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增強對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歷史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關鍵課程,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在本質屬性、育人目標、教育內容等方面有著契合之處,有著深厚的價值蘊意。在高校思政課中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要融好“理論內容”、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用好“大思政課”,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和價值塑造作用,增強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育人效果。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中華民族的歷史連接現在和未來,只有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才能了解中華民族是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了解中華民族為何而大、因何而久,這是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觀點和立場。高校思政課是開展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關鍵課程,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課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認知,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契合之處
一、本質屬性共通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政治導向,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屬性。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通過正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程,把握中華民族的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以堅實的理論基礎駁斥和反擊割裂中華民族連續(xù)性與統(tǒng)一性的各種錯誤的歷史觀,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筑牢思想的防火墻,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本質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這與高校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共通。
二、育人目標相同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是高校思政課育人的重要一環(huán),立德樹人是兩者共同的育人目標。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讓學生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形成關于中國歷史整體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歷程、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路向等相關的歷史認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能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用大歷史觀和唯物史觀評價中華民族歷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對中華民族英雄人物心存敬畏,絕不做褻瀆英雄的事情,反對分裂思想,同解構中華民族統(tǒng)一性的行為作斗爭;面對有關中華民族的錯誤思潮,敢于亮劍、敢于斗爭,增強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做到明民族大德、守社會公德、嚴個人私德,培養(yǎng)思想合格、道德高尚、政治可靠的時代新人。
三、教育內容相契
“五個共同”重要思想是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深刻內涵,“五個共同”重要思想與思政課的教育內容相通相契?!吨腥A民族共同體概論》是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主課程,此外,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內容也與其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相契合?!案髅褡骞餐_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是思政課教育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之一,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各民族共同締造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與思政課的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相通;“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是思政課進行歷史觀教育的內容來源;“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思政課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各民族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是思政課培育新時代民族精神的源泉;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中的“四個與共”“五個認同”與思政課教育的“四個選擇”的育人要求相契合;思政課教育需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樹立大歷史觀,這與從整個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相一致。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蘊意
一、引導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迫切要求
歷史觀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觀正確與否,關系人心聚散、國家興亡和民族盛衰,青年大學生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教師精心引導和栽培。高校是各種意識形態(tài)交鋒的陣地,“崖山之后無中國”“新清史觀”“征服王朝論”等錯誤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借助互聯網在高校進行滲透和傳播,扭曲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割裂中華民族歷史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歪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事實,給大學生的歷史觀帶來消極的影響。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以史育人,堅持破立并舉、論從史出,旗幟鮮明地反對中華民族歷史虛無主義,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五個共同”,認識中華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二、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要求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確立正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也是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讓學生清晰認識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脈絡,了解中華民族的前世今生,知道中華民族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未來是相通的,只有厘清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才能知道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這是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認知基礎,打牢這一歷史基礎才能更好地推進和鞏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
三、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必然要求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各地區(qū)各級各類學校的要求?!渡罨聲r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在高等教育階段,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認識,充分認識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深刻把握“五個共同”,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這其實就是要求高等院校開展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毒V要》要求挖掘不同歷史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故事,昭君出塞、彝海結盟、三千孤兒入內蒙等各歷史時期的民族團結故事都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鮮活例子,把民族團結故事講活講透,讓學生在故事中深刻理解“五個共同”,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一、融好“理論內容”,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認知
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需整合教育內容,思政課程各有側重,避免內容重復講述,實現教育內容的精準融入?!吨腥A民族共同體概論》是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主課程,課程教授要講清楚地理、文明、國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的關系,講清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獨立解放,從中華民族整體視角出發(fā),講好緊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主軸,講好各歷史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闡述各民族融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從歷史的洪流中探尋并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形成與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深刻把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將“五個共同”貫穿十六個專題的內容中,引導學生樹牢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此外,充分結合“五史”教育,突出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教學,與主課程相輔,避免內容的同義反復,以“五史”共融性為關鍵,筑牢中華民族歷史認知的共同基礎,推進增強“五個認同”,警惕和反對中華民族歷史虛無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觀點分析中華民族一體與多元之間的關系,分析“四個與共”理念,正確把握“四對關系”,結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深刻闡釋以“五個共同”為基礎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中,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育講話內容,闡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認識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針對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回應,關注學生存在的困惑,充分利用發(fā)生的事實新聞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解答學生的疑慮,時刻警惕動態(tài)錯誤歷史觀的不良影響,與分裂國家統(tǒng)一、破壞民族團結的不良思想作斗爭,敢于亮劍,堅定政治立場和方向。在思想道德相關課程中,梳理我國在不同時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闡釋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已經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二、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
故事是學理論、悟思想、厚情懷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故事是中華各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化瑰寶,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要求。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許多民族團結的故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故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等,它們是進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的“活教材”。通過講好中華民族故事講清楚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講清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史,講清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必然性,講清為何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抨擊關于中華民族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揭示中華民族故事背后蘊含深刻的大道理,以事說理,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通過“尋找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中華民族故事我來講”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以第一視角深入了解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通過講故事拉近時空距離,增強人們對于歷史的感知能力,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形成思想上的共識。
三、用好“大思政課”,豐富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途徑
善用“大思政課”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關鍵一招,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用好“大思政課”的鮮活教材,提高思政課對樹牢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引領力。首先,善用社會大課堂。全國各地已經建成許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基地、中華民族文化館等“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現有教學基地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實踐教學,學生在實踐教學中身臨其境,沉浸式感受和體驗,深刻感受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各民族親如一家的深厚感情。其次,善用大資源平臺。國家為搭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資源中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大講堂、國家民委和各市縣民委網站資源等資源平臺,推出《共同的符號》《河西走廊》《我們在一起》等紀錄片,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的宣傳片、電視劇、影片等,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可善用這些大資源平臺,拓展課堂理論知識,增強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育人效果。最后,善用中華民族重大節(jié)慶。在舉辦中華民族重大節(jié)慶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加對民族節(jié)慶的了解,感受節(jié)日氛圍,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場景,從而在實踐中真正感受“五個共同”的深刻含義和生動體現。
作者簡介:
梁金花,1996年生,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教改工程項目(編號:JGYB202408)、2022年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校級科研經費資助項目(編號:2022MYSZ007)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