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東北部,是滇東北之要沖,也是云南省昆明市的郊縣。尋甸漢語方言屬于西南官話中的滇中方言,語音和語法與普通話差別不大,但保留了一些特色詞匯。尋甸方言中的古語詞數(shù)量較多,留存下來的古語詞既保留了古代語言特色,又在時代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注人了新的內(nèi)涵。本文從尋甸縣的方言古語詞入手,選取部分具有特色的古語詞進(jìn)行例釋,以期為尋甸方言研究提供材料。
對于方言古語詞的定義,前輩學(xué)者們均有論述,雖各有已見,但也有一定共識:方言古語詞是指古代文獻(xiàn)典籍中有記載,但在普通話中不使用,方言中依然使用的詞匯。尋甸方言中存在大量古語詞,本文對“、躃、撰、凸、足、艦”六個單音節(jié)動詞方言古語詞進(jìn)行例釋。
1尋甸方言古語詞例釋
1.1[se313]尋甸方言中“”有兩個義項:一是說話,二是話多。
有兩種用法,可作動詞或形容詞。作動詞時,表示“說,說話”,后一般不接賓語,如:
(1)冒澀了,我們耳朵都要聽起老繭了(別說了,我們的耳朵要聽起老繭了)。
作形容詞時,表示“話多”,前面常接程度副詞,后可接狀語,如:
(2)你太了(你話太多了)。
(3)你澀得很,少說兩句(你話太多啦,少說一點)。
《宋本·玉篇》“,色立切,言甚多也。”[1]147《康熙字典》:“澀,《集韻》色入切,音澀,言甚多也。又澀,言不止也?!盵2]除此之外,《類篇》《重刊詳校篇?!ぞ碇弧返茸謺小白C”均為言甚多、言不止之義。
由此,不難看出,“”在古代文獻(xiàn)中有話多、話不止之義。尋甸方言中,“”雖除話多外,還有動詞說話的意思,但在表達(dá)“說話”之義時,往往帶有覺得某人話太多的感情色彩,比如“冒證了”這句話常常出現(xiàn)在覺得某人話多,想阻止或勸解其停止講話的時候,如果只表示不讓說話,無話多之義,常說“冒講了別說了”。
1.2[pai44]
尋甸方言中“躃”表示腿、腳、手受傷后其中一邊與另外一邊不在一個高度或長度,導(dǎo)致身體無法保持平衡。形容腿腳“辨”時,有跛、瘸之義,形容手“跳”時,常見于手骨折、斷裂后懸掛上臂帶的時候??勺餍稳菰~或者動詞。例如:
(1)他的手么,前兩天撰躃掉了嘛(他的手前幾天摔傷了)。
(2)張三是個老蹐腳(張三是個瘸子)。
(3)你手辨掉了,要多休息(你的手扭了,要多休息)
清代《繡云閣》:“老仆聽得,以為夫人吩咐,即著新色衣服,一躃一拐,一點一啄,來至園中?!盵3]即使用了“躃”這個詞,此處躃和拐形成照應(yīng),相當(dāng)于一瘸一拐,表示老仆腿腳瘸跛。除此之外,李劫人《大波》中寫道:“一晝夜功夫,跑了一百八十里,腳都跑躃了,還在跑。”[4]其中腳躃是由于過度勞累后導(dǎo)致受傷,也有瘸、跛之義。
尋甸方言中,有時腿腳并未瘸、跛也會用“”來形容,帶有一定的夸張色彩,以此表示很累、很辛苦,如“我腳都要跑躃了,慢點”。
1.3凸[kua]
尋甸方言中作謂語動詞,常用來表示切割已無生命特征的動物的肉,尤其是風(fēng)干的肉類。其后常跟“點”,再加賓語,例如:
(1)今晚凸點肉來炒炒嘛(今晚割些肉來炒一下嘛)。
(2)凸點肥肉來切切(割點肥肉來切一切)
《說文》:“凸,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古瓦切?!盵5]8段玉裁對“剔”所作的注是分解的意思。由此可知,凸為分解人肉、留下骨頭之義。剔骨留肉,是古代的一種酷刑。除此之外,《永樂大典》《資治通鑒》等古代文獻(xiàn)中都對“凸”字有所記載,并且都沿用了凸的本義?,F(xiàn)代社會已不存在割肉留骨的現(xiàn)象,尋甸方言中“凸”也引申為分解其他肉類,留下骨頭。
這個詞在普通話中已不使用,但在尋甸方言中仍然頻繁出現(xiàn)。切割風(fēng)干過的有骨頭的肉,如火腿肉、臘肉、牛干巴等,經(jīng)常用“凸”。
1.4[tsuo41]
尋甸方言中作動詞,后可接賓語或補語,有沾濕、弄濕之義。例如:
(1)拖把干了,拿去足下水(拖把干了,拿去沾點水)。
(2)衣裳湜著水了,冒穿了(衣服被水弄濕了,別穿了)。
《說文》:“淀,濡也。從水,足聲?!盵5]23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濡者,沾也?!盵6]沾意為沾染、沾濕,由此可知,沾即濡,濡即足,則足有沾濕、沾染之義。明《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二)》:“極知負(fù)日,尚未湜黃埃?!盵7]其中“足”為動詞,“足黃?!笨衫斫鉃檎慈緣m土,此詩句可作為驗證“足”的義項的例證。
從上述文獻(xiàn)可以看出,“淀”的義項有“沾濕、浸濕、沾染”。尋甸方言頻繁使用“淀”的沾濕、浸濕義,用于將干燥的物品如衣服、褲子、拖把、毛巾等沾濕。不僅尋甸方言,《康熙邳州志》“水夾淀沙,急至則沙隨水滾”[8]等志書中也保留了該詞,可作為例證。
1.5艦[tsh?n44]
尋甸方言中作動詞,后接補語,經(jīng)常與“出去”一詞連用,有將頭、手、腳往外伸、探頭往外望的意思,帶有暗中行動的意味。例如:
(1)大半夜的哪個敲門(大半夜的誰在敲門)?
認(rèn)不得,等我艘出去看看(不知道,等我探出頭看看)。
(2)剛才我腦殼才親出去就望見班主任(我腦袋剛伸出去就看見了班主任)!
《說文》“艦,私出頭視也。從見,彤聲。讀若郴。丑林切?!盵5]178湯可敬將艦譯為悄悄伸出頭去看?!洱堼愂骤b·四卷》:“艦,丑林丑禁二反,私出頭視?!盵9]除此之外,清《曲園雜纂》《民國濰縣志》等文獻(xiàn)也都將艦譯為“私出頭視”。
尋甸方言中,翱也常用于將頭偷偷伸出。例(1)中,半夜有人敲門,“我”從窗戶伸出頭去看,相較于敲門人來說,“我”是處于不可知的一方,是暗地里的一方。如果是直接開門看,則用“望”,不用“艦”,如“你開門望望是哪個來我家”。例(2)中,我腦袋剛艦出去就看到班主任,也是表示悄悄地將頭探出。尋甸方言中手腳探出、伸出也用親,如“你尼手(腳)不要鯢出去,危險得很”,這也是艦引申用法的例證。
1.6攢[kuan313](攢)
尋甸方言中,“撰”作動詞,其后常接賓語,也可接補語。有兩個義項,分別為扔、丟義和跌倒、摔跤義。例如:
(1)路上有小娃在攢炮仗,嚇?biāo)牢伊耍飞嫌行『⒆釉谕嫠づ冢瑖樀轿伊耍?/p>
(2)他昨天攅了一大跤,腳上都出血了(他昨天摔了一跤,腳上出血了)。
《說文》:“撰,習(xí)也。從手,貫聲?!盵5]253《說文》中“撰”通“慣”,表示習(xí)慣。除此之外,“撰”在古代文獻(xiàn)中還有其他義項。明《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把那婦人頭望西門慶臉上撰將來。”[10]此處“撰”可理解為扔、丟的意思。清《范進(jìn)中舉》:“劈手把雞奪下,撰在地上?!盵]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把雞摔在地上,此時,“撰”有摔的意思。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一章寫道:“老陳從合作社到區(qū)上,沿路滑得攢了好幾交?!保?2]“撰”有“摔跤”義。由上述文獻(xiàn)可看出,“攢”有扔、摔、摔跤的意思。
尋甸方言中“攬”沿用了古代文獻(xiàn)中的扔、丟、摔、摔跤之義。但相比而言,“摔、摔跤”義運用更為廣泛,如“他撰跤了”“他撰著腳了”,“扔、丟”的義項使用頻率較少。
1.7拈 -nian44 ]
尋甸方言中作動詞,后多接賓語?!澳椤痹趯さ榉窖灾杏杏檬种笂A取之義,該字多出現(xiàn)在飯桌上。例如:
(1)拈菜吃,冒害羞(夾菜吃,不要害羞)。
(2)我拈點肉給你(我夾肉給你吃)
《說文》:“拈,挪也。從手,占聲。奴兼切?!盵5]252《宋本·玉篇》“拈,指取也。”[1]8由此可知,“拈”有用指頭取物之義。宋劉過《賀新郎·春思》“佳人無意拈針線”[13],此處的“括”意為用指尖輕輕捏取、夾持,透露出佳人在做女紅時的優(yōu)雅姿態(tài)。張?zhí)煲怼睹鄯洹こ鸷蕖罚骸皞诶镞€有幾條蛆,瘦子幫著他用手拈去?!盵14]也可看出“括”意為用兩三個手指頭夾、捏取物品。隨著社會發(fā)展,“拈”的義項有了擴(kuò)展。清《紅樓夢·第四十回》:“里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遞與平兒?!盵15]這一段中,“拈”從兩三個手指頭夾取變成了泛指,為用手夾、取之義。
尋甸方言中“拈”主要保留了用手夾、取之義,在自己夾菜以及勸他人夾菜時,常常用到“括”這個詞。
1.8簸 [po53 ]
尋甸方言中作動詞,意為將不要的表皮或殼揚去,后可接賓語或補語。例如:
(1)麥子殼不干凈,要簸一下(麥子殼不干凈,要揚一下)。
(2)簸簸包谷里面的灰(揚去玉米里面的灰塵)
《說文》:“揚米去糠也。從箕,皮聲,布火切?!保?]99《宋本·玉篇》:“簸,補我切,去槺也。”[1]238“糠”同“糠”,意為從稻谷、小麥、谷子上脫落下來的殼或皮?!棒ぁ本褪侨コ任锷系臍せ蚱?。明徐渭《翠鄉(xiāng)夢》中也曾用“再簸春白粱米糠”[16]描述了對白粱米反復(fù)簸揚、春搗、去糠的過程。
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尋甸方言中雖一直保留這個古語詞,但該詞的使用范圍擴(kuò)大了。人們將“簸”的范圍擴(kuò)大到其他谷物,比如苞谷里的糠和灰、蠶豆里的渣、油菜花籽的殼等,如“菜籽里還有好多渣渣,簸一下”(菜籽里還有很多殘渣,要把它揚去)。
2結(jié)語
方言是地區(qū)文化習(xí)俗傳承和發(fā)揚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反映了當(dāng)?shù)氐恼Z言面貌、社會風(fēng)俗和人文習(xí)慣,還蘊含了人們的情感記憶。對方言古語詞進(jìn)行整理,可以使人們深切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將現(xiàn)存古語詞進(jìn)行匯總,有利于文字、詞匯傳承。尋甸方言中的古語詞數(shù)量較多,以動詞為主,形容詞次之,名詞最少。這些古語詞的詞義大部分保留了原來的樣貌,如澀、躃、撰、淀,它們的詞義較為單一,適用場景有限。少部分詞的詞義在古代詞義的基礎(chǔ)上有所擴(kuò)大或者縮小,如凸、艦、括、簸等,這是詞義演變的結(jié)果,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隨著經(jīng)濟(jì)社會的發(fā)展與普通話的普及,掌握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方言詞匯也在社會發(fā)展中逐漸被淡忘,古語詞尤甚。通過對方言古語詞進(jìn)行整理,希望能為尋甸方言研究貢獻(xiàn)材料。
參考文獻(xiàn):
[1]王平,劉元春,李建廷.《宋本玉篇》標(biāo)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書店,2017:147,96,86,238.
[2]張玉書,陳廷敬.康熙字典:酉集上:言字部[M].同文書局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62:1180.
[3]魏文中.繡云閣[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203.
[4]李劫人.大波:第三部[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155.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8:86,234,178,252-253,99.
[6]段玉.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563
[7]解縉.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60:06.
[8]孫居湜,孟安世.清康熙《邳州志》[M].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出版者不詳],1693:271.
[9」釋行均,司馬光.龍龕手鑒:四卷[M」.上海:上海書店,1984:141.
[10]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第二十五回[M].金圣嘆,李卓吾,點評.北京:中華書局,2009:230.
[11]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M].北京:中華書局,2013:20.
[12]柳青.柳青文集:銅墻鐵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354.
[13]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2148.
[14]張?zhí)煲?張?zhí)煲砦募旱谝痪恚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327.
[1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卷四十四[M].張俊,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601.
[16]徐渭.徐渭集:四聲猿[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