰.論虛擬出版?zhèn)鞑サ姆栟D向[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0(11):38-43.
[8]韋笑.網(wǎng)絡游戲中的身份認同:虛擬自我與現(xiàn)實互動的探索[N].科學導報,2024-12-10(B4).
[9]石喬.游戲設計中資源優(yōu)化與玩家體驗的平衡策略探索:以游戲《死亡擱淺》為例[J].玩具世界,2024(11):82-85.
[10」顏舒旻.中國本土游戲角色設計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