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學(xué)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有位李姓博州太守為官極其廉潔,一天,他在燭光下辦公,有人送來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蠟燭,點起自家蠟燭?!?公燭之下,不展家書”也成為流傳至今的一段清廉佳話。
“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歷史上,還有很多官員也做到了如此公私分明。
《后漢書》就曾記載:巴袛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廉吏,有友人半夜來訪,他寧愿與客人對坐在黑暗之中暢談,也不使用公家的蠟燭。雖幾度任刺史,他卻不將家人接來府邸同住,家中及個人日常開支嚴格控制,厲行節(jié)約,從不超出自己的俸祿,決不動用公款。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任職漣水軍使,立下規(guī)矩:“ 凡漣地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痹辏?099 年),他離任之時,特意將筆端殘墨置于池水洗盡,以示“ 來清去白、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是從政者必須恪守的本分與底線,古今同理。無論是李太守、巴刺史,還是米芾,他們在意的并不是一燭一墨、一厘一毫,而是公權(quán)一定不能私用,公事面前決不能存私心。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惫c私的界限越分明,腐敗現(xiàn)象就越少;公與私的界限越模糊,腐敗現(xiàn)象就越嚴重。作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lǐng)導(dǎo)干部,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對各種各樣的“ 潛規(guī)則”,決不可掉以輕心。
公與私是衡量黨性強弱的一把尺子。黨員干部只有始終心存敬畏,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始終保持“ 內(nèi)不愧心,外不負俗”的本分,堅守“ 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的公允,追求“ 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貨利”的操守,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才能身正言直、問心無愧,善始善終。
(摘自《清風(fēng)》)