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物理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與應用[1。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有效轉變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內容與任務之一[2]??茖W探究在促進學生概念轉變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實驗作為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不僅是驗證和發(fā)展科學概念的重要手段,更是培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然而,受制于物質條件和教師水平等因素,當前實驗探究教學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部分復雜實驗難以有效開展;可用于實驗教與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有限;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學生模仿\"教學模式過于程式化,難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同時,在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實驗結論,缺乏對實驗現(xiàn)象主動觀察與解釋的機會,也很少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難以形成對科學概念的深層理解。由于缺少對前概念的喚醒、認知沖突的激發(fā)與科學解釋的建構支持,學生容易停留在表層模仿與機械記憶上,難以實現(xiàn)概念的真正轉變。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實驗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概念轉變的發(fā)展。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滲透,將其文章編號:1003-6148(2025)6-0086-8有效整合進物理教學,特別是實驗探究環(huán)節(jié),已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仿真實驗憑借其便捷性、廣泛性、安全性、經濟性和即時性等獨特優(yōu)勢,為克服傳統(tǒng)實驗探究教學中的困難提供了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的可能。然而,現(xiàn)有研究多聚焦仿真實驗的技術功能介紹,仍缺少以仿真實驗促進概念轉變的教學模式研究。因此,本文將探討如何基于仿真實驗設計促進概念轉變的探究教學,并結合PhET以“波的傳播”為例闡述其具體應用,旨在為仿真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可行的實踐路徑。
1促進概念轉變的仿真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構建
Posner等人提出的經典概念轉變模型指出,學生在經歷“對舊概念產生不滿意一理解新概念一感知新概念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這一系列心理過程后,才能完成科學意義上的概念轉變[4]??梢?,經典的概念轉變模型強調認知沖突的重要性,要求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意識到原有知識框架的局限性,同時提供明確、合理、可驗證的新認知結構。因此,指向概念轉變的教學需引發(fā)學生對前概念的反思與挑戰(zhàn),并提供認知腳手架以幫助其完成重構與遷移。
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通常包含“問題一證據—解釋—交流”四個要素1,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正確的概念轉變。仿真實驗具備可視化、可交互、可重復等多種優(yōu)勢[3,因此在科學探究中融入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有效地在問題提出過程中激活認知沖突;在證據收集和解釋建構過程中,提供認知腳手架,逐步重建科學理解和深化對微觀機制和動態(tài)變化的理解;在交流評估中強化對新概念的理解和遷移[5]??梢姡瑢⒎抡鎸嶒炄诤嫌诳茖W探究教學,不僅能夠保留探究活動中的主體性、問題性和開放性,還能夠借助技術手段優(yōu)化認知過程,構建“技術賦能概念轉變\"的教學新范式。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已有研究關于交互仿真實驗的教學策略[6],本研究構建了促進概念轉變的仿真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圖1)。該模式以“問題驅動一證據收集—解釋建構—交流評估”四個探究環(huán)節(jié)為教學流程主線,依托虛擬仿真實驗的技術優(yōu)勢,構建支持學生概念轉變的教學環(huán)境。
要素 仿真實驗的支持 教師活動 促進概念轉變的功能·整合動態(tài)圖像、聲音提示、數據 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激活前概念
問題驅動 等多模態(tài)輸出提供情境沉浸感強 與生成預測 ·引發(fā)對已有理解的懷疑的可視化模擬環(huán)境 ·建立認知不協(xié)調的基礎·支持變量設置與預測任務提供多樣化實驗操作體驗 指導學生主動操作仿真實 ·動搖前概念
證據收集 ·具備高度可控性與多次重復性 驗,調整參數、記錄數據、對 ·強化認知沖突比預測 ·促使學生意識到原有知識框架的局限·支持學生將感性觀察上升為·具備可調參性與交互式反饋功能 運用模型推演、逐幀觀察、軌跡理性概念
解釋建構 ·輔助學生構建抽象模型和因果 分析等仿真功能支持學生建構·完成科學概念的初步建構與關系 科學解釋合理化·支持實驗過程截圖、回放與可 設計概念遷移任務,引導學 ·推動新概念的內化與遷移應
交流評估 視化成果展示 生展示成果,開展互評反思 用·增強概念的穩(wěn)定性與適用性
1.1 問題驅動:激活前概念,喚醒認知參與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借助虛擬仿真實驗技術的動態(tài)圖像、聲音提示、參數設置及數值變化等功能,創(chuàng)設貼近真實生活的“多模態(tài)\"物理情境,以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驗對物理現(xiàn)象進行預測,進而暴露其錯誤的前概念[]。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借助仿真實驗技術實現(xiàn)物理情境動態(tài)描述、慢動作播放及自變量自由改變等操作。而后教師再結合適當的話語引導,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甚至是“預測現(xiàn)象”。經歷問題的提出和現(xiàn)象的預測等環(huán)節(jié)后,學生開始反思自身的認知結構,并在后續(xù)驗證中迎來認知沖突的觸發(fā),為概念轉變路徑中的“認知不協(xié)調\"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條件。
1.2 證據收集:實驗操作,驅動認知失調
本環(huán)節(jié)強調教師要用好仿真實驗平臺“活動多樣”與“真實體驗\"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仿真實驗平臺對物理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性觀察與證據收集。教師針對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所暴露的錯誤前概念開展教學,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中的交互界面,突出實驗結果與現(xiàn)象預測之間的認知沖突部分,從而動搖學生錯誤前概念,驅動其認知失調。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使用虛擬仿真平臺降低了學生實驗技能的門檻和認知負荷[8],使學生的認知資源集中于現(xiàn)象理解和邏輯推理。
1.3 解釋建構:多模態(tài)支撐,建構科學概念
在解釋建構階段,教師需通過仿真實驗具備的“可調參性”與“交互式反饋\"功能,引導學生整合先前探究活動中的觀察結果與科學原理,形成對核心概念的深層理解。使用“逐幀分析”“模型演繹”“軌跡追蹤”等功能,幫助學生細致觀察微觀交互過程,將原先模糊的經驗類解釋轉換為符合邏輯的科學解釋,初步實現(xiàn)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的轉變。因此,在本環(huán)節(jié)強調使用仿真實驗交互式反饋技術(如視覺動態(tài)圖像、位移軌跡、幀間比較等)幫助學生將感性認知整合為理性認知,并結合教師的言語引導建構科學解釋,形成屬于學生自身的科學知識結構。
1.4 交流評估:遷移應用,促進概念鞏固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強調教師利用仿真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以強化學生對新概念進行遷移、反思與應用。交流評估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及學生活動的一致性[9]。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仿真實驗的記錄工具(如屏幕截圖、實驗日志導出等)對學生探究過程進行實時觀察和過程性診斷。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線上平臺共享界面進行同伴互評,討論實驗設計與解釋路徑的差異,從而在認知比較與矛盾碰撞中加深理解。此外,教師可結合仿真實驗環(huán)節(jié)設計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完成概念圖重建、問題解決任務、模擬應用等綜合性產出,強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與遷移能力。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反思一交流一重構\"過程,學生完成了對新概念的內化與應用,鞏固了概念轉變的效果,最終達成知識建構與能力發(fā)展的雙重目標。
2仿真實驗支持下“波的形成\"的探究教學案例
“波的形成”是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一的內容,涉及質點振動、波的傳播等概念。在傳統(tǒng)教學中,借助繩和水波演示難以直觀呈現(xiàn)的波形成的微觀過程,利用橫波演示器則無法展示質點間的相互作用關系。Flash動畫雖具有一定的直觀性,但學生只能作為被動觀察者,缺乏動手操作與實施反饋的探究體驗。相比之下,PhET仿真實驗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互性強、參數可調、可重復操作的實驗環(huán)境,為“促進概念轉變的仿真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提供了技術實現(xiàn)路徑。
本研究圍繞學生在該主題學習中常見的迷思概念—“波會推動質點向前運動\"開展教學設計,結合案例具體闡述“促進概念轉變的仿真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在學習波的傳播機制時,學生常產生“波會推動介質中的質點向前運動”“波形的上下對應質點的運動方向\"的迷思概念[10]。這一類比性錯誤往往源于日常經驗(如“海浪推人\"“水波沖擊\"),學生將宏觀觀察直接類化為微觀解釋,難以區(qū)分“波的傳播”與“介質粒子的運動\"之間的本質差異。因此,在教學中需通過激活前概念、制造認知沖突,并引導學生借助真實證據逐步建立科學概念。
2.1 基于多模態(tài)仿真問題驅動的前概念激活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創(chuàng)設多模態(tài)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經驗主動參與思考,在任務設問中喚醒和表達出迷思概念,為后續(xù)認知沖突的觸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本環(huán)節(jié)依托PhET仿真實驗平臺,共分為“情境導入一問題引導一學生預測”三個部分。
【情境導入】教師借助PhET平臺中的繩波(wave-on-a-string)程序(圖2),動態(tài)演示機械振動如何在繩中傳播,引導學生聚焦“機械擾動如何引起連續(xù)波形”的核心現(xiàn)象。學生可通過交互按鈕調節(jié)波源頻率、振幅與繩張力等變量,并使用尺子、計時器等工具進行測量,真實體驗波形變化與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利用波動入門(Waves_Intro)程序展示水波、聲波與光波等現(xiàn)象(圖3),營造具備視覺、聽覺、操作感知的多模態(tài)學習環(huán)境,增強情境的沉浸感與物理真實感。
【問題引導】在多模態(tài)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繩波的產生和傳播現(xiàn)象,并回答問題:“在繩波傳播過程中,繩子上的各點究竟是如何運動的”。同時,教師在繩上設置 A,B 兩個可視標記點,如圖4(a)所示,要求學生作圖預測 A 、B 兩點將要向什么方向振動,“是會隨著波向繩的另一端移動,還是留在原地上下振動?它們下一刻將朝哪個方向運動?\"教師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生成預測(如海浪、麥浪等)。此類設問意在激發(fā)學生調動經驗,形成直覺判斷,并為后續(xù)認知沖突埋下邏輯伏筆。
【學生預測】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以下三類主要預測:
預測a:標記會像海浪推動沖浪者一樣“隨波前行”,沿波的傳播方向運動,如圖4(b)所示。
預測b:A點在波形“下坡”位置,會向下運動; B 點在波形“上坡\"位置,會向上運動,如圖4(c)所示。
預測 c:A、B 點會被靠近波源的點帶動著振動,如果相鄰位置靠近波源的點在上方,那么后方的質點會跟著向上運動,反之亦然,如圖4(d)所示。
本環(huán)節(jié)中,PhET仿真實驗平臺所提供的多模態(tài)可視化支持與交互功能,使學生在沉浸式情境中形成“對問題的真實感知”,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波動經驗與認知結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假設性預測,不僅凸顯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通過分歧觀點的形成為后續(xù)的認知沖突與科學概念重構搭建了認知準備。整體上,充分體現(xiàn)了“問題驅動\"階段的目標與路徑。
2.2 實驗操作收集證據,驅動認知失調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仿真實驗操作,觀察關鍵變量變化過程(如頻率、振幅等),獲取經驗一預測的偏差證據,從而引發(fā)認知失調。為后續(xù)概念重構打下基礎。具體活動包含“實驗操作一觀察記錄一對比判斷\"三個子流程。
【實驗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繩波仿真程序的“自動模式”,要求學生觀察波動的產生與傳播(圖5)。為便于觀察關鍵細節(jié),建議學生開啟“慢動作\"功能逐幀觀察。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盡管波形整體向右傳播,但已被設置綠色標記的質點始終圍繞其平衡位置上下振動,未產生“隨波前行”的現(xiàn)象,這與部分學生先前的預測形成直接沖突(預測a、預測b)。
【觀察記錄】教師提供觀察任務表(表1),引導學生進入繩波仿真程序的“自動模式”,設置合適參數(如頻率 1.5Hz ,張力中等,阻尼最小),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軌跡截圖、標尺測距、計時器分析等仿真平臺的工具,對關鍵質點 在多個時間節(jié)點的運動狀態(tài)進行記錄。學生以屏幕截圖、速寫圖示、表格填寫等多種形式完成信息整理,并在小組內部就“是否存在前移”“是否與波形上下有關”等焦點問題進行初步對照討論。
【對比判斷】在實驗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對仿真實驗結果與先前的三類預測進行系統(tǒng)對比。引導學生聚焦以下核心問題:
標記質點是否整體隨波前移?(否,證偽預 測a)
質點的振動方向是否與波形的“上/下\"有關? (否,證偽預測b)
哪類預測更能解釋所見現(xiàn)象?(預測c初 步合理)
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普遍意識到:質點在波動中并不隨波傳播,而是原地振動,由相鄰質點的相互作用“帶動”產生了波形,將振動延續(xù)下去。這一觀察結果直接動搖了先前基于日常生活經驗形成的前概念,觸發(fā)強烈的認知不協(xié)調體驗。
“證據收集”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親歷實驗操作,挑戰(zhàn)其持有的“質點隨波前移\"等迷思概念;同時,借助多種交互工具支持多角度數據呈現(xiàn),廣泛收集證據。通過數據與預測的對比,學生在仿真實驗中經歷原有經驗和認知圖式破裂、啟動新認知結構建立的關鍵轉折,標志著第一輪深層次的認知失調已經形成,為后續(xù)建構科學概念打下堅實基礎。
2.3 模型觀察與科學解釋建構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基于認知沖突基礎進一步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借助仿真實驗平臺的交互式反饋支持,對觀察結果進行因果機制推理,并完成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概念的過渡與建構。通過“建構模型一深度觀察一完善解釋\"三個子活動,進一步落實概念轉變過程中的新概念的三個核心生態(tài)指標一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建構模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思考:“既然質點不隨波遷移,為何振動仍能前向傳播”,借助PhET繩波仿真程序,教師指導學生設定理想實驗參數(如開啟“無邊界”,設置阻尼為“無”,開啟“慢速度”并點擊“逐幀前進”),構建一個高度可控的理想化的波的形成與傳播的情境。該情境將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波形動態(tài)圖像和相鄰質點的運動特征,為新概念的建構形成必需的感知支架。
【深度觀察】學生在逐幀操作中重點追蹤P0,P1,P2 …等質點的運動軌跡(圖6)。如在 時刻, P0 到達最高點后開始下落時, P1 開始向上振動;
時, P0 回到平衡位置時, P1 到達最高點,同時 P2 開始振動…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每個質點并未隨波整體移動,而是“模仿” P0 (波源)的運動,即各質點的起振方向、周期和振幅與波源一致。
【完善解釋】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力學知識,結合觀察結果歸納出波動傳播的科學解釋:“各質點間存在相互作用,后方質點被前方(靠近波源的)相鄰質點依次帶動振動,時間上由近及遠相應滯后,從而將波源的振動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出去,同時也將波源的能量傳遞出去?!贝藭r,學生已能用“相互作用一振動依次延遲一振動向前傳播”的因果機制推理解釋波的形成。
隨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應用該邏輯于“質點振動方向的判斷”。以先前情境中的 A∨B 質點為例:若波向右傳播,則 A,B 質點的振動方向應由其左側相鄰質點決定一即“帶動法”。此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介紹“微平移法\"(圖7)作為另一種判斷策略,用截圖工具“定格”某一時刻的波形,數秒后再次定格,比較 A,B 兩點的垂直位移趨勢,即可判斷其振動方向。兩種方法均從“振動延遲傳播”機制出發(fā),突破了傳統(tǒng)“上下坡法”“同側法\"類口訣式教學的局限,幫助學生基于理解而非記憶作出判斷[10]。
本環(huán)節(jié)借助仿真實驗的交互式反饋(視覺動態(tài)圖像、位移軌跡、幀間比較等),幫助學生將感性認知整合為理性認知。學生的解釋建構水平由原先的“是什么\"發(fā)展至如今的“為什么”,在此過程中完成從“現(xiàn)象感知\"向“機制建構”的科學概念轉變。該過程凸顯了仿真實驗在支撐科學概念“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方面的價值。
2.4 交流評估促進遷移應用和概念鞏固
本環(huán)節(jié)進一步聚焦新概念的“合理化一內化一遷移”,旨在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和情境遷移任務,引導學生鞏固新建構的科學概念。教學設計遵循“過程回顧一同伴互評一遷移應用”三步邏輯,借助仿真實驗的記錄功能,實現(xiàn)形成性、個性化、可視化的全流程評價支持。
【過程回顧】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屏幕錄制,屏幕共享回顧實驗探究過程,聚焦于“預測一驗證一解釋\"之間的關鍵轉折點。以代表性小組為例,教師組織全班共同觀看他們的實驗記錄,圍繞“預測與證據的差異”“概念轉變的路徑”等展開評議。此過程不僅幫助學生覺察概念轉變的路徑,也為仍持前概念的學生提供參照。
【同伴互評】借助仿真實驗平臺的截圖功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釘釘、Canvas等在線學習管理平臺展示實驗成果和解釋路徑,開展同伴互評。用問題清單(如“振動方向是否判斷正確”“解釋是否基于因果邏輯”“是否體現(xiàn)對波動機制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多角度思辨與語言表達,學生不僅深化了自身理解,也在集體討論中不斷修正并強化科學概念的認知結構。
【遷移應用】為了檢驗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深度與應用廣度,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基于概念遷移的仿真實驗任務。例如,讓學生觀察波源在一個周期內的振動圖像(圖8),預測該振動將如何在繩上“制造\"出波形;隨后,在“手動模式”下,依照該振動圖像操作扳手,創(chuàng)造一段完整波形(圖9)。在實操體驗中,學生實現(xiàn)了科學概念向新情境的遷移應用。
本階段是新的科學概念由“合理化”向“內化\"和“遷移\"轉變的關鍵通道。借助仿真實驗工具的實操反饋與截圖記錄功能,教師可實現(xiàn)對學生認知變化的過程性追蹤。通過多層次的交流、互評與應用任務,學生能夠檢驗并拓展對科學概念的掌握。
3結語
本文以科學探究為主線,結合概念轉變模型、交互仿真教學策略以及仿真實驗的技術優(yōu)勢,構建了“促進概念轉變的仿真實驗探究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激活、認知沖突的制造與科學概念的逐步建構,并通過四個探究環(huán)節(jié)(問題驅動、證據收集、解釋建構與交流評估)構建概念轉變的支持路徑。虛擬仿真實驗技術融入教學,為科學探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實驗支架,彌補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因資源、時間和技能限制所帶來的教學困境,為學生的概念轉變發(fā)展提供了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任虎虎,潘蘇東.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概念轉變教學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5:1-7.
[3]劉佳,袁杰.基于智能平臺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策略以《電容器與電容》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2024,46(11):25-28,21.
[4]PosnerGJ,StrikeKA,HewsonPW,etal.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Towarda TheoryofConceptual Change[J].ScienceEducation,1982,66(2):211-227.
[5]HuangK,GeX,EseryelD.Metaconceptually-EnhancedSimulation-Based Inquiry:Effects on Eighth Grade Stu-dents’Conceptual Changeand ScienceEpistemicBeliefs[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6:65.
[6]Fan X,Geelan D,GilliesR.Evaluatinga Novel Instruc-tional Sequence for Conceptual Change in Physics UsingInteractive Simulations[J].Education 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DigitalPublishingInstitute,2018,8(1):29.
[7]楊倩,喬翠蘭.基于跨學科實踐的概念轉變模式構建與案例設計[J].物理教師,2024,45(11):31-34,39.
[8]王志鵬.虛擬仿真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9]王艷芳,李正福.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實驗教學策略研究———以《浮力》實驗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4,42(9):1-4,9.
[10]徐學.中學物理波動概念的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欄目編輯 李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