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與酒仿佛已經(jīng)成了相互捆綁的 IP 。李白的朋友圈處處是酒;杜甫詩中與酒有關(guān)的詩作有266首,約占杜詩的 20% ;白居易的摯友也是他的酒友;蘇軾現(xiàn)存詩詞2500多首中涉酒詩詞多達(dá)953首…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印象里詩人都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荷包多半不怎么寬裕,他們是怎么做到一直有空酒喝的呢?
白衣送酒舞淵明
詩人似乎都是隱藏的釀酒大師。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記載了陶淵明用自己的葛幣過濾酒液;白居易在《詠家醞十韻》中提到,他家采用七月上旬制作的酵曲和九月初九的井水,釀制出香味濃烈、口感甜辣的酒,令人回味無窮;歐陽修自釀的冰堂春酒醇厚綿甜、味道極佳,引得黃庭堅在《清平樂》中夸贊:“冰堂春好!只恨銀杯小?!?/p>
除了自釀,詩人喝酒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友人的饋贈。
陶淵明窮困潦倒時,江州刺史王弘經(jīng)常給他送酒。某年重陽節(jié)時,陶淵明發(fā)現(xiàn)家中無酒,就手捧空酒壺,坐在房子旁邊的菊花叢中賞花。恰好王弘遣一個白衣使者送來了一壺酒。陶淵明心中大喜,接過酒立即盡飲至醉。
后人常用“白衣送酒\"來表達(dá)內(nèi)心渴望的東西,朋友及時送到。皮日休獨自飲酒時,想起好友陸龜蒙此時可能沒有酒喝,便派人送去美酒及詩作《醉中寄魯望一壺并一絕》。陸龜蒙收到詩和酒后,十分感動,作詩一首回贈。
題為《襲美醉中寄一壺并一絕,走筆次韻奉酬》,詩曰:
酒痕衣上雜莓苔,猶憶紅螺一兩杯。
正被繞籬荒菊笑,日斜還有白衣來。
有趣的是,后來蘇軾寫詩同樣也用到了“白衣送酒”的典故,不過蘇軾的故事可以說有些“悲傷”了。
蘇軾被貶惠州時,窮困潦倒。好友章質(zhì)夫在廣州任知州,讓人帶了六壺酒給蘇軾送去??上У氖?,酒在途中不小心被灑了,蘇軾心碎之余寫了一首詩《章質(zhì)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dá),戲作小詩問之》,詩中說: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fēng)軒洗破觥。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
蘇軾稱自己急急忙忙地灑掃屋子,洗凈酒器,歡喜雀躍地等待酒的到來。結(jié)果卻只能舉著新鮮的螃蟹,漫步東籬,聞聞落花。這種幽默灑脫的勁兒,的確很蘇軾。
事實上,很多朋友都曾給蘇軾送過酒。學(xué)士范子功送他“佳茅”;與蘇軾志趣相投的趙令時送他安定郡王所釀黃柑酒;著名山水畫家王選饋贈了“碧香酒”。而當(dāng)蘇軾看到朋友趙明叔比他更窮后,還慷慨地把王選饋贈的酒轉(zhuǎn)贈給趙明叔,并作詩曰:“不學(xué)劉伶獨自飲,一壺往助齊眉餉?!?/p>
東海為酒卮,五湖為杯羹
中國有著悠久的飲酒傳統(tǒng)?!对娊?jīng)·小雅》中的“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鼓既設(shè),舉酬逸逸”,描寫的就是一次與賓朋佳友飲酒歡宴的盛大場面。
在親人歡聚、知己相逢的時刻,每每都有酒的助興。尤其對于詩人來說,酒是他們抒發(fā)情感、表達(dá)友情的一種方式。
陶淵明經(jīng)常與朋友在一起飲酒。在南村居住時,羊松齡、龐遵都是陶淵明的鄰居,多有往來,有人邀請羊松齡或龐遵飲酒時,羊、龐也請淵明一起前往。即便和主人不相識,陶淵明也會欣然受邀前去。陶淵明與王弘之間的交往也很有趣,有一次王弘在廬山上請?zhí)諟Y明飲酒,陶淵明有腳疾,行走不便,王弘“使門生二兒轝籃輿”,將他抬上山去飲酒。
唐代詩人的交往中不乏“酒逢知己、以酒會友\"的例子。李白拜訪賀知章時,賀知章曾以“金龜換酒\"邀其飲。多年后李白仍然念念不忘,作詩“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其一》)。
白居易的摯友元稹,同時也是他的酒友,恨不得每天都一同把酒言歡。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前往東川。有一次,白居易與友人踏春游玩,忽然思念起元稹,于是寫下《同季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詩中,白居易把對好友元稹的情誼如酒一般化作自己生命的組成部分,語言樸素淺顯卻滿載真誠。
梅堯臣也常與好友飲宴,他在《答劉原甫》中細(xì)膩地描寫了冒雪赴宴并且與友人劉敞、江鄰幾醉酒的場面:“前夕呼我飲,遣奴來扣扉。暗犯風(fēng)雪往,醉脫冠服歸?!?/p>
在另一首詩《飲酒呈鄰幾原甫》中,梅堯臣寫道:“我愿會良友,醉顏日常赦。東海為酒卮,五湖為杯羹。海罄湖且竭,盡倒為解酲?!?/p>
詩人用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寫其與友人盡興飲酒的日常生活,表達(dá)出深厚的友情。
以酒為媒,和美共生
相傳唐代“酒中八仙\"分別是李白、賀知章、李珙、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杜甫作《飲中八仙歌》以贊: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實際上,杜甫自己也愛喝酒。當(dāng)然,杜甫是出了名的經(jīng)濟困窘,好在他的朋友們會時不時帶著酒來看望他。在《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中,杜甫稱自己貧窮多病,居住的草堂又遠(yuǎn)離都市,路也不好走,幸而朋友們不嫌棄他,所以杜甫在草堂生病時仍期望和高適、王搶把酒言歡。劍南節(jié)度使嚴(yán)武是杜甫另一位知交好友,他曾帶著仆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嚴(yán)公仲夏柱駕草堂兼攜酒饌》)。”
志同道合的人們以酒會友,濃厚的友情在推杯換盞中得以彰顯。
永泰元年(765)六月,杜甫離開成都南下的途中,經(jīng)過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受到楊刺史的熱情招待。洗塵宴設(shè)在東樓,杜甫登樓憑高看到高山大林、滔滔江水,領(lǐng)略主人熱忱之情,又飲了美酒,揮毫寫下《宴戎州楊使君東樓》一詩,其中“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流傳至今。
(源自“國家人文歷史”,方可薦稿,標(biāo)題有改動)責(zé)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