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 特別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中,作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部署安排,對進一步推動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建設, 引導年輕干部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從思想上固本培元,凝聚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思想共識和合力,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一、新時代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的特征
(一)強大的引領性
習近平總書記理想信念論述中的“補鈣論”“總開關論”“扣子論”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的指明燈,生動說明了理想信念具有強大的引領性。 當代社會思潮復雜,思想價值多樣,不良思潮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干部理想信念的堅定性。 年輕干部要解決好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問題,必須把準方向,堅守理想信念。
(二)鮮明的時代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爱斀裰袊铛r明的時代主題,就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代青年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明確回答了“新時代堅守怎樣的理想信念”的問題。 新時代年輕干部的理想信念要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相連,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緊緊相連,將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新時代堅守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青春夢”支撐起“中國夢”,讓青春在理想中綻放光芒。
(三)生動的實踐性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理想信念是終身課題,需要常修常煉,要信一輩子、守一輩子。 ” 切實解答了“怎樣堅守理想信念”的問題。 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 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才能真出業(yè)績?!盎鶎邮亲詈玫恼n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最好的熔爐。 ”[1]年輕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要在實干中實踐,在調查研究中破解難題,到群眾中,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將思想自覺轉化為行動自覺。 切實修好“基層這門課”,經歷“風吹雨打”,努力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厚積薄發(fā)才能勇挑重擔。
二、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新挑戰(zhàn)
(一)黨和人民對理想信念的新要求
伴隨著社會轉型期的新矛盾, 對年輕干部獨立性、選擇性的要求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得“軟骨病”,必然導致“政治上的變質, 經濟上的貪婪, 生活上的腐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蒼蠅”“老虎”的反面案例,無不說明政治上的變質, 往往都是從理想信念喪失開始的。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決定政治能力的高低。年輕干部必須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挺起共產黨人的脊梁。
(二)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新變革
目前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有: 以灌輸為主的單一教育方法。 以理論為主的講授,缺乏對受教育者認知、轉化、實踐的重視,忽視了對年輕干部自身的情感體驗、思維判斷、道德約束的培養(yǎng),使理論知識不易被年輕干部認同接納,繼而造成行動上踐行不到位, 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xiàn);教學方式傳統(tǒng)老套、缺乏針對性。 常用的案例分析、專題討論、參觀紅色展覽等教學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吸引力、感染力及針對性不強,與年輕干部的生活學習脫節(jié),達不到共鳴共情而收效甚微;教育體系相對薄弱。 表現(xiàn)為教育內容的簡單重復、教育活動的無序單薄、教育效果的短期性,缺乏長期的規(guī)劃和系統(tǒng)性教育。 科學設立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內容,建立整體規(guī)劃、有序發(fā)展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三)理想信念認識的新困惑
新時代,“80”后、“90”后的年輕干部對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信仰難以體會,又因為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一些不良風氣造成年輕干部思想上的困惑, 行動上的倦怠。 一些年輕干部出現(xiàn)對“為什么要樹立理想信念、為什么要樹立這樣的理想信念”的困惑,又因為當前理想信念教育忽視個體自覺性和主體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象, 導致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強調社會價值而忽視個體價值, 個體與集體的取向失衡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重視年輕干部在道德、思想、心理方面需求的多樣化和差異性, 避免理想信念教育出現(xiàn)情感認同低的現(xiàn)象。
三、堅定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探索
新時代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要重視思想教育,遵循“知—信—行”的邏輯規(guī)律,解決尋“根”、樹“魂”、立“本”、破“基”等實踐路徑,推動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
(一)對黨忠誠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根”
“根”是挖掘思想的源頭,對黨忠誠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的根基所在。 信念堅定,保持對黨的的忠誠與熱愛,是年輕干部應具備的根本政治品格。
1.深入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元素,樹立年輕干部的忠誠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年輕干部要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強大支撐,樹立正確的忠誠觀。 對黨忠誠是年輕干部干事成事的根本遵循, 年輕干部要把忠于祖國作為修心煉身的基礎, 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浩然正氣”,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 只有嚴守對黨忠誠的精神坐標,才能將“忠誠于黨”融入血液,成為百折不撓、終身不悔的馬克思主義者。
2.利用黨史教育中紅色文化資源的忠誠元素進行文化浸染
學習黨史是我們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年輕干部通過黨史學習, 深刻認識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崇高的理想信念,激發(fā)對黨的忠誠和熱愛。革命戰(zhàn)爭給中華大地留下了許多革命圣地、 紅色舊址, 由此建立的革命紀念館、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旅游景區(qū),這些都蘊含著豐富的忠誠教育資源, 應創(chuàng)新利用這些紅色資源中的忠誠元素,綜合利用聲、光、電等高技術手段,打造多樣化、沉浸式、體驗式的學習場景,開展情景式黨課、引導年輕干部接受革命傳統(tǒng)、紅色精神的洗禮,增強年輕干部忠誠教育的沉浸感和氛圍感; 通過黨史資源的深入挖掘, 吸引年輕干部通過攝影、書畫、話劇等多種文藝形式,引發(fā)情感共鳴和精神啟迪,發(fā)揮紅色文化對年輕干部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魂”
“魂”是樹立思想的基礎。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新時代年輕干部理想信念的靈魂。
1.加強理論認知,夯實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新時代年輕干部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的基礎之上。 自覺刻苦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真正理解掌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和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是理想信念堅定的理論前提。 全面系統(tǒng)的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運用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認同,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 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2.加強理論研究,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內涵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尋根溯源才能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深刻內涵;領會“過去我們?yōu)槭裁闯晒Α?未來我們怎樣才能成功”的關鍵;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三大時代課題”,思考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課題,在掌握理想信念理論的深刻要義之上,深刻理解理論內涵,學懂弄通做實,才能勇?lián)負?,以理想信念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p>
(三)踐行宗旨勇于擔當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本”
踐行宗旨擔當作為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落腳點, 黨的群眾路線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實踐的根本路徑。
1.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人民觀
年輕干部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新時代, 親民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觀,是年輕干部必須具備的政治品質。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擺在“六個堅持”的第一位。 新時代年輕干部的人民觀要以“堅持人民至上為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 始終不忘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和最堅實的力量源泉是人民,才能吸收群眾智慧,提高群眾工作能力,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2.注重調查研究,主動擔當作為
年輕干部要成為棟梁之才,根就要往下“扎”,人就要往“下”走,要持之以恒地扎根基層。 基層工作不是一時之功,要有耐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注重調查研究,多向群眾學習,解決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是年輕干部提高工作本領的有效路徑, 也是年輕干部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教育策略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
教育策略是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途徑。 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 它與社會環(huán)境、道德修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等密切相關,不能就理想信念談理想信念,要有整體化的教育理念。
1.教育策略的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是關鍵。 目前的教學方式雖然已經成熟,但仍需不斷創(chuàng)新,以啟發(fā)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讓年輕干部在實踐中體驗, 在互動中引發(fā)思考和情感共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受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 遵循從“知”到“信”再到“行”的過程,從認識到情感轉化再到實踐的過程, 逐步達到堅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要把常規(guī)性內容和時代性內容相結合,確?,F(xiàn)實性和針對性;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相結合,開發(fā)理想信念教育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 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感染性。
提升教育者的師德能力。 作為教育主導作用的“師者”, 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和豐富的理論功底,“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堅持立德樹人的方向,引導年輕干部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基于互聯(lián)網新媒體時代的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
理想信念教育離不開互聯(lián)網這個社會環(huán)境,深度開發(fā)網絡學習,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使理想信念蘊含的價值觀在網絡中得到具體化、個性化、生活化展現(xiàn),增進對理想信念的認同。
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 有效創(chuàng)新理想信念課堂教學方式。 應用新媒體技術,在教學設計時,既要注重政治性和學理性,也要注重針對性和延展性,引導年輕干部深入思考,積極表達,加深課堂互動交流;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營造立體化、形象化教學情境,提高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習熱情,通過情境式、沉浸式、案例式等教學模式,加強教學情境的體驗感,有目的的進行理想信念的主題教育。
運用新媒體特點,針對年輕干部學習習慣,利用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化技術, 構建理想信念教育整合平臺,借助干部網絡學院、信息化平臺、微黨課、APP 等新媒體教育資源,打造“空中課堂”教學模式,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資源的共享格局。
(五)常態(tài)化制度化開展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1.常態(tài)化理想信念教育活動重在抓長
常態(tài)化是理想信念教育注重長期性, 持續(xù)性的一種日常性的活動; 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tài)化應貫穿年輕干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成為一種日常性的教育活動,要強調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tǒng)進行。 首先,在內容上要涉及黨的理論知識、黨史、黨的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要將理想信念教育納入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增加主體班次理想信念的教學內容和課時量,其次,在教學形式上,推動課內課外相融合的協(xié)同教育模式。課內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 推廣領導干部專題輔導及優(yōu)秀代表、 榜樣上講臺模式, 有效提升培訓質量;課外要依托豐富的紅色遺址、紅色資源,現(xiàn)場教學等校外社會實踐基地, 利用街道社區(qū)將理想信念教育切實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常態(tài)化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增強年輕干部的家國情懷和黨性錘煉。
2.以制度化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活動
制度化是注重保障性, 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的一種系統(tǒng)有效的活動。 能夠切實改變短期、臨時、突擊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 首先要建立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體系, 制定針對年輕干部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規(guī)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評價,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的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建立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效機制, 如定期開展輪訓、民主評議、黨員積分等制度,將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制度的形式,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紅色文化資源等社會活動固定下來, 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
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tài)化,需要制度化加以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 需要以理想信念的常態(tài)化作為基礎,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才能共同推動年輕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時代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