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湖湘紅色音樂作為湘西文化基因的聲樂表達,其旋律形態(tài)與方言音韻的共生關系塑造了獨特的音樂話語體系。張家界特殊的地理文化空間一—武陵源喀斯特地貌與土家族吊腳樓群落構成的聲音場域,為《馬桑樹兒搭燈臺》等紅色音樂的當代流變提供了物質載體與文化土壤。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音樂本體的形態(tài)學解析,對數字化技術重構傳承路徑、代際認知差異影響文化認同等關鍵課題缺乏系統(tǒng)性探討。本文基于音樂人類學的田野工作,選取桑植民歌數字化工程與鳳凰古城音樂改編為實證案例,揭示技術媒介對傳統(tǒng)音樂再生產的辯證影響:三維音頻建模技術不僅實現了《馬桑樹兒搭燈臺》顫音技巧的數據化保存,還催生了酒吧街電子化改編導致的革命敘事解構危機。這些現象共同指向紅色音樂現代轉型的核心命題一一如何在技術創(chuàng)新與市場擴張中守護文化基因的純粹性。
1地域文化視角下湖湘紅色音樂在張家界的擴散與流變現狀
湖湘紅色音樂文化內涵豐富,是湖南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許多曲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受限于地域性和民族性,部分曲目的傳唱度、知名度不高,亟須加大傳承力度[1]。湖湘紅色音樂在張家界的當代傳播呈現出多維融合的生態(tài)格局,其核心特征在于傳統(tǒng)音樂形態(tài)與旅游經濟、數字技術及文化認同的深度互嵌。傳播路徑的數字化轉向尤為明顯,張家界“螢火蟲主題行浸式夜間旅游”項目主要有螢火蟲光影秀,利用現代光影技術,結合螢火蟲自然光,打造夢幻般的夜間光影景觀;熒光集市營造神秘溫馨的夜市氛圍,結合非遺傳承文化,打造一系列螢火蟲主題產品;科普研學方面,開設以“螢”“蝶”為主的昆蟲主題館,包含研學科普和互動、體驗、購物、文化等多重體驗。音樂流變過程中顯現出文化符號的特性,在張家界市永定區(qū)的湘鄂川黔蘇維埃舊址中,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被唱響。張家界各族群眾以自已的方式參與張家界市委、市政府隆重舉行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傳承紅軍長征精神。這推動了地域文化視角下湖湘紅色音樂在張家界的擴散與流變,而且張家界是誕生、養(yǎng)育、成長紅軍的紅色土地,紅軍播下的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的革命火種,多年來在張家界實現傳承和發(fā)展,不斷綻放出絢麗多姿的精神和物質文明之花。
2地域文化視角下湖湘紅色音樂在張家界的擴散與流變價值
2.1文旅融合的催化機制
文旅融合的方式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音樂文化傳承,引導游客在本地域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家國情懷,形成熱愛祖國、了解革命、熱愛民族的意志與精神,在紅色歌曲中感受到愛民族、愛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堅定信念,獲得全面成長[2]。張家界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曲、新土家風系列歌曲《山花紅如火》童聲版采取“線上 + 線下”方式發(fā)布,并將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紅色啟蒙課堂、紅色大講堂”等教程和“紅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的曲目。其中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視聽景觀,還通過音樂敘事激活全民紅色文化傳承意識。另外,游客在武陵源峰林間玲聽《挑擔茶葉上北京》的山歌對唱時,自然聲場的地理特質與音樂意象的時空延展形成文化地理學的互文關系,使消費行為升華為文化體驗實踐。更深層的催化效應在于,音樂元素的產業(yè)化開發(fā)催生“紅色研學 + 非遺工坊 + 民宿經濟”的復合業(yè)態(tài),桑植民歌節(jié)的常態(tài)化舉辦帶動周邊村落形成音樂主題產業(yè)鏈,這種經濟模式創(chuàng)新驗證了文化資源向生產要素轉化的可行性。如國家大劇院中舉辦的桑植民歌講唱會,標志著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現代文化空間的價值重塑。此次由國家級藝術機構主導、地方政府協(xié)同推進的文化實踐,突破了傳統(tǒng)非遺展演的在地性局限,通過劇場藝術的視聽語言重構,使武陵山區(qū)的原生態(tài)音樂獲得跨地域傳播動能。演出陣容匯聚三代傳承主體,既包括尚生武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代表,又吸引了高校音樂學者與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性參與,這種代際融合的傳承模式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當代路徑。
2.2非遺活化的創(chuàng)新實踐
創(chuàng)新實踐的關鍵在于激活傳承主體的內生動力,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舉辦紅色大講堂開放日活動,并正式發(fā)布歌曲《山花紅如火》廣場舞版。教育系統(tǒng)的介入拓展了活化路徑,一些學校通過分析《瀏陽河》旋律中的數學節(jié)奏模型,將文化傳承轉化為可操作的認知實踐。這種創(chuàng)新實踐的深層意義在于打破非遺保護的靜態(tài)化困境,在張家界旅游市場的催化下,紅色音樂從文化記憶載體轉變?yōu)榭审w驗、可傳播、可消費的文化產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實證樣本。此外,講唱會通過藝術化編排實現民歌本體的審美升維,在保持桑植民歌高腔平調本體特征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融入現代舞臺表現元素。演出曲目涵蓋勞動號子、情歌對唱、敘事小調等多元體裁,如《大姐上四川》等經典作品的演繹,既保留了即興襯詞、真假聲轉換等傳統(tǒng)技法,又通過聲部編排與節(jié)奏處理賦予其時代審美特質。尚生武與黃道英的默契配合,將山野對歌的原始張力轉化為劇場藝術的精致表達,其嗓音中蘊藏的自然靈韻與程式化表演形成辯證統(tǒng)一。這種藝術轉化并非簡單的形式改良,而是基于文化基因識別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傳統(tǒng)民歌的審美內核在與現代觀眾的情感共鳴中實現價值再生。
2.3文化認同的建構路徑
文化認同的建構路徑根植于紅色音樂作為集體記憶載體的符號功能,其核心是實現個體經驗與集體身份的意義聯(lián)結。在桑植縣民歌廣場的日常展演中,參與者通過聲音共振重構對革命歷史的想象共同體。這種建構過程包含多個維度:在時間軸上,紅色音樂將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鄉(xiāng)村振興實踐進行敘事縫合,當《四季花兒開》的旋律引起觀眾集體共鳴時,桑植民歌已超越其作為土家族文化標識的狹義范疇,轉化為現代中國的文化記憶載體。這種認同重構既得益于藝術本體的情感感召力,更依賴于傳播策略的精心設計一通過解構民歌中的集體記憶元素,將其嵌人當代觀眾的情感認知圖式。展演刻意淡化民俗符號的奇觀化呈現,轉而強調音樂語言的人類情感共通性,這種去地域化的表達策略為傳統(tǒng)文化參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方法論啟示。這種建構路徑的終極價值在于,紅色音樂作為情感紐帶,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中塑造出具有湖湘特質的文化身份,為多元文化并存時代的價值認同提供可操作的實現路徑。
3地域文化視角下湖湘紅色音樂在張家界的擴散與流變策略
3.1技術賦能下的保護與傳播
技術賦能下的保護與傳播需構建數字化生存的立體化框架,其核心在于解決傳統(tǒng)傳承模式的技術性衰減問題。通過高精度音頻采集設備對桑植民歌傳承人的原生唱腔進行三維聲場記錄,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音樂基因數據庫,突破傳統(tǒng)記譜法的信息承載局限,實現音樂形態(tài)的精準留存。利用當地高等院校和文化機構,建立湖南紅色音樂文化數字資源庫,促進湖南紅色音樂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當前,“互聯(lián)網 + ”民俗音樂數據庫已成為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的重點[3]。區(qū)塊鏈技術的引入為版權保護提供技術保障,基于智能合約構建的溯源系統(tǒng)可追蹤音樂元素的傳播路徑,有效減少文化挪用現象。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拓展了體驗維度,使受眾通過VR設備產生跨時空的情感共鳴。技術介入必須遵循文化本真性原則,張家界土家織錦的數字紋樣庫建設經驗表明,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需嵌入地方性知識體系,避免技術理性對藝術靈韻的消解。這種技術生態(tài)的構建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永生,更重要的是為后續(xù)創(chuàng)意開發(fā)提供了原始素材支撐,形成保護與創(chuàng)新的良性循環(huán)。
3.2文旅融合的創(chuàng)新路徑
文旅融合創(chuàng)新路徑的構建,關鍵在于重構紅色音樂的空間敘事邏輯,其本質是文化資源向體驗經濟的價值轉化。利用山體自然聲場特性形成沉浸式聽覺景觀,使音樂符號與地理空間產生互文效應。旅游產品的開發(fā)需注重層次化設計,通過“音樂主題民宿 + 紅色研學路線 + 非遺工坊體驗”的復合型產品矩陣,將音樂元素滲透到食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智慧旅游系統(tǒng)的整合尤為關鍵,基于LBS技術推送定制化音樂導覽服務,當游客進入某公園特定區(qū)域時,移動終端自動觸發(fā)湖湘紅色音樂的情景音頻,實現文化感知的精準觸達。這種創(chuàng)新路徑的深層價值在于通過音樂敘事激活紅色遺址的精神內涵,使旅游消費升華為文化認同實踐,最終形成“場景營造一情感連接一價值傳遞”的體驗閉環(huán)。
3.3社區(qū)參與式傳播體系
社區(qū)參與式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激活地方文化主體的內生動力,其核心是打破專業(yè)機構主導的單一傳播格局。張家界陽戲傳承基地的實踐經驗表明,建立“非遺傳承人 + 旅游從業(yè)者 + 高校學者”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能夠有效整合分散的文化資本。通過定期舉辦土家歌謠創(chuàng)編工作坊,引導村民將紅色元素融入傳統(tǒng)哭嫁歌的即興創(chuàng)作,既保留音樂的地方性特征,又賦予其時代敘事功能。青少年群體的培育機制尤為重要,可以將《瀏陽河》的旋律解構與聲學原理、數學節(jié)奏模型相結合,激發(fā)年輕一代的文化自覺。這種傳播體系的特殊價值在于通過日?;?、生活化的傳承實踐,使紅色音樂融入社區(qū)文化肌理,形成“活態(tài)傳承一創(chuàng)意轉化一代際傳播”的可持續(xù)生態(tài)。
3.4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超越文化符號的簡單輸出,其本質是構建跨文化理解的意義共享機制。湖湘革命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傳承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革命文化藝術作品一定是有中國特色的、兼收并蓄的、服務大眾的文化產物[4]。在傳播內容生產端,應提煉紅色音樂中的人類共同價值元素,如《映山紅》中的人性光輝與《挑擔茶葉上北京》中的勞動美學,通過音樂人類學的視角進行國際化轉譯。傳播渠道創(chuàng)新方面,可借助TikTok等短視頻平臺開展“音樂 + 旅游”的碎片化傳播,運用AI語音合成技術實現多語種歌詞適配,突破語言障礙帶來的接受壁壘??鐕献髂J降奶剿骶哂袘?zhàn)略意義,可以在保持民族調式內核的基礎上融入交響樂表現手法,這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能夠引起異質文化群體的審美共鳴。傳播效果的提升需要建立動態(tài)評估體系,運用情感計算技術分析海外受眾的實時反饋,及時調整敘事策略。立體化傳播網絡的建設不僅能增強文化軟實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音樂維度的對話平臺。
4結語
經典湖湘革命故事通過歷史的積淀,演變成了湖湘文化中具有獨特親切感、自豪感和不可替代性的藝術作品資源。張家界紅色音樂的當代演變,本質是地域文化基因與多重現代性力量博弈的動態(tài)過程。武陵源山水劇場通過聲光技術重塑土家族哭嫁歌的表演場域,在延續(xù)非遺技藝核心要素的同時,構建出旅游消費導向的新型文化生產模式,這種雙重屬性折射出傳統(tǒng)音樂現代轉型的復雜圖景。教育領域將革命旋律解構為數學模塊的教學創(chuàng)新,雖然拓展了文化傳承的知識維度,但需防范理性分析對藝術感知力的侵蝕。大庸古城萬人合唱引發(fā)的原真性爭議,實質是文化再生產過程中主體表達與客體消費的價值沖突,這要求構建動態(tài)評估體系以平衡舞臺展演與生活語境的關聯(liá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需建立技術倫理框架,在數字化進程中保持文化基因的穩(wěn)定性,同時通過跨學科對話探索傳統(tǒng)音樂與現代社會的共生路徑。
參考文獻:
[1]方川.湖湘紅色音樂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融合調查[J]:三角洲,2024(7):215-217.
[2]方川.文旅融合角度傳承湖湘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與意義[J].三角洲,2023(24):185-187.
[3」劉紅玉.湖南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2022(6):32-35.
[4」張景賢.新時代湖湘革命文化的藝術傳播價值[J].文教資料,2020(17):78-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