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班級的異質性能夠為普特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會。本研究以普特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為切入點,依托學前融合游戲活動,從實踐層面探索學前融合教育對普特幼兒發(fā)展的價值與意義。研究選取幼兒一日生活中出現(xiàn)較頻繁、不易觀察的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以助人、合作、分享行為為目標行為),將質性分析與量化研究相結合,通過教育實驗綜合使用問卷法、情境測驗法和觀察法獲得研究數(shù)據(jù),并分別對普通幼兒和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進行分析。基于對研究結果的探討與反思,從幼兒園、幼兒教師和學前融合活動設計三個層面提出相應教育建議,為更好利用融合教育優(yōu)勢促進普特幼兒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高質量學前融合教育提供探索經(jīng)驗。
1問題提出
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CivilRights)拉開了融合教育的序幕,隨著民權運動的興起,融合教育思想也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積極倡導,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國際背景下融合教育成為一種新教育思潮。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廣泛推廣融合教育理念,致力于推動融合教育的本土化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以普特融合為特征、以隨班就讀為特色的特殊兒童教育安置形式。我國學前融合教育在多年的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也面臨著教育質量偏低、師資匱乏、課程缺失等諸多問題。學前融合作為融合教育的開端,其質量的高低深深影響著整個融合體系的構建。然而,從學前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來看,特殊兒童入學率極低,具備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的教師極其匱乏,幼兒園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得不到專業(yè)支持,導致融合質量參差不齊。再者,從已有研究可知,在部分幼兒園中存在“形式融合”的現(xiàn)象,特殊兒童在班級內被邊緣化,難以融入游戲活動和集體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讓融合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因此,關注特殊兒童在園的真實處境,促進普特幼兒共同發(fā)展,提升融合教育質量,也是研究者們亟待探究的問題。
2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預調查,選取了符合研究條件的廣州市P融合幼兒園。研究者根據(jù)教育需求,選取了中(一)班兒童為研究對象。該班級共有33名兒童,其中男孩18名,女孩15名,平均年齡在4歲半左右。此外,班內有1名輕中度自閉癥兒童,該兒童具體情況如下:小Y(男,5歲3個月),經(jīng)三甲醫(yī)院診斷為輕中度自閉癥,存在明顯重復的刻板行為,興趣狹窄;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缺乏交流式語言。鑒于P幼兒園采用分組游戲的教學形式,并考慮到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特點以及融合式游戲活動的可實施性,本研究將融合班級隨機分為兩組。A組為1名特殊兒童和16名普通幼兒,B組為16名普通幼兒。A組被確定為實驗組,B組為對照組,兩組共計進行18次融合游戲活動。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鑒已有分類,選取幼兒一日生活中出現(xiàn)較頻繁且不易觀察的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一助人、合作、分享行為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實驗法、問卷法、情境測驗法和觀察法,分別對普通幼兒和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進行了研究。
(1)親社會行為評估問卷
研究選取了《幼兒社會行為教師評估問卷》中的親社會行為維度,用于對兩組被試組中的普通幼兒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前后測。該問卷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最初由Walden等人于1990年編制,后經(jīng)國內學者鄧賜平教授等人于1998年修訂。該問卷共包含三個維度,本研究選取了《幼兒親社會行為教師評估問卷》來測量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整體水平,其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 ?a=0.872 ,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2)情境測驗方案
鑒于中班幼兒受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不適宜進行問卷自評,因此本研究采用情境測驗法來測量普通幼兒在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上的具體表現(xiàn)。情境測驗方案以已有研究的測查方案為參考模板,并結合個案實際情況,進行了自行設計。
3研究結果
3.1普通幼兒親社會行為水平分析
(1)普通幼兒親社會行為整體水平
本研究運用SPSS26.0軟件對親社會行為問卷及情境測驗結果展開了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通過量化數(shù)據(jù)考查了中班普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其得分平均數(shù)分別為0.949,0.917,均接近數(shù)值1。研究中所選用的評估問卷和情境測驗均采用3點計分制,評分范圍由 0~2 分構成,由此可知,中班普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剛達到中等水平。
(2)普通幼兒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差異
中班普通幼兒在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的得分均值上存在差異。助人行為與合作行為的得分平均值均大于1,整體呈現(xiàn)中等水平;而分享行為的平均得分為0.656,其水平相對較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水平從高至低依次為:合作行為、助人行為、分享行為。此外,研究者通過重復測量分析得出,助人行為與分享行為之間、合作行為與分享行為之間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而助人行為與合作行為之間的差異則不顯著。
3.2融合游戲活動對普通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1)實驗前測結果比較
兩組幼兒在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中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0.05,這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幼兒在助人、分享、合作行為上存在的差異均不顯著,同時也表示,兩組幼兒的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具有同質性,符合實驗條件。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2)實驗后測結果比較
橫向比較兩組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后測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幼兒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的后測平均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幼兒在助人行為上的t檢驗值為2.267,且0. 01
縱向比較兩組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前、后測結果可以看出,除對照組在助人行為上的平均得分與前測相等外,在其他兩個維度上,兩組幼兒的后測平均分數(shù)均高于前測。這表明在研究期間,兩組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均有所提高。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
3.3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水平分析
在整個融合活動中,特殊兒童的三種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存在差異。然而,在同一時期內,特殊兒童的助人、合作、分享水平較為接近,其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實驗后期,特殊兒童的分享行為水平高于助人行為和合作行為,合作行為的增加趨勢先慢后快,助人行為水平的提升較為緩慢,而分享行為的提高最為明顯。這表明,融合游戲活動有效促進了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發(fā)展。
4分析與討論
4.1普通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現(xiàn)狀
綜合教師評估問卷和情境測驗的結果顯示,中班普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在整體上剛達到中等水平,說明其親社會行為仍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中班幼兒在助人、合作、分享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存在明顯差異,其合作和助人行為處于中等水平,且合作行為表現(xiàn)較為突出,而分享行為的發(fā)展水平低于中等水平。此外,幼幾的助人行為與分享行為、合作與分享行為之間均存在差異。本研究前測結果顯示中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水平從高至低依次為合作行為、助人行為、分享行為。
4.2融合游戲活動對普通幼兒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作用
研究結果橫向比較顯示,兩組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后測結果差異顯著,實驗組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相較于對照組得到了明顯發(fā)展,水平顯著提升。從研究結果的縱向比較來看,實驗組幼兒的前測與后測結果也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這表明學前融合游戲活動對實驗組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具有積極影響。從認知發(fā)展理論的角度分析,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受到個體認知、情感以及外在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而學前融合游戲活動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注重創(chuàng)設親社會行為的情境,提高幼兒對親社會行為的認知,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因此能夠取得顯著效果。研究者通過情境測驗以及對融合活動錄像的間接觀察發(fā)現(xiàn),學前融合游戲活動對普通幼兒的助人、合作、分享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研究結果的后測比較顯示,實驗組幼兒在融合游戲活動中的合作行為發(fā)展最為明顯,其合作水平的提升優(yōu)于對照組。
4.3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
綜合觀察記錄與親社會行為情境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偏低,他們較少主動發(fā)起助人、合作、分享行為。這也與自閉癥兒童的社交特點有關,相關研究指出,自閉癥兒童其實在生活中擁有豐富的基本情緒體驗,但在理解他人想法、換位思考以及展現(xiàn)同情心和同理心方面存在一些障礙,這使得他們在發(fā)起社交行為時會面臨很大的困難。自閉癥兒童難以理解親社會行為的情境事件,也很難顧及同伴的感受,所以他們很少在社交中表現(xiàn)出適當?shù)男袨?。研究者分析發(fā)現(xiàn),盡管特殊兒童的助人、合作、分享行為表現(xiàn)水平普遍偏低,但當他人發(fā)起請求時,特殊兒童能夠注意到情境事件,這表明特殊兒童具備產(chǎn)生社會行為的情感基礎。
4.4融合游戲活動對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研究者通過對特殊兒童的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的助人、合作、分享行為在融合游戲活動中都有明顯提升,具體表現(xiàn)為行為次數(shù)的增多以及目標行為自主完成率的提高。這表明融合游戲活動能夠有效促進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的三種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趨勢與普通幼兒存在差異。自閉癥幼兒的分享行為提升最為顯著,其次是合作行為,而助人行為的次數(shù)雖有所增加,但自主完成率仍維持在原有水平。
5結論與建議
5.1研究結論
(1)普通幼兒
融合游戲活動能夠有效促進中班普通幼幾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使幼兒的助人、合作、分享行為水平顯著提高。同時,融合活動還提升了普特幼兒之間的互動質量,增強了普通幼兒對特殊兒童發(fā)起親社會行為的動機,這進一步體現(xiàn)了普特融合的教育意義。
(2)特殊兒童
特殊兒童在融合游戲活動中取得了積極發(fā)展,其親社會行為的頻次有所提高,且他們的互動對象逐漸由教師轉向了其他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主動性得到了提升。同時,特殊兒童能夠初步建立同伴關系,產(chǎn)生班級歸屬感。此外,融合游戲活動還能夠有效提升特殊兒童的三種典型親社會行為水平。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特殊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特點與普通幼兒存在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其分享行為水平高于助人與合作行為。
5.2教育建議
(1)幼兒園
① 加強融合教育宣導工作,普及融合教育知識。幼兒園需要積極推進融合教育宣導工作,幫助教師與家長了解融合教育理念,普及融合教育相關知識,為開展融合教育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此外,融合教育宣導工作可以通過宣導會、專家培訓、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展開,為普通幼兒家長提供學習資源,提高教師與家長對融合教育的接納度。
② 構建普特教師合作模式,提升融合教育質量。融合教育需要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的支持,幼兒園應為融合班級提供專業(yè)支持和特教資源,鼓勵普特教師之間進行溝通交流,構建普特教師合作模式。同時,應提供融合教育學習機會,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從而提升融合教育質量。
(2)幼兒教師
① 關注普通幼兒與特殊幾童的個性品質差異,擬定不同層次學習目標。教師需要了解班級內普通幼兒與特殊兒童的個性品質差異,熟悉普特幼兒各自的學習需求,掌握特殊兒童的優(yōu)勢能力,以便為普特幼兒擬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有效促進普特幼兒各自能力的發(fā)展。此外,教師應注意多觀察,抓住教育契機,及時將幼兒的優(yōu)良品質泛化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應不定期與特教專業(yè)教師或資源教師溝通,報告班級融合活動的實施情況,并根據(jù)特殊兒童的接受度和普通幼兒的反饋及時調整活動。
② 發(fā)揮融合教育優(yōu)勢,適時開展親社會行為主題活動。融合教育情境為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勢條件,融合環(huán)境有利于提升普通幼兒對異質群體的接納度。普通幼兒在為他人提供幫助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成就感,提高對自我的肯定,發(fā)展自我效能感。同時,對特殊幾童的關注會激發(fā)普通幼兒的同理心,培養(yǎng)他們的共情能力,進而激發(fā)親社會行為。融合班級能夠為特殊兒童提供社交環(huán)境,為其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融合環(huán)境下適時開展親社會行為主題活動,能夠進一步促進普特幼兒的高質量融合。
③ 精心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激發(fā)普特幼兒親社會行為意識。普特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并在情境中給予適宜引導,以此激發(fā)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意識。教師在活動中,需要為特殊兒童選擇合適的游戲同伴,通過榜樣示范激發(fā)特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同時也能夠促進普通幼兒認識特殊兒童的優(yōu)勢能力,激發(fā)他們互幫互助的潛能。
(3)融合活動設計
① 融合活動設計應遵循彈性、相關性和可調整性原則。融合活動方案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jù)普特幼兒的活動反饋及時調整,活動過程應具備彈性,以便教師適時調整,從而發(fā)揮融合活動的最大效益。融合活動之間需要具有相關性,活動內容應遵循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最大限度提升普特幼兒的能力。
② 靈活運用融合策略,確保融合活動的有效性。融合策略是有效開展融合活動的支撐。本研究選用了合作學習、同伴支持、成人指導等融合策略,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策略能有效促進普特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因此,在設計融合活動時,應合理選擇融合策略,以此推進活動的實施,確保融合活動的有效性。
本文系鎮(zhèn)江市高等專科學校校級科研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普特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實證研究”資助,項目號:GZYB202301。
(作者單位:鎮(zhèn)江市高等??茖W校丹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