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217(2025)04-0023-10
收稿日期:2024-05-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LSYZD2100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解析和批判。
作者簡介:(1985-),男,山東青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
燕京大學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教會大學,每年新生開學季,受美國校園文化影響,校內(nèi)“拖尸”活動總是屢禁不絕,引起社會輿論反對?!巴鲜睘橛⒄ZToss翻譯而來,指美國各大學中常流行的舊生對新生橫施凌虐、任意侮辱之種種舉動。此風1920年代末期也傳入清華、燕大兩校,之后在兩校盛行多年。由于燕大為美國教會主辦,“拖尸”更為盛行,也引起燕大校內(nèi)及社會輿論的質(zhì)疑與批評。本文將利用相關(guān)報刊、回憶資料,探討民國時期燕大的拖尸活動及相關(guān)爭論①,進而探討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民國校園文化中的身體與人格問題。
一、“拖尸”的表現(xiàn)
“拖尸”活動在燕大開始于1929 年秋,當時正值燕大建校10 周年校慶,之后被清華學生所沿襲。②從1930 年開始,燕大“拖尸”活動一直在新生開學后舉行。如1934年秋季開學,燕大大二同學郭嘉理等數(shù)十舊生組織“大二拖尸團”,并定有“新人十誡”,自9月13日—10月1日期間,若新生中有犯之者,則擲入未名湖中,以資稍示警戒。③ 與此同時,燕大女同學亦效仿組織首次“女同學拖尸團”,并發(fā)布布告稱自9月9日起到13日止,“凡一年級新生均須戴上綠帽,此種綠帽可于舍監(jiān)處購買,得款捐入百萬基金;不準奇裝艷服;不許滿口英語;不得隨處交際。”④若有違反上述規(guī)定,也會被“拖尸”。燕大男女“拖尸”團的成立,搞得新生人心惶惶。為此,教育部令北平市府轉(zhuǎn)社會局切實調(diào)查兩?!巴鲜鼻闆r。同年10月上旬,在北平社會局請求下,清華,燕京兩校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來函,令該二校禁止舊學生“拖尸”新生。③
在此背景下,1935年2月開學后,燕大大一新人執(zhí)委會計劃廢除“拖尸”,決議“拖尸之舉,至為粗野,既招社會責難,自屬有玷校譽。本會通過廢除,并請全體大會,以示鄭重。”①在學校層面,1935年3月21日,燕大校長辦公處發(fā)出布告禁止“拖尸”稱:“為布告事,據(jù)三月十九日《燕京新聞》,本校一部分學生于天氣暖和之時,又將有拖尸之舉行。查此種游戲,如行之失當,既易惹起同學間之惡感,又為社會所責難,為特出示禁止,仰諸生一體知照此布?!雹跒榇?,《燕京新聞》記者走訪“拖尸”團團員對此事之意見稱:“據(jù)談此后所受膺懲之人,皆系囂張過度者在食堂摔碗,以磁匙投擊掌柜。及防害圖書館秩序等情事,為此擬舉行“拖尸”,其方法并不限于入湖,以行為之程度而定繩其輕重。彼等深恐行之失當,故日來尤加意調(diào)查,設(shè)前此將受薄懲之數(shù)人,能頓然改善,該團亦殊不愿多此一舉也。”③
1935年8月,在大學即將開學之際,教育部為維持人道,并保護新生之生命安全,特重申之前禁止“拖尸”的部令,嚴飭各??埔陨蠈W校當局,對學生之“拖尸”行為,應嚴厲制止,否則應予以嚴懲。④雖然燕大校方再次重申該禁令,但是燕大“拖尸”仍然進行。1935年9月5日晚十時一刻,有二、三年級學生多人,對新生實行“拖尸”工作,照原定計劃,共有五人有被拖資格,但結(jié)果只得三人,在旁觀者歡笑聲中,三人乃先后由石船上被擲人水,上岸時,已成落湯雞矣。③1935年人學的燕大學生孔令朋曾對“拖尸”的過程有詳細回憶稱:所謂“拖尸”是二年級學生對一年級入學新生所施加的具欺辱性的體罰。最普通的做法是在男生宿舍四座樓前的水泥道上設(shè)置障礙,迫令新生于報到后爬行約50米,有時還在爬行時打幾下屁股,二年級以上老生圍觀取樂,名之曰體格檢查。一般能過這道關(guān)就可通過,不一定再有其他舉措。但對有些新生,如被認為在衣著上、言行上、表現(xiàn)上有所特殊,或?qū)Α巴鲜痹蟹纯够虿粷M,就會被個別的給以“拖尸”。常見的是于夜間闖入所住宿舍用魚肝油之類灑在頭上,或給畫個花臉,或被拉出宿舍游行,名之為打打驕嬌二氣,煞煞威風。更重和最典型的一種是把被拖者拉到石舫上,由四個人分執(zhí)手足,抬起來喊“一、二、三”,將之拋入未名湖中。這是名副其實的“拖尸”,譯文傳神正在于此。一般入水者僅限男生,歷屆女生之被拋入水者僅有一二人。當時為了躲避,燕大有些新生故意在“拖尸”高潮那幾天,每天下課就回城去住,以避其鋒。
因“拖尸”之風,仍未盡除,新生之被擲人水者已不止一次,燕大當局鑒于外間輿論之不諒,且“拖尸”本身亦無多大意義,1935年9月13日特出示禁止稱:“查‘拖尸'之游戲,其原意或不無可取,但因于實際動作時,不免有強凌弱,眾暴寡之嫌,致為一般社會所厚非。本校學生如欲對于新來同學表示友誼與聯(lián)絡(luò),其他方法盡多,似不必專藉‘拖尸'以為親善,特此出示禁止。諸生毋得再有‘拖尸'行為,致干未便,此布?!保康菍W校的禁令,并未產(chǎn)生效果,在1935年10月開全體師生迎新會時,大二學生想出一變通辦法,訂制一種“新人證”,“令新生購買(每證收洋二角以為賑災之用)于開會時佩帶,藉資識別,乃新生于開會時,均將該證一律當眾撕毀,拒不佩戴。舊生睹狀,甚為不滿,然以新生人數(shù)較多,亦莫可如何。但舊生20余人還變本加厲,竟用油漆及魚肝油等物品,向新生宿舍逢人便潑,致各新生面部及衣服,均被污染不堪言狀。致被拖之新生,紛紛訴之學校當局?!雹蹖W校當局10月14日晨召開會議,討論懲戒辦法,當議決舊生侯熙敬等一律記大過一次,以示薄懲,并于14日下午張貼布告指出:“前日晚同學侯熙敬、張西林、孫家駒、黃萃庭、梁定粵、黎仲臯、高繼常等,竟敢邀集多人,威脅一年級新生,施行‘拖尸'行為,故意挑撥同學惡感,殊屬漠視本校訓令,必須予以懲戒以儆效尤,高等著各大過一次以后諸生如再有拖尸及其他違礙訓令行為,定必嚴予處罰,決不寬貸,仰各知照。”①
但燕大校方在10月14日將該布告貼出后,二年級同學深感不安,認為此次舉動系根據(jù)大二班會之議決案,與個人并無關(guān)系,故派班代表4人拜訪校務長司徒雷登,對此次事件之責任問題有所解釋。司徒雷登答應對此事件事實再加考慮,重行處置,結(jié)果經(jīng)校長辦公會議決,對為首諸生表示寬恕,布告于16日下午貼出,指出:“查本校學生向一年級新生舉行‘拖尸'事,本校昨已出示,對于有關(guān)學生加以懲戒,茲據(jù)二年級所推舉之委員會負責聲稱,前晚事件系由本級同學授意,并非個人舉動。此事現(xiàn)經(jīng)本校當局向該二年級委員會割切勸誡,該生等亦已悛悟,本校自可不必追究。惟望諸生各本和愛精神,共同專心向?qū)W,倘再有類似情事,本校定不寬容?!雹谘啻蠼虅仗庉o導課主任也對記者表示對此次事件態(tài)度稱:“事后校方雖竭力設(shè)法調(diào)解,但雙方皆不認過。故在情在理,校方不得不加以處罰。現(xiàn)‘拖尸糾紛已至最后階段,自今而后,校內(nèi)對于‘拖尸將厲行禁止。如有故意違反者,必加以嚴重之處罰,甚至斥其退學,亦所不惜,俾‘拖尸'之風,將永久不再實現(xiàn)于燕京大學云?!雹圩詈笥蓪W校當局與學生會出來調(diào)停,費力把這件事情解決。經(jīng)過了這一重風波之后,1935入學的大一新生深感到“拖尸”之無謂,于是毅然在全體班會中一致議決來年即1936 年不再行“拖尸”。④
面對屢禁不絕的“拖尸”活動,1936年秋季,燕大校方再發(fā)布告,措辭嚴厲反對“拖尸”稱:“此少數(shù)學生如再頑不悛改,本校定當予以嚴懲。至新生方面,亦應本敦睦之誼,對高年級同學,心存謙遜,庶幾能切磋學問,砥礪氣節(jié)?!雹鄣潜灸昵?,已成二年級生的取得對新生“拖尸”之權(quán)后,還是有部分學生未遵循1935 年通過的不再“拖尸”決議,繼續(xù)開展“拖尸”。據(jù)孔令朋回憶稱:當時大一新生由張隆棟等帶頭,團結(jié)一致,奮起反抗,開展了打破常規(guī)的反“拖尸”運動,以至無可避免地引發(fā)了幾場沖突。按道理,兩班人數(shù)大致相等,可是新生反“拖尸”是眾志成城,齊心協(xié)力;二年級則是松散組合,各自為政。多年來,新生從無反抗,自甘受辱,以致形成無傷大雅之惡習。如今一遇頑抗,情出意外,反擊無力,只得以偃旗息鼓的失敗而告終。⑥
1937年北平淪陷后,燕大繼續(xù)辦學,“拖尸”活動仍然舉行。1940年人學的潘超曾被“拖尸”,扔進未名湖,其對此評價稱:“貶之者,說這是從外國學來的陋習,我沒有這種著法。我認為這是青年人活潑好動,歡欣愉快,充滿青春朝氣的表現(xiàn)。在人生的長期學習過程中,大學是一個嶄新的階段。進人燕大,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新園地,等待我們?nèi)ラ_拓,去刻苦攻讀,從而為國家,民族和社會服務。我們?nèi)巳诵某迸炫?,用這種方式表示新學年的開端,把大家在新學年開始后的情緒又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是可以得到理解的。青年人尤其是這樣。而Toss,當年中文舊譯“拖尸”,不太文雅,是可以改的?!?⑦ 對于他被“拖尸”原因,潘超則反省稱:“學長們認為我太嬌氣了,這么大的一個人了,連報到注冊和交學費都要父母陪著一起來。再加上我那帶著公子哥兒氣味的穿著打扮,就更加顯眼了。因此,學長們決定,把我扔進未名湖,讓未名湖水洗滌一下我身上的嬌氣,使我頭腦清醒清醒。學長們也了解我愛好體育,會游泳,扔進未名湖不至于發(fā)生問題,何況未名湖的水也不深。學長們還事先通知了我,作好準備,并沒有搞突然襲擊。”③1941年秋季,燕大開學后,“拖尸”繼續(xù)舉行,有學生對此回憶認為極不尋常,“被拖的人最多,觀眾也多,且有女同學數(shù)位,似乎是過去所沒有過的?!雹?/p>
燕大1942年遷入成都辦學后,“拖尸”活動不再舉行,有燕大學生曾對此分析稱:“畢竟過分作弄人,離開幽默、玩笑太遠了,不為人所贊同。更為重要的是各校在艱辛環(huán)境中復課,學生都努力致學、看重團結(jié),因此,‘拖尸’行動便很難在校園里出現(xiàn)了?!雹?/p>
1946年9月19日,燕大再次舉行北平復校后的首次“拖尸”,進行途中因一部分人反對中止。但9月20 日、23日又先后舉行了“拖尸”。② 當時燕京大學舊同學們組織一個“拖尸”團,并立了“十戒”。哪一位同學觸犯了其中的一戒,就有遭“拖尸”的危險。十戒是:一、奇裝異服者;二、在公共場所操特種方言高談闊論者;三、胡拉關(guān)系,自高身份者;四、言語乏味者;五、向諂媚異性者;六、面目可憎者;七、趾高氣揚,自命不凡者;八、擇首弄姿,顧影自憐者;九、沉默寡言,行動神秘者;十、不怕拖尸者。③9月20日下午開始,8名新同學被從宿舍請了出來,參加拖尸。拖尸項目有:用鼻子頂乒兵球過橋、吃蘋果、三咬面粉包、爬板凳、走冰刀、下水。④9月“拖尸”活動中,燕大有16位男同學以“不怕拖尸”之名,被拖下水。在儀式舉行前,此16人之代表宣稱:明年“拖尸”決不拖新生,以示反對此項制度。③
然而1947年9月新生入學時,燕大的“拖尸團”又要拖人下水。燕大南系黨支部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指定黨員楊宗禹(前一年曾被“拖”下水)當場發(fā)表聲明,斥責這種不道德的行為,表明他不愿繼承這種不光彩的傳統(tǒng),自當年起廢除“拖尸”惡習,贏得廣大新老同學的支持。③當時燕大校內(nèi)進步分子反對“拖尸”,認為這是壓迫階級的意識,結(jié)果引起一般好鬧的公子哥兒們不滿,北平學委對此提出糾正。③但是“拖尸”行動并未結(jié)束,1948年秋季繼續(xù)舉行。1948年人學新聞系的江平對此回憶稱:大概新生人學不久,“拖尸”團即貼出“新生十誡”,列出十種可能被“拖尸”的人選,比如勾搭異性同學、愛穿奇裝異服、喜歡自我表現(xiàn)等,并寫明上述十項,觸犯任何一條都“拖”無赦??傊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那類太拉風的學生,很容易挨“拖尸”。③至于當時“拖尸”的具體程序,江平曾詳細回憶指出:“‘拖尸'團會先在校園里敲鑼打鼓,聚集人氣。當‘拖尸'團選好‘拖尸'對象后,即向西校門的河邊走去,許多同學簇擁在后面看熱鬧?!巴鲜庇袝r候進展并不順利,被‘拖尸'的對象可能會反抗,甚至會跑到教務處去告狀,圍觀者中亦可能有人覺得‘拖尸'太過分,邊看熱鬧邊發(fā)牢騷。當然,最搞笑的莫過于真正的‘拖尸’。到時候,被‘拖尸'的對象要主動把外衣都脫掉,然后由‘拖尸'團的兩名高大威猛的學生,提起來將之扔到河中去。不管水性如何,他都得在水里撲騰一陣后,才能游上岸,或者被拉上來。一年一度的‘拖尸’,至此才算塵埃落定?!雹邸巴鲜被顒釉?949年隨著北平解放,也無形中停止。
二、燕大校內(nèi)對“拖尸”的評論
“拖尸”活動因?qū)W生生活影響巨大,故有燕大學生在校內(nèi)刊物發(fā)文圍繞“拖尸”是否必要產(chǎn)生了討論。特別是因1935年春季入學又發(fā)生“拖尸”活動,引起學生論爭,《燕京新聞》1935年3—5月間發(fā)起“拖尸”論戰(zhàn),新生、舊生分別發(fā)表各自的看法。
1935年3月23日,王還作為新生發(fā)表《一個新生論“拖尸”》,由此掀開論戰(zhàn)。他希望舊同學高抬貴手,指出:“為甚么燕京同學要拿另一種態(tài)度對待新生?引起誤會,使新舊不能相洽。這是燕大的精神嗎?
……可是我們何必要作這些無益有害的事,引起這些誤會?驚弓之鳥,我們算是嚇怕了。”①3月28日,龔瑜發(fā)表回應文章,不認同王還的看法,認為:“拖尸”不過是學校中舊生對新生的玩笑舉動,并且行的也不過火;所以聰明的學校當局歷來沒有預防過這種行為,覺著學生的這種淘氣行為不足厚非,一向總是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如今為了外界的不了解所以才發(fā)話?!巴鲜本褪潜挥脕碚{(diào)劑學校生活的一種舉動?我想心思開明的人或不反對拖尸罷?②4月11日,王還發(fā)表文章進行回應指出:“一個人是不必太正經(jīng),開玩笑是可以的,可是‘拖尸'是完全沒有意識的開玩笑嗎?他認為若說‘拖尸’用來調(diào)劑學校生活,那也好!我有個建議,部分新舊生,凡是欣賞穿衣服落水的,就可以隨便什么時候行個下水禮。何必專以新生調(diào)劑學校生活?\"③
之后燕大學生們圍繞“拖尸”繼續(xù)展開討論,仍然對是否保持該活動各抒己見,也產(chǎn)生了分歧。1935年4月13日,署名賣僧的文章,支持政府禁止“拖尸”,認為:大一同學決議放棄明年“拖尸”,那也是極合理的行動,聽說各地的同胞,也不少反對“拖尸”這種的無理取鬧,那當然也是應有的舉動,有人說“拖尸”的真諦是真正“調(diào)劑學校生活的一種舉動”,“聯(lián)絡(luò)感情”等等的好用意;而在反對方面說是“一種恐嚇,是引起誤會”,“使新舊不能相洽”等等的理論。這兩方面的態(tài)度都是不無真實性?!巴鲜边@種東西,本來說過,就是非合于中國國民性—弱不堪用的小姐少爺——的玩意,若用之稍強,則流弊正如上舉,若能引用得當(中國化一下),也未必不是一種合乎“現(xiàn)在”青年以調(diào)劑生活方式。④4月16日,署名假客發(fā)表文章則指出:有一部分人說,“拖尸”并不是懲戒,是聯(lián)絡(luò)感情,是調(diào)劑生活的一種舉動。那么政府和學校當局為什么要禁止?我覺得政府和學校當局一定比諸位“拖尸”團員有高的見解,一定是見到流弊多而利益少。不然決不會把這樣一件有趣的事禁止。③4月25日,葛煒久發(fā)表《不平之鳴》文章,針對燕大學生郭嘉理所謂“拖尸”是警戒“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新人的觀點進行反駁,其覺得非常失望,不但沒有新的理論,并且連舊理論也牽強得說不通。⑥5月2日,郭嘉理發(fā)表《平葛煒久之鳴》進行回應,反駁葛的指責,最后認為“拖尸”不過一件開玩笑的小事,值不得我們?nèi)ゼ氂懻?,更不應該占了公共論壇的篇幅。?同日,龔瑜發(fā)表《再談“拖尸”》認為不應理會外界報刊批評,指出報紙是夸大性報道吸取讀者的興趣,而是提出:“拖尸”的主旨是對行跡不羈的新人,開做玩笑,讓他們受些委曲,并不是欺侮。“拖尸”的對象是有選擇的,不是盲目的。有人說若是開玩笑的話,為什么新生不能拖舊生?關(guān)于這點是不平等,但是沒有辦法,新人只得倒霉一點。③他的言論實際代表了一部分學生的看法,存在報復的心理。
此后,每逢開學季,燕大校內(nèi)經(jīng)常會圍繞“拖尸”展開討論。1935年9月,柯家龍在《燕京新聞》刊文傾向贊成“拖尸”指出:贊成與反對兩方面的看法,各趨極端,都是不對的。我覺得“拖尸”是一種玩意兒,不是期侮;一種點綴,不是消遣;一種高興,彼此湊湊熱鬧;一種習俗,沒有道德的意味。還有我始終承認“拖尸”是無毒的,目的不外使新生受點委屈,也僅僅受點委屈而已,就是在這觀點上,我才敢放膽贊成“拖尸”。③隨后蔡培善發(fā)文認為“拖尸”是來自美學校的惡習,中國沒有必要學習國人并不喜歡的風俗,其不認同柯家龍發(fā)的所謂平議,指出:事實上呢,柯先生說大一千不該萬不該將新人證付之一撕,你們撕了新人證,就不怕“拖尸團”有復仇的舉動嗎?他們不能“大量寬恕”,不能怪他們呀!這無異給“拖尸”做宣傳;學校當局有禁止的明令,自治會也在勸止,新同學在被逼迫下吶喊,而柯先生卻大聲的宣傳,放膽贊成“拖尸”,這近于英雄事跡的行為呵?、訇惗Y頌則是持贊成態(tài)度,認為“拖尸”旨在挫折初入學者之囂張傲氣,改善其惡劣習慣,故其具有去惡遙善之功?!靶.斁炙圆患痈缮嬲?,殆以此乎?惟大部分大一同學不明其旨,每聞執(zhí)行‘拖尸’,莫不毛骨悚然,震駭奔避。于是咸以大三、大四老大哥之住所,為一時之庇護所矣。實則斯文有禮,態(tài)度溫和者,斷不致遭受‘拖尸'之辱也。\"②
1936年,隨著日軍侵華加劇,有同學認為“拖尸”一年年冷談與國難有相當聯(lián)系指出:新同學招待委會在《燕京新聞》上發(fā)表的公開信里說:就目前國難關(guān)頭,我們所應負的責任方面來說,應該把“無為的玩藝生活轉(zhuǎn)向嚴肅風尚,應該把瑣屑的生活花絮撇下,踏上這嚴重深長的抗敵陣線來?!毙峦瑢W的告全校師長同學書說,“我們應當刻苦的從事于救亡工作”,認為拖尸“對救國運動有大大的惡影響?!雹垡虍敃r1939年班學生決議1936年時停止“拖尸”,《燕大周刊》1936年9月迎新特刊發(fā)表《葬送“拖尸”》提出:最后讓我們向新人叮哼一句,燕大對于“拖尸”的態(tài)度雖然變了,可是新丁究竟還是新丁,初進來的時候,各事最好不要太不拘形跡,以免激怒了老大哥們,而又惹出是非來。好了,讓我們新人一致的高呼一聲,“葬送拖尸!”末了希望一九三九班任何一位的同學,都能夠尊重你們?nèi)嗟囊庖?,英勇的來?zhí)行你們?nèi)ツ甑臎Q議案?、墚斎灰虿糠滞瑢W的堅持,1936年停止“拖尸”的決議未能完全實現(xiàn)。
燕大1940屆同學人學后,身處亡國抗日的心態(tài)之中,對于“拖尸”這種侮辱中國學生人格的行動都抱反感,認為:受美國欺侮和受日本欺侮又有何兩樣呢?特別是在淪陷的環(huán)境中,一些中國學生醉心洋化,無論“拖”人者和被“拖”者竟都不以為恥,反而樂此不疲,真可謂“哀莫大于心死”了。③1941年人學的燕大學生馮健龍對“拖尸”進行分析指出:反對者認為,它是侮辱新同學的,是舶來的糟粕;樂此道者則把它說成是聯(lián)絡(luò)感情之舉,是活躍燕園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因為說它不可少似乎理由不足,說它要不得也不盡然。被“拖”者是經(jīng)過“協(xié)商邀請”的,或者說至少是半自愿而非完全強迫的。因為一朝被“拖”,知名度大增,往往正中下懷,絕不會遷怒于執(zhí)拖者。素有“清教徒”之風的大二基督徒叢明珠同學還在1941年9月開學之初,于《燕京新聞》上登出了一篇署名“偓佺”的文章,實際是其與同學合寫,公開反對暴力“拖尸”。文章登出后還在《燕京新聞》上引起了一番論戰(zhàn),當時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反對者的意見似謂“所謂‘托尸‘不過是美國大學中盛行的一種‘增進新老同學感情的游戲’,大家玩玩有何不可?你們這些頑固腦瓜又何必為此認真,小題大作呢!”顯然他們這種洋邏輯是站不住腳的,并不能令多數(shù)學生折服,不會甘受愚弄。正由于學生的反對,這種歪風在成都辦學時期再未恢復。?
燕大在北平復校后,1946年第22期的《燕大雙周刊》還再次刊發(fā)學生多篇文章,討論“拖尸”問題。如有支持“拖尸”者指出:“拖尸”之舉行,并不能那么隨便,若非他或她的行為在多數(shù)人眼光中確有迎新燕京社會之和諧性與違反習慣法時,任何一人發(fā)動“拖尸”都不會得到響應與支持。尤當“拖尸”號召者之動機被大家發(fā)覺有胡鬧、欺凌、挾嫌等含義時,且有被反“拖尸”底危險?所以“拖尸”在燕京并不僅是一個時髦,作弄的玩意,而是顯然地,有教育性以及社會性的作用。③還有學生辯解指出:“拖尸”一舉本系舊同學對新同學表示熱烈歡迎之民主性游戲,即使有所謂“懲戒”之意,亦極溫和,原無惡意。希望新舊同學均能顧及燕京一家之和諧精神,勿因此發(fā)生誤會,彼此僵持,或引起學校當局干涉以致有傷同學間感情。③也有學生主張對“拖尸”應該進行限制,指出:“拖尸”是民主性的玩意兒,但不應該作成野蠻的傳統(tǒng)!無條件反對拖尸是頑固,無條件擁護“拖尸”是盲從?!巴鲜币裰骰谘嗑?,本身如不民主,還有何資格,來談維持風化?“拖尸”必須先設(shè)法征得被拖者的同意,必須在和諧的空氣中進行,拖人者不應該慘無人道,或幸災樂禍,而應該在可能范圍內(nèi)設(shè)法給予被拖者以最大的同情和幫助。① 還有高年級學生敘述了對“拖尸”認識的變化歷程稱:剛?cè)藢W的一個月中,擔心被“拖尸”,不敢擦頭油,換領(lǐng)帶,甚至于不敢抬頭看表,“因為怕呀,保不定有人一下子會看中我”,于是怨恨,憤怒,抗議;第二年心里開始秘密地歡喜,認識了幾個“拖尸”團的人,覺得“拖尸”有它的道理;第三年覺得存在就是合理的。②這種認識也是當時很多新生的心理體現(xiàn)。
三、社會輿論對“拖尸”的看法
在燕大校內(nèi)對“拖尸”展開熱烈討論的同時,1934年前后的社會輿論也對“拖尸”保持了高度關(guān)注,在北平的報紙對此發(fā)表了評論文章。特別是《華北日報》還專門開辟征文啟事,發(fā)表了10余篇文章,對“拖尸”進行專門討論。從當時社會輿論的基本觀點看,大部分是對“拖尸”持反對態(tài)度。
因1934年燕大開學后,“拖尸”活動繼續(xù),故1934年9月的京津報紙圍繞“拖尸”還展開了激烈討論,刊發(fā)了多篇相關(guān)評論文章。如北平《益世報》刊文指出:有的認為“拖尸”到底是“不合中國人底哲學的”。“拖尸”在美國,原是舊生戲弄新生,借以聯(lián)絡(luò)感情之意,故實行時花樣百出,拖人者與參觀者固感莫大興趣,被拖者亦不以為苦;傳至中國來,每每失其原義,花樣既然單調(diào),手段也嫌笨虐;同時,其目的有時是不純正的,例如報私仇之類,有看著不順眼就拖,導致新舊生之間的矛盾。③當時李長之還致書《大公報》,將燕大、清華“拖尸”稱為“大學教育墮落的一斑”,指出:“青年們互相開玩笑,原本無傷大雅,但是何必一定要“洋化”?這種事關(guān)著大門鬧鬧,原也沒什么關(guān)系,因為大家宣傳點染,仿佛當成一件正事干,當然要給社會一種不良的印象。我們希望兩大學學生還是拿全副精神讀書吧,這種無益之戲,久鬧也沒有意思!”④有作者還從學習外國的角度指出:“‘拖尸'的舉動,也是學習歐美皮毛的一端,至于合理不合理,暫不必說,而這一類完全不關(guān)緊要的胡鬧舉動,何必要件件學?怎么在實學方面,不見有甚么特出的造詣,而這些不關(guān)疼癢,無意識的活動,必要這樣熱心?幸而大部分同學自己有主張,不甘心冒從,對于‘拖尸‘發(fā)表宣言表示反對,這可以證明我國大學生中有主持正論的人,我們的大學還不至于讓人失望?!雹郯垊t認為燕大“拖尸”舉動頗為荒謬,從心理角度分析稱:“第一,依老賣老,完全是一稱封建思想;第二,依強凌弱,完全是一帝國主義者的行為;第三,將自己的快樂嘻笑建筑在他人的苦痛恐懼上,完全是一種人類殘忍的暴露?!边€有支持者認為此舉起到警示作用,指出1934年燕大女生“拖尸”團、大二“拖尸”團布告貼出后,“新生都有點人人自危,女生中涂脂抹粉的,無形中減去不少。男生也都是竹布是衫,西裝革履者不到十人,而滿口英語目中無人者,是若晨星,學校政令管理新生所不及之處,兩張布告便補充得圓圓滿滿?!鲜螄L不可為呢?”?
《華北日報》1934年9月13日發(fā)表《“拖尸問題討論號”征文》,該報認為對于“拖尸”談起來意見各有不同,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壞,所以推出討論號,請拖人者、被拖者,以及對這件事注意的人們,都來發(fā)表意見。③之后根據(jù)來稿情況,《華北日報》1934年9月19—23日刊了五天的討論專號。自從征文啟事登出后,該報陸續(xù)收到三十多篇稿子,其中只有一兩篇是贊成“拖尸”的,其余的全都持著反對的態(tài)度。因為
版面有限,沒有全數(shù)發(fā)表,刊登了一半。①
從該報的討論看,當時大部分作者反對“拖尸”,并從各方面進行分析。穆何之反對“拖尸”,同情新生,認為:“開學之初,新生均為背井離鄉(xiāng)之遙路游子,心中既已不安,加之以如臨大敵之‘拖尸’。每聞‘拖尸‘,大一的喊聲,輒東逃西竄,床下息影,廁所藏身,十魂已有七魂出竅,新生何辜,受此荼毒?\"②孟溫也反對“拖尸”,提醒勿忘國恥,指出:現(xiàn)在正盛行著“拖尸”,仿佛“拖尸”一行,天下太平。假乎他們忘記了自己是處于什么國度,什么社會,什么時代了。外國大學生或者可以那樣玩,我們呢?去年此時敵機剛剛不再光顧,今年就是九一八三周年了!③顧影也不贊成“拖尸”,認為不應該效仿外國學校行為,指出:試回想一下,中國學生的環(huán)境,是不是都和外國學生一樣?中國的學生,念過十多年的書還未曾跑過運動場的人是很多哩,這并非自慚形穢,卻是事實的昭示。因此,仿效“拖尸”是否適當?④霏霏則認為:“這種舉動一來含著危險的程度極大,再則學生間極容易引起感情上的破裂,而起糾爭。然而學校當局其所以能熟親無睹者,也還在于這玩意是“洋化”的而已?!?⑤ 當時主張打倒“拖尸”的人說:“‘拖尸不過是舶來品的一種侮弄新生的舉動。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在發(fā)揮人類欺侮陌生的劣根性。所以是無意義的,應該打倒?!雹?/p>
當時有反對者對于“拖尸”危害,從侮辱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身體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如署名莫湖的作者指出:“第一,這并不是近乎人情的玩法,實際就是欺侮一群在事實不能團結(jié)的一部份新人。第二,這種玩法弄得太過分的話,容易引起大的糾紛,設(shè)若有一兩人拼了命的反抗,說不定弄出人命來。具有這兩種不良的意義的事體,我們何必摹仿?并有許多應當摹仿之處偏不能去仿效,獨有對這種無意義的起哄,卻來得比人家還能翻新花樣,這適足見出我國學生的淺薄了。 ⑦ 署名豆三的作者也根據(jù)在燕大自身觀察,批評學校當局不作為,其認為:“拖尸”百害而無一利,充其量不過是打哈哈解悶的玩意兒罷了。至于“滅新生的驕氣”,都是鬼話。至于學校當局明知學生胡鬧,不加取締,甚至打了玻璃、家具,都置之不問,這種茍且的態(tài)度,尤其可恥。有人說“拖尸”是聯(lián)絡(luò)政情,那真是笑話!我們幾曾見以打人為聯(lián)絡(luò)感情的工具?這一層不攻自破。③署名群單的9月22日發(fā)表《打倒西洋皮毛習氣,反對玩弄人的“拖尸”》,認為:“拖尸”的目的號稱為的是聯(lián)絡(luò)感情,但是我們細檢察“拖尸”的內(nèi)容,以遭難者的厭惡心理,充分的覺得對方不拿“新人”當人看待,來“玩弄愚弄者以供自己的開心”,當受罪者弄得一身臭汗,正在兩難之間,旁觀者卻哈哈大笑,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十足地表現(xiàn)出來。③署名如朗的指出:在燕大我看見“拖尸”團不可一世的大布告,更看見五花大綁,敲羅示眾的十誡叛徒,被“驗明正身,綁赴未名湖”,執(zhí)行擲水之應懲。這樣的聯(lián)絡(luò)感情,諸位吃得起嗎?這樣的“拖尸”,諸君覺得存在的價值嗎?@還有作者指出:“這玩意是西洋貨,在這新生活運動聲中卻越發(fā)摩登起來。不禁使人為中國前途掉淚。這種東西,對我們是毫無意思最無聊的,何必學這套把把戲?而空洞洞的肚子,卻只學些皮毛。這些時間這些腦力,可以作些別的工作。”①李曼霖則批判指出:“揭開說,這是一種侮辱,諒舊同學在人校時已飽嗜矣,惜夫事過境遷,以媳升婆,不但忘掉侮辱之滋味,而更否認為侮辱,其可憐使人哭笑不得!\"②夢心從同學關(guān)系分析稱:“若有這種‘拖尸'的舉動加諸在新生的頭上,隨意的戲謔和挪揄,有時還要施以暴力,往往鬧得羞惱成怒,免不了就起沖突。一起沖突,新生和舊生間的政情,便生了隔膜不容易恢復。這種現(xiàn)象豈不是團體生活中的障礙?”①此類文章集中對“拖尸”從多方面進行了剖析,看到了其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代表了部分反對派的言論。
當時支持“拖尸”者所舉出的理由,大致是:磨滅新生的驕氣,糾正新生的奢侈,聯(lián)絡(luò)新舊生的感情。②少數(shù)擁護“拖尸”的人士認為:“拖尸”這舉動,愈鬧得兇,愈可以在他的學生生活記錄上留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增加他一些甜蜜的美麗的夢的回憶。且“不打不成相識”,新舊學生,正可以因這種不同形式的拖尸的介紹而互相熟習。③李大風則強調(diào)擁護有意義的“拖尸”,打倒無理取鬧的“拖尸”,他指出:“最近燕京大學的女生,規(guī)定對新進的喜歡打扮得漂亮的女生加以‘拖尸’,這里面含有一種崇尚儉樸的精神,是有意義的,值得我們贊美,我們可以擁護?!雹墚斎贿@只是其一家之言,屬于少數(shù)派。
還有輿論對于“拖尸”的性質(zhì)及如何應對提出了建議。有作者指出:冷靜地說,這種事不過就是公子哥兒和小姐們的別出心裁的玩法,利用新生不能團結(jié)的弱點開開心,起起哄。熱心于這種事的學生大都是無遠慮無近憂,不必死拿書本去開礦的人們。③杜之9月21日發(fā)表《“拖尸”為何不能鏟除》進行分析指出:“但我們須知道:一學校內(nèi)贊成‘拖尸'的學生,是沒有多人的,而持異議態(tài)度的則大有人在。不過因為自己已無被拖的危險,所以犯不上再去糾正這種惡習,而尋些麻煩。況且有的人還感到看著別人被拖,及被拖后之一拋,也煞有趣味,正可借此來修養(yǎng)自己已疲乏了的腦筋?!?⑥ 有作者提出改進建議稱:“我個人的意見,最好把這種‘拖尸團’,改組成聯(lián)絡(luò)新舊生感情的一種歡迎或互助的團體,于相常時間舉行舊生歡迎新生的一種茶話或音樂會,來促進新舊雙方的感情。如此兩方面的感情自然融融洽洽,一點隔閡沒有,于學業(yè)上及對人接物上均有裨益。” ⑦ 對于應對的舉措,有人士還指出:“燕京歷年的‘拖尸’,學校都沒正式禁止過,由著他們變本加厲的鬧著,即此一貫態(tài)度也。不過我相信設(shè)若新生一人校就活動團結(jié),有了組織,對舊生無理之迫愿誓死反抗,甚或不惜以武力相爭,以致打得頭破血出,來這么一遭慘案,那時學校恐怕就沒法收拾了!\"8實際當時新生的確對“拖尸”進行過反抗,但效果卻不佳。
1935年,因“拖尸”活動繼續(xù),因此輿論仍然對此進行討論。如國華對“拖尸”客觀分析提出:“拖尸”是一種帶洋味兒的玩意,在平市盛行于清華和燕大,是拿新同學開玩笑的一種游戲。有人說是警告新生“趾高氣揚”,不是一種欺侮的舉動,可是反對者認為是一種無益之舉,因此小事,反易發(fā)生誤會。近二年來因為教育部三申五令的禁止,差不多要變成陳跡了;在前年“拖尸”時,僅及男生,女同學向在被優(yōu)待之例;去年(1934年)更變本加厲,她們亦不可幸免。③還有輿論認為“拖尸”開展也有學校的責任,指出:“因為‘拖尸'除了是外國大學的一種惡風之外,毫無意義,我們過去曾三番五次的反對,以為中國大學學生這種風氣來開同學的玩笑,是毫無道理,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幾年來“拖尸”事實,迄未消滅,這一方面固然是過去大學生,而大學當局也應負相當?shù)呢熑?,是不容分辨的,因為他們并不認真制止?!蓖瑫r該評論也肯定燕大當局開始取締“拖尸”,并認為是出乎意料之外。
針對抗戰(zhàn)勝利后,有學生想重復恢復“拖尸”,署名松風的作者結(ji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批評指出:考“拖尸”制之所以發(fā)生,主要是由于西方民族的活潑與熱情,其流風所及自然少不了有開玩笑的成分在內(nèi)。在中國國弱民貧的時代,如果也這樣的鬧起來,那就未免有些“開窮人的心”“東施效顰”了。此外,“拖尸”
還有一個副作用,那便是一種公共懲罰、公共制裁的精神的養(yǎng)成。①該文還指出:“近年以來,國是日非,青年人活潑性格減退,為團體公益之熱心日益消沉,在學校里,多半都是‘閉戶讀書'主義,對新同學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服從老同學的約束,則亦只有一笑置之而已。所謂‘拖尸'云者,勿乃太多事乎?”② 但是這些批評,仍然沒有阻止燕大戰(zhàn)后“拖尸”活動的復蘇。
結(jié)語
“拖尸”活動在燕大學生生活中有著鮮明的印記,也是在校內(nèi)及社會頗受爭議的活動,多數(shù)學生對其表現(xiàn)出反對態(tài)度?!巴鲜被顒訋в忻黠@的對大學新生進行身體規(guī)訓的色彩,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對民國校園文化的沖擊,圍繞其產(chǎn)生的爭論,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更展示了社會輿論對教會大學活動的高度關(guān)注。同時,在教會大學日漸本土化過程中,“拖尸”為代表的西方外來文化也在開展過程中顯得格格不入,已經(jīng)超出了對學生進行規(guī)訓的初衷。特別是當時在國難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燕大學生們對“拖尸”活動的抵制也體現(xiàn)了自身主體意識及民族意識的覺醒,發(fā)出了救亡高于娛樂的呼喊,更加注重個人身體的自由,最終使得“拖尸”活動在燕大日漸消沉。
Westernization of School Spirit and Physical Freedom: Controversy over the “Toss\" Activity at Yenching University
ZHANG De-ming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The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lOolol,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ampus culture,the“Toss”activity became popular on the campus of Yenching University in the late 1920s ,and has been held every yea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reshman year. Due to the various physical punishments that“Toss”can cause to freshmen,it is often resisted by freshmen and even leads to conflicts between new and old student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Yenching University have repeatedly prohibited“Toss”, but it has persisted despite repeated bans. The students of Yenching University published articles in campu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uch as Yenching News and Yenching Weekly ,discuss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oss\". The public opinion also revolves around the discussion of“Toss”,especialy in l934 when the North China Daily launched a special account,and most people expressd opposition to“Toss\". The debate over“Toss”on campus at Yenching University showcases the co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n the camp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also reflects the protection and struggle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personal physical freedom at that time.
Key words:Yenching University;Toss;new students;public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