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故事,幾乎人人從小聽到大,主角匡衡也被視為刻苦讀書的典范。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少年苦讀成才后,走上仕途的軌跡卻頗具爭議,甚至有些老師寧愿跳過他后半生的經歷,只講他小時候的勤奮。
是他背離了初衷,還是另有難言的選擇?從“勵志模范”到“爭議人物”,匡衡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鑿壁偷光:一個少年的求知之路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放豬娃匡衡深諳學習的重要,卻苦于家境貧寒,無力購買燈油蠟燭。
夜深人靜之時,鄰家透出的燈光成為他唯一的慰藉。一念執(zhí)著,便鑿開了一方小洞,借光閱讀,至深夜不倦。母親擔憂兒子的行為會招致偷竊的嫌疑,匡衡卻淡然一笑:\"求知不違法,何懼人言語。\"就這樣,一個雞蛋大小的墻洞,見證了一個少年的奮斗史。
他用竹片木簡替代紙張,用路邊石塊當作硯臺,詩書琴茶,在寒舍中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聰慧的匡衡很快博得了當?shù)貙W者文不識的賞識。
見他才華橫溢,卻不得志于出身,文不識慨然收其為徒,并賜名“匡衡”,寄望他沖破出身的桎梏,堂堂正正地與世人抗衡。
自此,經史百家,盡收匡衡囊中,他的學識之淵博,見解之獨到,令人嘆為觀止。
少年匡衡在砥礪前行的道路上,始終保持著對知識的虔誠與執(zhí)著。
他的故事,感動了太傅蕭望之。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讓蕭望之深深折服于這個寒門學子的才華。從此,命運之門,為匡衡緩緩開啟。
從豬倌到丞相:匡衡的青云之路
太子劉奭慧眼識才,對匡衡大加贊賞。當他即位為帝,便破格提拔匡衡,授以要職。
自此,匡衡開啟了他的仕途生涯。
從太子舍人到光祿大夫,從給事中到御史大夫,匡衡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成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并封樂安侯,位極人臣。然而,當初那個為求知而鑿壁偷光的少年,何曾想過今日的榮華富貴?他漸漸迷失在權力的迷宮中,與宦官石顯狼狽為奸,肆意踐踏儒家信條,貪污腐敗無所不用其極。匡衡為求自保,后石顯事發(fā),將所有罪責推到石顯身上,妄圖獨善其身。
然而,司隸校尉王尊早已看透其丑惡嘴臉,將其與石顯同流合污的證據呈于漢成帝案前。
漢成帝下令沒收匡衡的封地,貶為庶人,將其逐出朝堂。
往日里那個位高權重、呼風喚雨的匡大人,就這樣黯然回到故里,郁郁寡歡,不久便與世長辭。
窮形盡相:一代權臣的悲劇落幕
少年意氣風發(fā),壯年運籌帷幄,暮年卻只剩一腔悲涼。
當匡衡重回故里,再次駐足在那方承載著少年夢想的石碑前,悔恨的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曾幾何時,他也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少年,立志苦讀圣賢書,希冀匡扶社稷,濟世安民。
可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竟如此之大。
為求生存,他放下了筆墨,成了豬倌;為了晉身高位,他拋棄了操守,與奸佞為伍。
他終于明白,權力的滋味雖然甜美,卻也充滿毒藥。只是,這樣的領悟,來得未免太晚。
往事如煙,一切恍如隔世。石碑依舊,匡衡卻已垂垂老矣。書聲瑯瑯的課堂,如今只剩下風聲喃喃;筆走龍蛇的少年,此刻只能任淚水漣漣。
這個鑿壁偷光的寒門學子,終究敗給了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