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邊緣的鋒芒:林樾與福建木刻運動的視覺敘事建構[J].藝術科技,2025,38(5):7-9.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007-03
1地域性視域下的生成機制:福建木刻運動發(fā)展的歷史脈絡
福建的版畫藝術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末至1945年,福建各地木刻運動在文藝宣傳與文化動員中發(fā)揮了獨特作用,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與群體實踐。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福建木刻運動開始萌芽。廈門成為早期活動中心之一,胡一川(福建永定人)作為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先驅(qū),于1937年以“木刻記者”身份在廈門美專指導學生成立木刻研究會,并于學期末舉辦木刻展覽。盡管廈門于1938年淪陷,但胡一川的前線活動為福建木刻播下了火種。許霏在版畫文章中寫道:“播下福建木刻運動第一顆種子的,是胡一川同志?!盵1]125-126
1939年是福建木刻運動的轉折點。改進出版社在永安創(chuàng)辦《戰(zhàn)時木刻畫報》,由薩一佛參與主編,后朱鳴岡加入主編團隊。同年,閩北沙縣由福建省軍管區(qū)政治部推出《大眾畫刊》,宋秉恒、荒煙等人參與編輯,刊登大量抗日主題木刻作品;閩南泉州則以許霏、史其敏為核心組建“白燕藝術學社”,通過木刻函授班與刊物推動地方運動。
1940—1943年是木刻運動的高潮與區(qū)域擴展階段。1940年
7月,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xié)會福建分會正式成立,標志著福建木刻進入組織化階段。這一時期,木刻活動向全省擴散。永安與閩北:永安作為抗戰(zhàn)時期福建省臨時省會長達7年半之久,成為戰(zhàn)時福建文化中心地區(qū),改進出版社持續(xù)出版《抗日木刻畫報》、王西彥主編的《現(xiàn)代文藝》以及宋秉恒在沙縣主編的《大眾畫刊》大量刊載木刻作品。1942年3月,永安舉辦“國內(nèi)作家木刻作品展覽會”,展出九十余位作者的三百余件作品,規(guī)??涨啊M晗奶?,鄭野夫、楊可揚將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從浙江遷至閩北崇安赤石,為福建乃至全國的木刻提供工具支持。長汀與閩西:長汀依托國立僑民師范、廈門大學等學校成為木刻運動活躍地區(qū),朱鳴岡出版手拓本《朱鳴岡木刻集》三種,荒煙在國立僑民師范任教期間把美術課改為木刻課。吳忠翰組織的廈門大學木刻研究會匯聚朱一雄、楓野等骨干,并邀請朱鳴岡擔任講座導師。1943年,朱鳴岡與吳忠翰聯(lián)合福建文運會鄭水方,在長汀舉辦“木刻繪畫金石書法展覽會”,進一步推動當?shù)啬究膛c文藝宣傳結合。閩南與沿海據(jù)點:泉州“白燕藝術社”通過《木刻運動》雙周刊與流動展覽,將木刻影響擴展至安海、石獅、惠安、同安、云霄等地[21]19-20。至此福建地區(qū)形成覆蓋東南沿海的木刻藝術網(wǎng)絡。
1943—1945年則是福建木運的深化和轉型期。1943年后,福建木刻運動逐漸走向?qū)I(yè)化與跨區(qū)域聯(lián)動。中國木刻研究會福建分會下設5個支會(廈門大學、云霄、詔安、福安、龍巖)。1943年,野夫在崇安改組“東南木刻用品供給合作社”為“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增設“新藝叢書社”出版版畫書籍,并聯(lián)合廣西柳州設立了分廠[3]18。中國木刻研究會于1946年5月由重慶遷往上海改名為“中華全國木刻協(xié)會”[4]72-73。同年,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遷址到上海。福建分會因人員流動逐漸解散。
2視覺修辭與跨媒介實踐:林樾作品的風格譜系與文化傳播
林樾是中國木刻研究會福建分會福安支會的負責人之一,其將文藝宣傳與階級斗爭緊密結合,成為福建民眾覺醒的重要推手。其作品通過報刊、展覽、組織網(wǎng)絡形成立體化傳播,兼具藝術性與戰(zhàn)斗性。
1942年,林樾投筆從戎,前往第三戰(zhàn)區(qū)第五補訓處(駐福安)任職,從事抗日宣傳[5]1060。1943年,林樾受聘于《南方日報》(閩東版)《黑白》木刻???,擔任編輯,專門發(fā)表閩東青年木刻習作。此舉不僅推廣了木刻技術,更培養(yǎng)了一批地方藝術骨干。
該期刊刊登了林樾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樹蔭小憩》《勞動者》《慰問》等獨幅木刻作品,題材多為底層人民與軍旅生活。林樾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漫畫《黑白先生》于《黑白》木刻專刊第一期開始刊登,至第八期在公告欄表明暫停?!逗诎紫壬酚晌甯裥÷嫿M成,以簡單的人物搭配簡短的語言繪制詼諧的故事。此外還發(fā)表《畫室抒感》《談木刻一答一個初學木刻朋友的問》等散文、理論文章,探討木刻藝術的社會功能與戰(zhàn)時使命,強調(diào)“藝術為大眾服務”的立場,為福建木刻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1944年,林樾在浙江隨軍期間,向《前線日報》和《處州日報》投稿多被采用,擴大了生活面,結識了野夫等進步木刻家。
福建山區(qū)木刻陷入低谷后,林樾則將陣地擴展到《大公報》《中央日報·中央副刊》《力行報》《星閩日報》等報刊。林樾創(chuàng)作的連續(xù)木刻作品《小葆的故事》于1946年4月13日在《中央日報·中央副刊》連載,《小葆的故事》以青年小葆的留洋經(jīng)歷為敘事主線,通過黑白刀法的戲劇性張力,呈現(xiàn)新舊觀念碰撞下的社會眾生相?!缎≥岬墓适隆返?7節(jié)《真古怪,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描繪的是小葆在禁止小便的標語下隨地小便,而身穿制服的警察在一旁制止,警察的漆黑制服形成視覺壓迫感,與標語共同構成“規(guī)訓機器”的隱喻。這則作品中,小葆認為公共刊登的“禁”實則為“鼓勵”,這樣的觀念來源于他曾經(jīng)閱讀過共產(chǎn)主義“禁書”,小葆對共產(chǎn)主義禁書的“誤讀”行為,既是對知識壟斷的抵抗,也暗含左翼思想在民間傳播的曲折性。該作品開始連載于《中央日報·中央副刊》,也從側面反映了抗戰(zhàn)后木刻藝術并未因政治分裂而停滯,反而在國共對峙中衍生出不同的實踐路徑:解放區(qū)木刻強調(diào)“民族化”與“大眾化”,而國統(tǒng)區(qū)木刻則更注重批判現(xiàn)實主義與社會隱喻。這既是藝術對抗政治的勝利,也是地下革命者智慧與勇氣的體現(xiàn)。作品通過官方媒體的“縫隙”發(fā)聲,將木刻的“刀鋒”轉化為穿透意識形態(tài)壁壘的利刃,成為當時中國木刻運動復雜性與生命力的縮影。
《力行報》于1947年2月間創(chuàng)刊,林樾負責編副刊。林樾延續(xù)了《黑白先生》的人物塑造形式及反諷的敘事風格,以“丁胖子”為主人公,用木刻連環(huán)畫,每天刊登一組,諷刺當時社會黑暗。
同年,林樾以《星閩日報》為陣地,編輯木刻畫刊,揭露貪污腐化的丑惡罪行,描繪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以木刻與程力夫合作《浮生相》系列作品?!陡∩唷分羞\用了大量象征性圖像,生動刻畫了人物形象特征,譬如在《救濟署長》《民意代表》中可以看到漆黑緊閉的大門將需要救助的難民、民意代表攔截在外,《農(nóng)民》《廚子》《清道夫》《丫頭》《學徒》中的人物則多以赤腳、瘦弱的形象出現(xiàn)。1948年1月25日至27日由《星閩日報》主辦的“浮生相”展覽會在福州東街省教育會舉行。詩文彌補了木刻的抽象性,使民眾更易理解作品內(nèi)涵,同時木刻的直觀性又放大了詩歌的情感張力。報道稱其“以現(xiàn)實人物為題材,刻畫其生活形態(tài),亦莊亦諧”,中央日報總編輯鄭毅民評價展覽“在斗室中我看到了大社會”。展覽引發(fā)觀眾廣泛共鳴,首日觀眾即達3萬余人,即便雨雪天氣中仍有民眾“接踵而至”,應觀眾要求延展一日,最后一日閉展時觀眾甚至要求延時觀看。程力夫在回憶中提到,“街頭貼報欄上《浮生相》往往被人用刀挖去”,“觀眾寫了許多贊頌和激勵的話語。也有不少青年說,他們從詩畫中得到斗爭的啟示。當時福州各報發(fā)表了20多篇評論文章,這在當時白色恐怖的環(huán)境里是少見的”[6]85-86,也直接印證了觀眾和社會輿論對這場展覽的熱烈反響。
《浮生相》長期連載于《星閩日報》副刊,形成持續(xù)性輿論攻勢;展覽則通過實體空間集中展示,強化作品的公共性。這種“文字 + 圖像 + 空間”的傳播模式,使社會批判議題滲透至不同階層。1948年初正值解放戰(zhàn)爭關鍵期,展覽通過揭露國民黨統(tǒng)治的腐朽,間接呼應中共“反饑餓、反迫害”運動,作品揭露壓迫的直觀性、詩文點題的思想性、筆名隱匿的策略性,共同構成了一場“無聲的革命宣傳”,為新中國成立前夕的福建社會注入覺醒力量。
林樾的木刻畫冊《浮生相》的出版歷經(jīng)坎坷,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這類作品可能面臨審查或壓制,導致正式出版困難。1948年,單行本一經(jīng)出版即遭查禁,程力夫被迫沉書入井。1957年,野夫推動再版因反右斗爭擱置。1988年,程力夫仍呼吁出版,卻因“發(fā)行量擔憂”無果。部分作品最終由中央美術館收藏。2023年,林樾后人將家中留存的原板交由福建省美術館重新拓印,并捐贈其中一套拓本,這批作品于2023年12月1日時在福建省美術館展廳再次與觀眾見面。該展覽還在福建省圖書館、寧德市美術館、昌吉州美術館多站巡展。
3個體經(jīng)驗與集體意識的交織:林樾創(chuàng)作實踐中的藝術范式與思想構建
林樾作為福建木刻運動的重要實踐者與理論家,其創(chuàng)作思想深刻根植于民族藝術傳統(tǒng)與革命現(xiàn)實需求的雙重土壤中。通過對林樾刊登在期刊上的理論文章的梳理,可發(fā)現(xiàn)其理論體系以民族性、現(xiàn)實性與戰(zhàn)斗性為核心,既延續(xù)了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精神,又賦予木刻藝術獨特的福建地域特質(zhì)與時代使命。
3.1民族性:木刻的本土溯源與文化身份重構
林樾以歷史考據(jù)的方式,將木刻藝術溯源至秦漢象形文字、唐代佛經(jīng)木刻及明清民間年畫,試圖消解“木刻為西洋舶來品”的認知偏見。他指出,中國木刻雖長期作為書籍、民間迷信的附庸品、點綴品,但其技術積累與形式語言實為現(xiàn)代木刻的文化基因庫。林樾以批判性眼光指出古代木刻缺乏獨立藝術價值,強調(diào)其現(xiàn)代化轉型的必要性,不僅為新興木刻提供了歷史合法性,更暗合20世紀中國藝術民族化運動的思潮。這種對傳統(tǒng)的選擇性重構,既彰顯了文化自覺,也為木刻從“民間工藝”升格為“革命藝術”鋪設了理論路徑。
3.2現(xiàn)實性:藝術介入社會的視覺動員機制
結合時代的特殊語境,林樾的木刻思想呈現(xiàn)出強烈的工具理性。他提出木刻是“隨著這大時代勃興起來”“最前哨的藝術陣線”[7]。這一觀點顯然承襲了魯迅“為人生而藝術”的啟蒙立場,但更凸顯戰(zhàn)時文藝宣傳的實用訴求。其作品《浮生相》以連續(xù)畫面構建社會批判敘事,通過《星閩日報》連載與福州展覽形成“報刊一實體”雙軌傳播,展覽首日觀眾即達三萬人,后續(xù)兩日持續(xù)火爆,足見木刻在信息閉塞年代的社會穿透力。值得注意的是,林樾并未將木刻簡化為政治宣傳工具,而是強調(diào)其扎根現(xiàn)實生活、表達民族情感的重要價值,以“真摯的情緒,斗爭的風格,大眾的性能,真實的主義,嚴正的態(tài)度,為人民說了話,為被壓迫者吐了氣.”[8]
3.3戰(zhàn)斗性:刀鋒美學的意識形態(tài)表達
林樾對木刻藝術本體的思考,集中體現(xiàn)于對線條美與木味的闡釋。他認為,木刻“強硬、堅定、有力、銳利、挺直”的刀法特性,使其能夠表現(xiàn)“莊嚴、偉大、熱烈、向上”的革命美學。這種“以刀代筆”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意識形態(tài)的視覺轉譯。在《木刻藝術的價值》中,他批評將照片臨摹作木刻復刻,呼呼回歸“入木三分”的創(chuàng)作本真——刀刃與木板的對抗過程,被隱喻為藝術與現(xiàn)實的斗爭關系。
作為魯迅木刻思想的繼承者,林樾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于將“新興木刻運動”與福建地域經(jīng)驗相結合。其以歷史考據(jù)重構文化身份、以現(xiàn)實關懷激活藝術功能、以刀鋒美學銘刻意識形態(tài)的思考路徑,既推動了福建木刻運動的在地實踐,也為中國現(xiàn)代版畫理論提供了區(qū)域個案。
4結語
林樾的木刻理論根植于對中國傳統(tǒng)木刻的再闡釋,剝離了木刻為西洋舶來品的認知偏見,轉而強調(diào)其作為“民族藝術”的身份合法性。這種對本土傳統(tǒng)的重構并非復古主義,而是服務于新興木刻運動的現(xiàn)實需求一—以“中國形式”喚醒民眾的文化認同。林樾的藝術實踐始終圍繞“民族性、現(xiàn)實性、戰(zhàn)斗性”展開,其作品的社會意義既體現(xiàn)為戰(zhàn)時動員的視覺武器,亦在戰(zhàn)后轉化為反思歷史的文化檔案,最終在當代語境中顯現(xiàn)出超越時空的精神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版畫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版畫年鑒1986[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87:125-126.
[2]李熙泰.望海樓札記大陸與臺灣文化點滴[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119-120.
[3」趙輝.野夫紀念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18.
[4」王琦.王琦美術文集藝海風云:上[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72-73.
[5]陳永庚,霞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霞浦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060.
[6」中共霞浦縣委黨史研究室.霞浦英烈:第2輯[M」.中共霞浦縣委黨史研究室,1994:85-86.
[7]林樾.抗戰(zhàn)前后的木運概況[N].中央日報,1948-03-28(5).
[8」林樾.木刻藝術的價值[N」.中央日報,1948-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