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瀘州的鄉(xiāng)村里里,一條蜿蜒土路連接著兩個破舊的院落。每天清晨五點,一個何僂的身影便在這條路上來回奔忙一—他是李小兵,肢體四級殘疾,卻用單薄的肩膀扛起了三代十口人的生計。兩次婚姻、四個老人、四個孩子,血緣的界限在他這里化為烏有。他說:“只要還能動,這個家就不能散?!?/p>
跨越血緣的孝道
1987年5月出生的李小兵,肢體四級殘疾。2015年,他離異后與陳燕重組家庭。陳燕丈夫2010 年意外死亡后,留下一對雙胞胎和年近七旬的雙親。李小兵與前妻育有一個孩子,與陳燕婚后又育有一子,家里四個老人,四個孩子,熱鬧幸福的同時,壓力也成倍增長。
“既然選擇了現(xiàn)在的妻子,就要接受她的一切。她前夫的父母和孩子,我不管誰來管。”李小兵說。為了照顧好老人和孩子,不管春夏秋冬,李小兵早上五點鐘起床,幫助陳燕做家務(wù),六點半左右外出務(wù)工幫人干活,晚上七點下班回家,還得去幫陳燕前公婆運苞谷、谷子、紅苕等農(nóng)作物。自己家和岳母家的體力活李小兵也一個人默默地扛下來?!袄钚”拖裎业挠H兒子,生產(chǎn)生活謀劃、春種秋收全靠他,要不是他,我們老兩口生產(chǎn)生活都成問題?!标愌嗲肮珓⒛痴f。
陳燕前夫的家離李小兵家有兩公里多路,對于李小兵來說,這是一天里最遙遠的距離。無論刮風(fēng)下雨,他都習(xí)慣用奔跑的方式,盡早趕過去幫他們干完農(nóng)活,又抓緊時間跑回家,馬不停蹄地忙著家里的瑣碎。這兩公里的路,李小兵有時一天要跑好幾個來回。這孝老之路,李小兵一跑就是八年,他說:“這條路,我要跑一輩子。”
天有不測風(fēng)云。2022年1月,李小兵的岳母因高血壓導(dǎo)致腦出血成為植物人,李小兵夫妻堅持不放棄,傾其所有為其治療,通過向親友借款、打三份零工,勉強湊齊了十萬元治療費。住院五個多月后,全身癱瘓的岳母回到家只能臥病在床,雖然思維清晰,但不能動彈,需要有人隨時照顧。陳燕承擔(dān)了母親的所有日常護理工作,喂飯、喂藥、擦身、洗衣服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事情。為了避免長期臥床的母親身上長褥瘡,陳燕每天和李小兵一起幫她翻身好幾次,早晚還要幫她全身按摩兩三次,防止肌肉萎縮。陳燕“全職”照顧母親后,壓在李小兵肩上的生活負擔(dān)更重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挑起照顧岳母的責(zé)任一—操持岳母家的農(nóng)活,操心岳母那未成家的小兒子。
撫育尚未成年的“兒女”
照顧老人需拼體力,撫育子女更費心力。李小兵家的四個孩子兩人讀初三,一人讀初一,最小的一個還在讀幼兒園?!皩W(xué)費雖然不多,但孩子們正在長身體,吃穿用度必須精打細算。盡管經(jīng)濟比較緊張,但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崩钚”f。
李小兵的家離學(xué)校有11公里,孩子們還小,走讀路上不僅有不安全因素,還會在往返途中花費很多時間影響學(xué)習(xí)。如果四個孩子全部住校,每月伙食費就要近兩千元,他們家根本負擔(dān)不起。為了節(jié)約開支,更多時間照顧岳母,李小兵在鎮(zhèn)上低價租了一個房子作為臨時的家,將四個小孩和年近七十的母親安置在鎮(zhèn)上。除去打零工和去陳燕前公婆家勞作,剩下的時間李小兵都往返于鎮(zhèn)上,送米、送菜、送生活用品、輔導(dǎo)學(xué)習(xí),竭盡所能為孩子們的學(xué)習(xí)生活提供最大保障。
有人勸他:“那兩個孩子與你非親非故,何必自討苦吃?”但李小兵還是那句話:“我雖然殘疾,但不會推卸責(zé)任。雖然他們與我毫無血緣,但決不會厚此薄彼。再苦再累,他們都是我的娃。”在他看來,不論是妻子前夫的父母,還是留下的一雙孩子,能夠走到一起就是緣分,組成一個家庭不容易,絕不拋棄、放棄。四個孩子都是他的娃,都是他們大家庭的希望和未來。
李小兵的身體雖然有殘疾,但他卻擁有一顆純善的心,他用實際行動表達了人間最樸素的“大愛”一—無須血緣紐帶,一顆滾燙的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